试论现实主义题材中英模人物的塑造
——电影《我是医生》创作谈

2019-11-15 18:34袁孝民
电影新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吴老英模医生

袁孝民

作为制片人,我接到电影《我是医生》的创作任务是2014年的三月份,在此之前,有关东方肝胆医院吴孟超院士的纪录电影《报国之路》已经由东方电影频道开拍;相关电影《大医》也一直听说在创作中,几经挫折;后来了解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几年前也排演过相同题材的话剧,由老戏骨娄际成饰演吴孟超。当时给我的感觉,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管如何,这些前人已经走过的路、踏过的坑,无论好坏我都要回避。

经历过的创作者都知道,命题作文类的电影创作难度都是很大的,特别是这种带任务的英模人物的塑造,很容易落于俗套和表面化,因为是英模人物,所以无论是满足家属或本人或同事或周围人的要求,都容易唱高调和拔高人物形象,这样做至少对命题方是满足的,所以,长久以来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国内有一类专门的英模片,一提起大家都似乎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孔繁森》《钱学森》《焦裕禄》等等这些在创作上给人印象至深的电影和人物是成功的范例,也有更多不成功的案例,但渐渐地也给人一种创作老化的概念。所以,创作这类题材的电影往往的结果是多方不满。首先是创作者不满,由于创作时被多方束缚,人物塑造就容易显得单薄和扁平,国外传记类电影其实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手段借鉴对国内创作者来讲是无用的,因为首先要家属授权或本人授权,要组织同意领导审查,而这些其实都并非电影内行的角度与眼光,很多与电影创作本身也是无关的意见,但国情让这些与电影创作又相当有关,创作者在沉重的枷锁中负重前行自然牢骚满腹,创作态度上也往往作为行活来完成;其次就是观众不满,由于多次对这类题材电影的观影不适,现代观众普遍对这样题材的电影持排斥态度;然后就是业内专家不满,业内专业人员和电影评论专家从专业角度更是无法完成对相应电影的审阅与评论;接着就是英模人物本人或家属不满,这是专家和观众口碑不满的自然传递与反应;再往下就是一个传递链,家属或本人不满必然会反应到相关领导层面,引起主管领导不满。总之,拍这类电影,吃力不讨好,我仿佛徘徊在一个深坑边缘。

但电影《我是医生》的最终结果却是皆大欢喜。2017年5月上映以来,观众专家好评如潮,相关网站打分始终在9分上下,那是相当高的一个观众评分。尽管由于题材和宣传经费限制,电影的排映不是很好,最终取得了800多万的票房成绩,但凡是看过电影的观众给我的反馈都是非常正面的,都会说:没想到这么好,这么感人,与我以往对这类电影的印象完全不同。京沪两地为此召开的电影研讨会上,专家的评论也几乎一致,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英模人物传记电影,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给人惊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仲呈祥在研讨会上说:“借用习主席的话说,这部电影是在自觉地向人类精神世界深处开掘,这很不容易的。所以,它的思想性很强,厚重,太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会,这部戏传达出来的人生的意境都是很高的。”作为一部医疗题材的行业电影,有这些反馈还不够,无论在创作阶段还是最后点映阶段,我们又内部反复征询广大医护人员的意见,征询吴老身边人的意见和家属意见,都认为此片拍得相当严谨,从医疗专业上没有任何破绽,吴老形象也塑造得恰如其分,既没有拔高,撒狗血剧情,也没有对吴老形象有任何的贬损,人物丰满。吴老自己也非常满意此片,反复观看,推荐给家人、朋友,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又多次推荐给其他院士。正因为如此,电影也获奖无数: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个奖被誉为中国文化领域的最高奖,是在近3年没有评奖,积累了众多优秀电影的基础上评选出的10部电影之一,是最难评的一届。接着,又获得上海市2017年度的佳作奖;剧中饰演吴孟超女儿的上影演员剧团演员赵静获第九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本人也获得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最佳制片人大奖;2018年,国家卫健委、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又把电影类一等奖颁发给了《我是医生》;华表奖再获提名最佳影片;中美电影节获金天使大奖;总局还推荐本片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参展朝鲜平壤国际电影节。可谓观众满意,业内专家满意,家属、本人及身边人满意,领导满意。当然,最终对我们主创人员来说,无论从创作本身还是最终结果也是非常满意。真正做到了多方都满意。深坑终于被我们绕过去了。

