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提线木偶戏源流考述

2019-11-15 18:48顾颖如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木偶戏木偶

■顾颖如

江苏是木偶戏大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省曾有十余个杖头木偶剧团、提线木偶剧团。其中杖头木偶在泰兴、镇江一带流行,而提线木偶则在兴化一带立足,所到之处均受到观众欢迎。

沧海桑田,而今以扬州木偶剧团为代表的杖头木偶戏与时俱进,发展风头正盛,而江苏提线木偶早已绝迹舞台,难见踪影。所幸的是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市木偶剧团前身)已退休多年的资深导演焦锋先生是江苏兴化提线木偶戏的第三代传人。近期我怀着崇敬之心和探研的欲望,对焦锋先生进行了认真的采访。焦导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谈及江苏提线木偶,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期间经由焦导推荐,我又去南京专程采访了已届94岁高龄的提线木偶艺术家焦鸿举先生,从而获得了关于江苏提线木偶戏的许多濒临失传的大量珍贵资料。现笔者根据采访记录认真进行梳理、遴选,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故乡兴化古昭阳(兴化古称),献艺金陵游乐场。夫子庙前锣欲响,石头城外客来忙。水牌照壁开门面,绳网布帷作外墙。高台高阁高座架,小人小马小刀枪。武场在左文场右,上手居中下手帮。双手漫提千古事,一喉变唱几人腔。悲欢离合情真挚,苦辣酸甜味正长。

上面这几句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焦导故乡苏北兴化县“双福堂”活线提线木人戏班在南京夫子庙表演江苏独有的“活线”木偶戏演出的盛况。当时是广场上搭台演出,演出曲调为老徽调和京剧,剧目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戏,颇受观众欢迎。

“活线”木偶的特点在于“活”字,独具艺术特色。“活线”木偶手、肘、膝、脚等所系的线(一般用黑丝线)都搭在木偶的操纵板上,而福建泉州一带的提线木偶的线,则拴死在木偶操纵板上。

焦导说他的父亲焦宝德(1887-1946)和二叔焦宝珠(1890-1975)创立了江苏兴化“双福堂”提线木人戏班。焦宝德是一位跛足的残疾人,亦是一位聪明能干、大智大勇的实干家。聪明——是祖父焦财儒(1861-1944)教他学“六书”(民间乐坊),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能;能干——是他参加了兴化“德胜班”,做“文场”又学会了提线木偶戏,成为了偶苑全才;大智——是他审时度势,坚决破产唱戏跑上江(长江上游地区),成立“双福堂”,自己成为班主,自主经营;大勇——是他有一股闯劲,走人没有走过的路,做人很难做成的事。焦导说他兄弟记事的时候,祖母和姑母(父亲的姐姐)均已去世了,焦宝德在木偶戏班中,多才多艺,可谓“文武昆乱不挡”,既唱老生,又演旦角,嗓音高亮,生旦俱佳。他还擅演一个“莱报子”的丑角。其有“万精油”的功能,即在不同的戏中无需改变衣饰就能扮演不同的人物,他可以永远是这样一种打扮:瘦瘦的身材,穿一身类似衙门里差役的黑长衫,头上还梳着一根漂亮的长长的小辫子。他可扮演不同剧目中的马童、公差、报子和院公、乞丐等。这个丑角在焦宝德高超演技操纵下,根据剧情需要,表演伸头、缩颈、下腰、拿顶和连续不断地翻十余个筋斗以及头上小辫子竖立、甩动等滑稽可乐的调度,以体现角色的不同情绪,从而成为观众百看不厌的“欢喜宝”。

焦宝德在他人的“德胜班”工作了三年,成了班内主力演员之一。三年后,焦导父亲积累了阅历,增加了自信。他与在孙家舍做长工的弟弟宝珠商议,破产成立“双福堂”。将仅有的房子和田卖了,买了一只船,改装成戏船;又买了用旧式架子床上花板造成的楼阁式的木偶小戏台。运输用的戏船是一条三吨多的木船,前有蓆棚,后有可以站着摇橹的棚子,中舱是主卧和神龛,前舱是男性活动和人子(即木偶)箱的存放处,最后面是女性活动与锅灶安装处。木偶舞台道具都安放在船舷外四周。有舵有帆,可以乘风破浪、逆水行舟。木偶戏台的前台是表演区。后台是乐队演奏、演员操作活动、演出道具存放和看台人夜晚住宿区。焦宝德还请堂伯父焦宝宽买了徐松官家的蓬圈(长绳网和布帷),并召集外甥徐宏喜、徐宏亮,又收养了焦才女,并请了上河(通扬运河)姜堰大白米(镇)吕玉楷、吕玉田兄弟做场面(乐师),新成立的班子没有竞争力。但凭着“熟处好过年、生处好赚钱”的信念,决定跑长江(南京至安庆),从扬州一路演到六圩港出江到燕子矶收口(进港),一直演到了南京。

