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作工具的设计美学分析
——以平推刨为例

2019-11-15 11:01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1期
关键词:造物工具工艺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引言

《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记述了造物设计所应具有的技艺原则,也是对中国传统器物设计艺术的高度概括。传统木作工具作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刻的诠释了“良”品的思想内涵和设计价值。民间有俗语:“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绝品”、“推(刨)刀斧头锯子,曲尺墨斗线,凿囝铁锤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惊”,足可见木作工具的重要性,它们是匠人谋生立命的根本,也是创造木作工艺文化的基础。

一、平推刨的溯源

工具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早在100多万年前的中国原始人便开始最古老的造物活动,旧石器时代已有用于木材砍伐等加工工具。经过长达数千年发展和演变的的传统木作工具及其加工技术是传统木作工艺发展和演变的一个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因素。而在木作加工过程中,平木工序是最基础和重要的一个步骤,由此可见平木工具是木作工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平推刨,又被当代人们常称为“刨”或“刨子”,是传统木作工具中重要的平木工具。纵观整个刨类发展史,平推刨的出现是平木工具“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确立了刨类工具的基本形式,为之后刨朝着精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史料记载显示,最早具有刨削功能的平木工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的“石锛”,也称为“斤”。之后,又出现了细平木工具——鐁。在《广韵》、《正字通》中都将鐁称之为“平木器”。在“刨”发明,锛、鐁都是有效平整木料的“刨类”工具。

关于刨的具体出现时间,学者们推测至少要在南北朝之后。何堂坤在《平木用刨考》对刨有记载:“先秦及至两汉,主要以锛、蟖平整木料。至迟在唐代,便应当是刨、锛等并用时期;宋、明之后,应是刨取代其他刨削工具,而占据了主导地位。”1李浈在《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中有记述在南北朝之前我国没有出现刨,并推测刨是由刮子演变而来。唐末宋初时,刨呈现刀形,北宋时期形成了类似滚刨的结构形式。根据南宋戴侗在《六书故》中 “刨皮教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捷于铲。一曰搔马具,又,平声,刮也。别作刨”的记载,可推断本文所讲的平推刨最晚在南宋后期就已经出现。

明、清时期是我国家具工艺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工艺与工具发展的相辅相成,也促使刨类工具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中期平推刨开始普及,其在种类和功能上都更加多样化、系列化,有长刨、中刨、短刨、净刨等。自此,传统小木作刨类工具体系已经成熟和完善,即以斧为代表的砍伐工具,以框锯为代表的解木工具,以平推刨为代表的平木工具,以凿为代表的榫卯制作工具,以刻刀为代表的雕刻工具。

二、设计美学分析

平推刨是历代工匠在实践中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体现,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使传统木作工具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蕴含了古人的造物智慧和设计哲学,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一)材质美

材料美要素是设计美的第一要素,不同材料的质感能够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体验。平推刨整体以木材质为主,具有刨削功能的刨刀和盖铁则通常为铁。铁与木的结合,充分挖掘了两种材质的特性,木材保留了其自然质朴的质感,偏自然的色彩与质感,给人一种轻松、亲切感。冰冷的铁坚韧而锋利,带有坚实、锐利、厚重之感,对于刨削整平木料十分高效。刨身也称为刨床,是平推刨体积最大的部件,刨柄与刨身通过榫卯穿插连接在一起,这两部分材料多选用不易变形、坚硬、耐磨的枣木、槐木、柞木、榉木、紫檀木等。木材经过打磨加工,触感光滑温和,不易磨手,并且经过长期劳作,易留下岁月的痕迹,在原有不饰雕琢、自然美的纹理色泽上增添了生活的生机之气。同时,木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平推刨的重量,更加的省力、便携。刨刀与盖铁则是刨削木料的关键结构,要求刨刀锋利、刨削过程省力牢固,所以多选用铁质。

(二)结构美

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的简化制作工艺、美化产品的形式,提高产品的工作效率。平推刨的结构是经过匠人们不断推敲发展形成的,合理、科学、严谨、实用精巧。平推刨由刨身、刨柄、刨刀、刨楔和盖铁5个部件组成,部件之间相互作用,准确、紧密安装,确保平推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高效。(见图1)刨柄则采用对称结构,用力均衡,省力,工匠们更易于掌握平衡,顺利进行平面刨削工作。为了增强刨身和刨刀结合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人们增加了刨楔和盖铁两个器件。盖铁,有压戗作用,防止木材在操作过程中断裂并保护刨刀刃口;楔状木质的刨楔是挤压并固定刨刀的。平推刨组装简单,首先将盖铁固定在刨刀上,调整好盖铁与刨刀刃口的距离,然后将刨楔置于刨槽最前端来挤压加固部件。因此,工匠能简单快捷的调整刨刀刃口的角度,从而改变切削角度,使刨削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精简的结构使得平推刨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各部件之间采用楗、梢、榫来链接固定,不用一钉一铆,大小零件横穿直套、上下吻合,不仅轻便灵活,也更坚固耐用,是中国榫卯结构的重要表现。