纵观三年来的创作过程,现在看来是非常幸福的,当然首先是传主本人吴老的信任和其本身带来的丰富的创作素材。我很早就知道吴孟超,听周围很多人说起,包括自己的亲人,同样作为医生的岳父,至今,他的写字桌板底下都压着他与吴老的合影,也听医生同学说起过吴老,我知道在医生眼里的吴老形象,但真正接触吴老,发现他有着更为生动的一面。想到创作过程中的点滴,那些压力与动力并存的日子,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感慨。

从专业角度来讲,《我是医生》的剧作难度大。既是人物传记电影,又是一位拥有丰功伟绩、德高望重的英模人物。如何用电影语言艺术地再现特定人物,我带领着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一个有着丰富英模人物创作经验的教授,多次荣获夏衍电影文学奖的作者以及他的学生吴珊珊从扎进去采访走出第一步。

至今,影片的主人公吴孟超吴老还站在手术台上。经过无数次近距离的采访观察,甚至多次进入手术室,我们亲历了一名外科医生的感官世界。

这个世界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处处都是令人好奇与充满吸引力的,尽管并不足够舒适。比如手术室里弥漫的血腥味、消毒水味、电刀灼烧皮肤的焦糊味,比如手术器械交到医生手中的嗒嗒声,还有医学仪器的蜂鸣带来的紧迫与压力……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病魔如何肆虐,而医生又如何举重若轻地游走于生死之间,将病人一个个背过河,送过鬼门关。

这些能够用视听语言呈现得十分精彩的表述,有足够动人的细节,但并没有超出我们对医学或者医生的既定概念。这在剧作思路上,便意味着无法突破俗常与套路。尽管这是吴老最广为人知的成就,也是一个医者已经无法超越的荣耀。但是我们能不能再多走一步?

当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于吴老身上,这位医学大家略显疲惫地坐在手术休息室里,喝着喜欢的绿茶,一脸明快的笑容。他自然而随意,谦和而亲切,有着饱经沧桑、依然少年的纯粹与纯真。面对自己令人望其项背的医学成就,他睿智冷静,语出惊人,他说,一名医生以治愈病人为己任,而他们还没有战胜癌症。

至此,我们终于找到了人物灵魂中最动人心魄的特质,在他90岁高龄的时候,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理想的——他辉煌荣耀的成就并不足道,因为他的格局并不在小我或者一个东方肝胆医院,医者的使命才是他的终极目标,并且成为他不断突破、勇往直前的指引与动力。为此,他才如此致力于癌症基础研究,多年来进行战略布局,筹备癌症研究中心,成为与癌症进行攻坚战的将军。作为一名医生,他的格局远远超过了一把手术刀。找到了创作方向,我们都有些激动。说实在的,如果把吴老仅定位于医生,我们觉得还是非常好写的,他本身有着非常多动人的故事,医患关系又是热点话题,稍一渲染,影片不缺乏感动之处。而以往创作者也基本遵循着这样的一条途径在创作,这对于黄丹老师而言驾轻就熟,但作为创作者其实是不满足的,我们的创作态度本身也并没有把这个创作任务当行活儿来对待,我们一开始就想突破创新,突破这类题材创作的固有思维,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突破与挑战。所以,当我们深入采访后发现,吴老不仅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者,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科学家的时候,我们觉得找到了人物的魂。

非常奇妙的是,对吴老逐步深入的了解,契合着我们创作的逐步深入,竟然有着如此的相似之处。勇于突破、不断超越成为我们对吴老这个人物形象最重要的定位。而我们的剧作创作,也秉承了这个理念。