到了南京,首先在夫子庙游艺场伴宫内西南角演出。他们首次将兴化的“提戏”艺术引进南京,南京观众给它起了一个小名“吊吊戏”,真是受宠了。当时“双福堂”木偶戏班在扬州每个观众收八个铜板,到南京每人收十二个铜板,“提戏”木偶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有时还要增加场次。春天到,南京附近赶“八大会”(迎神会),如三月初一栖霞山,四月初八蒋王庙等。秋天回到江北,到姜堰、曲塘、海安一带农村唱“台戏”(谢神了愿庆丰收的包场戏),按照当地风俗,这种戏是要在年前演完的。京剧大戏,每台票价几担米,“提戏”只要几斗米,而且一台“提戏”抵一台大戏,这是神仙许可的,于是几个“提戏”班子也演不完。焦导父亲就用杖头木偶改装成大提线木偶戏班子,由二叔宝珠带领,平时,还演丧婚寿喜的堂会。

“焦宝德的提戏班子”名噪一时,遐迩闻名。当时,安徽、河南、山东的人,都没有看过木偶戏。焦宝德是水陆班子,他因地制宜起早经营,上山下乡,送戏上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他们吃住都在老百姓家里,伙食自理,也不要交房钱,这样水陆并进,流通演出。焦宝德虽出身农村,但日常均民国时期城市人的装束,干练自信,不卑不亢,不用拐杖,总是精神饱满地去料理一切人和事。他娶的是庞家庄庞纪增妹妹庞平子。二叔宝珠,娶的是南山子王展学的姐姐王氏。孙玉存的姑母娘家的孙家舍和庞家庄、南山子,都在兴化县城西三里左右,从此班子内部事务,有她们的操持,免去了焦宝德的后顾之忧。焦导说他父亲最重亲情,焦宝宽去世以后,焦鸿贵成了孤儿。父亲将他收在身边,跟客师们学戏。宏贵他学得很认真。“提戏”唱念和表演技巧,学得很扎实。后来焦鸿贵成立了“鸿福堂”,1952 年成为常州市洪福木偶剧团,1955 年,在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中,他与二女儿焦桂英演的《宇宙锋》受到业内人士赞扬。焦宝德是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木偶艺人,没有见过他读书写字,戏台上也没有笔墨。但是,焦导大哥焦鸿举看过他印有白底黑字的名片,中间一竖行是焦宝德三个字,下面还有两个小字“润身”,是他的字,是《礼记·大学》中的“富润屋、德润身的意思。右上角一竖行是“双福堂”提线木人戏,左下一竖行是“江苏楚水”(古时候,兴化属楚地)。因为当时的官话,就像京剧的台词,半文半白,他肚子里有几十出戏,不但能一字不差地说出来,还能演得出来,因为一人能唱一台戏,这是木偶演员的特有素质,他能用得很贴切,加上自己的社会阅历,能活学活用。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焦宝德一生辛劳,在半农半艺的年月里,他十分注重躬耕农事。焦宝德于1946年6月24日患重病去世,他的木偶戏班由其子焦鸿举、焦鸿鼎继续带班演出,主要演员都由焦氏兄弟、姐妹五人担任,生旦净丑,行当俱全,搬演了大量的京剧名剧,如《秦香莲》《追韩信》《白蛇传》《郭子仪上寿》《包公打銮驾》等。1957 年经过体制改革,“双福堂”改制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南京新亚木偶剧团,由焦鸿鼎任团长,焦鸿举任艺委会主席,并破天荒地进入正式剧场演出,增添了灯光舞美设置,改革了木偶舞台,排演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英雄少年刘文学》《拔萝卜》《两个小兔》等儿童剧目,广受少儿观众欢迎。从此剧团迎来了生机蓬勃的发展。不料,一场“文革”风暴,已改名为南京市木偶剧团被迫解散。焦氏兄弟举家下放到苏北灌云县务农,堪称一绝的焦氏“活线”木偶戏从此绝迹舞台。所幸的是,1978 年已进入扬州市木偶剧团的焦宝德三子焦锋(原名焦鸿猷,现为国家一级导演,曾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和夫人叶虹在2000年退休后,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组提线木偶戏,如《小小演奏家》《快乐的小和尚》《小喜娃》等,深入扬州大学和相关中小学及社区讲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使“活线”木偶得以重现于广大观众面前。更值得一提的是焦鸿鼎长女焦玉华女承父业,刻苦钻研,事业有成,经有关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成为南京焦氏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此江苏兴化焦氏“提戏”香火不断,令人欣慰。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木偶戏木偶
传统戏剧——木偶戏
数不清丝线的提线木偶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精彩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
一天早晨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泪(一)
木偶戏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