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待曲终寻问取

2019-11-16 06:52王智嘉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苏轼

王智嘉

摘  要:宋朝出现的艳科词是宋朝歌妓文化兴荣的文学产物,在这样浓烈的文化环境和创作气氛中,苏轼也在艳科词上做了极大贡献,而歌妓词则是这些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学者对苏轼的近四百首词进行过研究,其中约有近半数首词写到歌妓。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歌妓词来深入了解苏轼与歌妓的交往情形以及情感意蕴。

关键词:苏轼;歌妓词;歌妓交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2

研究苏轼的一生,他在“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衡,按管调弦于茶房酒肆”的满是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中,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穷困失意,都未曾放弃过美人和美酒带给他的愉悦。苏轼本人也并不隐瞒他与歌妓们的往来,他就曾在《蝶恋花·送潘大临》中说:“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而透过苏轼的歌妓词,我们也不难看到苏轼与歌妓交往的情形及情感意蕴。

1、交往情形

对于词人一家而言,词人会因为他的社会名声和生活习惯而选择与什么样的歌妓交往。而在宦海沉浮又极爱山水的苏轼,他与歌妓的来往大多或是在官府聚会或是携歌妓纵情山水。

1.1却来官府听笙歌

宋代歌妓分官妓、家妓、私妓三种。官妓从属乐籍,他们既然依附于各级官府,也就为各级官府的官员献艺、服役。但政府规定地方官妓向州府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歌舞表演及侑觞劝酒,不得侍寝。家妓往往归属于某一主人,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局限于在其主人家内,而与之相交往的自然是他们的主人及主人的宾客。私妓多是聚集在歌楼、酒馆、平康诸坊和瓦市等处,他们除了卖艺之外,也兼卖身。

在官宦生涯中漂泊不定的苏轼,所交往的歌妓自然以官妓为主要对象。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这三年里,杭州三易知州。当这三位知州先后离任时,苏轼都为他们送别,送别时分,还有歌妓到场。这些歌妓本来就是官府的官妓,平时与官府里的官员相处就熟。因此,苏轼在这种场合也就兼代歌妓言情,以歌妓的身份向离任官员表示惜别之意。这在苏轼那时的词作中很多的反映。如《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的“词序”写明“西湖席上代诸妓送陈述古”,词中所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华堂堆烛泪,长笛吹《新水》。醉客个东西,应思陈孟公。宋代官妓与官员的接触不允许侍寝现象。苏轼与官妓的交往,自然以歌舞相乐为内容。如有书载:“东坡在黄冈,每与官妓侑觞。群妓持纸乞歌诗,不违其意而予之”。苏轼在公务之余与歌妓诗酒相乐可谓常事。李之仪的《跋戚氏》文,对苏轼与歌妓相乐并应歌妓之请而写词的经历叙述得很详细。

1.2且携歌舞到园亭

除了官宴以外,苏轼所写的歌妓词多是携手美人共游湖光山色,尽兴诗情画意。他在《约客湖上》中记载:“子瞻守杭日,春时每遇休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适。哺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楼或竹阁,极欢而罢。”《江神子·江景》一词: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菜,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跨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当词人与佳人有着一场充满“云”与“水”的邂逅,湖上阵阵古筝传来佳人的情思,词人和佳人透过乐曲变成彼此的知音,瞬间迸发出的火花使词人沉醉迷恋。然而词人“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因而词人最后只留有浓浓的惆怅。苏轼将这场惊艳的相遇安排在宁静清新的山水中:绿波、山风、晚霞、摇曳生姿的芙菜、自由欢快的白鹭……两人的情谊在山下被见证。这样的恬静浪漫,自然秦楼中的风流是不同的。

2、情感意蕴

苏轼与歌妓交往的情感意蕴,用曾觌的话来说,便是“新词佳丽见情通”。这情通的具体表现:一是词人对歌妓颇多同情;二是视歌妓为知己。

2.1天涯同是伤沦落

在“天涯同是伤沦落”中,苏轼对歌妓的情感则是怜悯和尊重。更可贵的是苏轼对歌女的同情和尊重常常化为实际的行动。《贺新郎》的小序曾说过它的写作背景是一名叫秀兰的歌女因为赴筵迟到,对于主人的严厉苛责而伤心哭泣。苏轼心生怜惜之情,为了免除秀兰的斥责而写了这首词作。

而苏轼出于对歌妓的怜悯,有时还会行使他的“特权”。即无论他在何处做官,只要他看到有官妓想要从良,就一定会鼎力相助。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九说:

东坡集中有《减字木兰花》词云:“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人多不晓其意。或云:坡昔过京口,官妓郑容、高莹二人当侍宴,坡喜之。二妓间请于坡,欲为脱籍。坡许之而终不言。及临别,二妓复之船所,恳之。坡曰:“而当持之词以往,太守一见,便知其意。”盖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也。

苏轼之所以能答应歌妓的请求,解除他们的妓籍,是因为他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对歌妓有了较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词人有时还会进一步认同歌妓。他们常从歌妓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苏轼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中有句云:“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也指为一名叫周韶的官妓脱籍之事。

2.2莫愁前路无知己

将歌妓引为知己,古来词人皆有之。唐白居易《琵琶行》有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晏几道在其《采桑子》词中也曾这样写道:“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一曲离亭,借与青楼忍泪听。”苏轼有一首赠歌妓柔奴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卻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据《曹溪渔隐丛话》后集引《乐皋杂录》说:这是苏轼题赠王定国的歌妓柔奴的。王定国因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贬谪宾州监酒税,历时三年而还,路过黄州,这时苏轼贬滴黄州也已经过了四个年头。柔奴是随王定国的家妓,复姓宇文氏,家世居京师,得王定国喜爱随同南行北往。在作者看来,岭南一带荒蛮不堪,王定国受贬于此,一定极其委屈,谁知却安于患难,不以为意。在一次酒宴上。王定国让歌妓柔奴出来劝酒。苏轼试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之深受感动。不错无论天涯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同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且乐观以对的苏轼,无疑将柔奴引为了知己。苏轼后来频繁调动,晚年被贬于岭南,在艰难困苦中仍保持着这种乐观的情绪。

与柔奴相比,无论是在苏轼的精神生活还是实际生活中,朝云更可称为苏轼的“红粉知己”。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朝云时年十二岁便于苏轼相识于西湖,尽管朝云年幼,但她却很聪慧机敏。朝云对于东坡先生的才华十分仰慕,而且与苏轼夫妇的关系极好,由于自己与苏家缘份深厚,她便决定跟随东坡先生左右。虽然朝云的地位与苏轼之妻王闰之不能相比,但是她在文学审美极高,比王闰之更能了解苏轼的精神需求。据《东坡笔记》所述: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说东坡满腹智慧,固然也对。但苏轼在新旧两党执政时都遭受排挤,所以确实由于他一肚子都是些古怪的思想。这也难怪东坡会捧腹大笑,还把朝云当做知己。苏东坡感叹作一首《朝云诗》赠之她:“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对苏轼来说,朝云可谓是一位真正的“红颜知己”。

苏轼一生与歌妓有着不解之缘,或是在官府觞宴,或是在山水之间。苏轼与歌妓歌舞相乐的过程中也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或是尊重同情,或是引为知己,苏轼与歌妓之间的情感早已超越了阶级与身份的藩篱。他们相乐相惜,共同奏响了词曲文化的交响。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