我们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创作手法,大胆地采用吴老老年时光来概括一生,通过他与周边几组人物关系的铺设来诠释人物。我们希望提炼人物的战略格局,并且用富有人性化的细节来夯实人物。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内心并不按照主旋律或商业片来定位与划分。因为不管是什么,它必须是一个好故事。主旋律影片一样是讲述人性,商业片一样也需要正能量的价值观。《我是医生》,这个简约而质朴的名字,可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其实也是我们想要塑造的影片调性与人物气质。

尽管是吴老的人物传记,但我们并没有倾其所有地着墨于吴老。我们所塑造的二号人物赵一涛,力道相当,承担了重要的剧作功能。他才华横溢又放荡不羁,有医德也有私心,他是吴老的难题,也是希望,在他身上凝聚着吴老几大弟子的特点,吴老是他的对镜与观照,他所发出的光亮,其实是吴老辉芒的一种投射。作为最重要的一组人物关系,蕴藏着我们对剧作创作的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在人物情感逻辑上做事件逻辑。这也是其他几组人物关系的铺设基准。就像吴老并不会拘泥于手术台做一名医生一样,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人物传记套路来塑造人物,不必狭隘地一味围着主角用力,用深刻的人物关系来诠释人物内心,其实更具表达力,也更为大气。而在我们设置的所有人物关系中,都饱含着性格张力与戏剧冲突,以此快节奏地推进故事情节。

同时,人性化的写作,一直是一句口号,但绝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实打实的内容呈现。为此,我们敢于表达一个老人的疲惫与忧虑,甚至是脆弱。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总有一天,我会老得背不过去那些病人。他在妻子墓前歉疚地说,我来告诉你,女儿病了。一颗星辰的辉芒是掩盖不住的,不需要刻意强调,但是它旋转的速度,运行的轨迹,它内部燃烧的熔岩,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特质与微处,却蕴藏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努力挖掘与寻找的艺术表达,并相信这样的写作能够将英模光辉变为令人信服的人性之光。

而能够达成我们“走得更远”的创作理念的,正是我们的主人公吴孟超院士。

初稿之后的研讨会,我们听到过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吴老的生平事迹太伟大,很多人期望在大银幕上看到的吴老,是他们心目中的完美的光辉形象,或者具有纪录片般的纪实气质。在认真聆听我们的创作思路与艺术理念之后,吴老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剧本创作,听编剧的。

那一刻,我们的感动无以言表。在每一次的创作中,我们都希望突破,希望多走一步,更好一点。纵观吴老的境界,吴老在浩渺的医学领域,面对那个高不见顶的医学高峰,带着他的学生与战士,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因为他拥有这样的科学精神,所以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理解与信任,支持我们完成一次知行合一,行以致远的艺术创作。

感谢所有电影同仁(不仅限于主创)对这部作品的付出,使之终于呈现在大银幕上。尽管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无法在100分钟的时间里展示更多,但就像斯皮尔伯格说过的,电影人的信仰就是用两个小时影响世界,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真实展现吴老与他所代表的医生群体的伟大人格与精神信仰,他们用毕生的付出去救治无数生命,这一种精神,更加能够激励与影响这个世界。

行此文离影片公映已经过去一年有余,尽管至今还在不断收获,包括中国科技协会准备再次在全国二百多家科技馆的巨幕厅以此片作为推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力影片,吴老在影片上映以后也不断被各媒体提及,包括董卿的《朗读者》,曹可凡的《可凡倾听》等栏目,吴老的精神世界又一次次地在影响和感动着普罗大众,形成一次次宣传热潮。同时,利用这么长时间,我们创作者也在不断沉淀和反思,今后如何更好地创作英模人物电影,受吴老精神感召,不断突破自己。谨以此文为记,希望对业内同行的创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共同把英模人物传记电影创作不断提高和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吴老英模医生
新时代学习宣传英雄模范的路径方法
江西寻乌:三举措开展英模教育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天津市慈善协会主要领导慰问见义勇为困难英模
医生
虚惊一场
望着路,不想走
唱歌排解烦心事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