图1 平推刨的构造 图片来源: 邓文鑫《传统小木作刨类工具演变研究》第48页

(三)形式美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平推刨的造型形式也不断发生演变,从最初的石锛等雏形到刀型再到滚刨结构,直至最后基本定型的平推刨造型,其造型都简化为结构的向外延伸,没有刻意的装饰,精炼简洁,体现了“物以致用”的传统造物设计思想。

图2 明·万历本《鲁班经》插画中的平推刨 (图片来源:《鲁班经》)

明·万历的《鲁班经》中就有关于平推刨的造型绘制记载,图中绘制的平推刨整体呈窄长形,刨身形状似鞋子,底部平整,上部呈弧线形,前端较薄,后端较为厚实,刨柄则直接横穿于刨身后端。(见图2)清·道光的《河工器具图说》对平推刨造型的记述更为详尽,其曰:“刨,正木器,大小不一。其式用坚木一块,腰凿方匡,面宽底窄,匡面以铁针横嵌中央,针后竖铁刃,露出底口半分,上加木块插紧不令其移动。木匡两旁有小柄,手握前推则木皮从匡口出,用捷于铲。”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其与明代唯一不同的就是刨柄的形式。明·万历的《鲁班经》记载的平推刨的刨柄是直穿于刨身的活动刨柄,多为矩形或圆形,便于拆卸和外出携带。而清·道光的《河工器具图说》所记载的是固定式(压柄式),这种刨柄更符合人机工学,有圆形、椭圆形、羊角形等,更适合操作时把握,刨削效率也较高,但是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利用木钉、螺纹或榫安置在刨身上。(见图3)两种刨柄并不是为了形式而进行形式设计,而是在功能和环境需求引导下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的设计。“适用为本”的设计观,使以平推刨为代表传统木作工具呈现出一种质朴之美的同时,又具备很强的适用性,实现了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整统一。

图3 刨柄的形式 图片来源:郝维气、丁炳寅《木工手工具》

平推刨简单实用的造型,受限于技术等因素,与现代设计相比或许其并不十分精致,甚至有种粗犷,但这种质朴简单的风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大巧若拙的特点。

(四)功能美

功能是衡量产品设计的首要因素,而功能美是产品最基本的审美要素,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人-机-环境关系是功能美的重要表现。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匠人们为提高刨削的效率也不断地对刨削方式进行革新。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巨者卧准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的记载,此时匠人坐立在工作台或木料上,双手用力水平推刨,进行木料的刨削。相对于铲等工具,这种操作既省力又高效,这也是宋、明之后,平推刨逐渐取代其他刨削工具成为主导的重要原因。从明·万历本《鲁班经》插图中绘制的平推刨的使用场景图来看,明后期刨削方式则是由卧坐改为站立,刨削的距离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平推刨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是木作工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带动了硬木家具表面加工工艺的变革,促进了家具行业的发展。木料经过平推刨的粗细刨削,已经呈现出光洁的表面,这样一来,为掩饰产品不光滑表面而产生的繁琐的漆器工艺渐渐地不再被需要,家具开始朝着素雅、简洁、精细等方向发展,为之后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工具与工艺的发展相辅相成,工具带动家具行业的发展同时,家具又反过来推动刨类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刨类工具更加的精细化、多样化,槽刨、线刨、裁口刨等专一形式刨的开始出现。

三、总结

平推刨的设计追求“物以致用”的造物思想,造型上崇尚简练纯粹的风格,材质和工艺上提倡朴素自然、大巧若拙的“自然美”的审美特色,结构上营造合理科学的精简架构形式,最终达到“文质彬彬”的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现代设计艺术可以看作是传统的造物艺术的延续,传统木作工具中“天人合一”、“备物致用”、“简约典雅”等设计理念、合理精巧的结构方式、富有蕴意的纹样图案、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等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引用的,既能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又为传统木作工具造物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做出贡献。平推刨是传统平木工具的代表,折射的只是传统木作工具的一隅,传统器物设计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博大精深的传统造物文化有待进一步的探寻。

注释:

1.何堂坤.平木用刨考[J].文物,1996,(07):91-92.

猜你喜欢
造物工具工艺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