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生态

2019-11-16 11:12陈九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政主体生态

[摘           要]  因时而变把握当前媒体融合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党和国家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又是适应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必然选择。自媒体的蔚然成风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模式,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生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在自媒体时代,主体间的协同、“交互式”知识与管理的传导路径、工作机制、组织形式构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生态。

[关    键   词]  自媒体;空间生态;教育主体;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04-02

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价值观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颠覆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结构、认知模式等。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结构、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无一例外在这场社会变革风暴中受到冲击。自媒体所带来人际交往的即时性、便利性、碎片化,它所打造的有别于以往人际交往的互动平台和新的交往方式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全新的图景,提出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自媒体时代从教育主体、教育体系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到互动模式等方面的空间生态都面临新的重组。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性方面的短板

(一)教育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地位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传统的线性知识与管理传递路径确立了在思想政治具体工作中管理者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知识与管理的传递采取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单向式路径,此种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的产物,对确保大学在思想政治育人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起到重要作用,因而以教育管理者为主体的单向式知识与教育的传递路径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必然。

此种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并且大学生也习以为常地被纳入高校固定的教育体制、规范制度框架内进行“标准化加工”。这种建立在“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基础上“造物”式理念[1]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根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大学生主体性功能的发挥。

(二)“同向平行”的运行模式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整体系统性,削弱了各组成部分的“合力”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党团组织、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等。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同向平行”工作机制,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各负其责、各自“种好责任田”。但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性、系统性、交互性不强,未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有待整合,潜力还有待挖掘。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模式缺乏时代鲜活灵动性,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规范式、命令式、主导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产物,犹如“我说你听”“我说你做”的话语结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缺乏应有的号召力,甚至十分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通过这种僵化、生硬的话语模式收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自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用于人们传递资讯、发表观点、即时沟通交流的平台,主要包括QQ、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直播平台、游戏平台以及类似于知乎、天涯之类的知识共享平台等,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扩容增速的推动下,自媒体犹如洪水猛兽般占领大学校园,以不可逆转的优势充斥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话语表达、价值观。基于自媒体的深远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变革、新的挑战。

(一)从封闭到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转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基于现有的体制和环境,在高校这个闭环式的空间中完成育人目标和使命。而自媒体所带来的则是开放的、无时空限制的环境,方便使用者以即时便捷的方式与特定、非特定的人群和个人进行互动交流、知识信息传递、观点表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环境。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便捷地进行工作任务的发布、思想引导、舆论管控,学生也可以运用自媒体自由发声,即时表达意愿和观点。这种点面交互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在更广阔的层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从单一到多元——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层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积极主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育人工作的制高点,但我们无法忽略一个事实,即当前人们的价值观正在经历多元化的嬗变,尤其是大学生在自媒体大潮的冲击下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显著,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和偏离的现象。高校思政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政育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面对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异化”,思政教育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路径,承担起重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三)从单向到交互——思政教育知识传递路径的变迁

自媒体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全天候”的互动平台,更提供了海量的资讯和自由发声的通道,实现了人人皆可以成为“专家”的知识流变。自媒体所承载的丰富资讯、多样化的话语表达范式、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者所占有的信息和话语权威优势[2],也提供了良好的师生、管理者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教育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诉求和知识需求,以便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灵活机动而又细致入微地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知识传递路径由传统“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单向式路径向“教育者←→受教育者”交互式路径转变。

(四)从主导到平等——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变革

不可否认,自媒体时代要求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更加平等自由的工作模式,改变传统教育者主导的工作模式。这是因为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和技术的运用获得更多的表达空间,能够自主参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犹如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问政,让老百姓更直接地表达意愿心声,更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自媒体也可以有效地消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体制隔阂、身份差异,实现两者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动,让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重要一极,为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

三、基于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空间生态构建

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

标准。[3]基于空间生态思想的考量,笔者认为,思政教育要借助自媒体手段拓展高校的教育空间,打造教育主体体系的完整性、组织形式的系统性和工作模式交互性的良好空间生态格局。

(一)借助自媒体打造思政教育主體体系完整性的生态格局

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主体之间关系的体现”[4],它不同于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相互之间交互影响和联动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突破了主客体二分法,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融通和价值认同,与生态思想相融合,对当前确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从技术手段和实践层面现实性地支撑了大学生能够成为思政教育主体。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体系的生态格局是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变革的重要考量。在新型教育主体体系生态格局下,要构建全新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学生教育模式,既突出教师和管理者的主导优势,又尊重大学生作为主体的一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发展、自身素养提升和学校育人工作,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其主体建构作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注入新鲜元素和时代因子。教育主体之间通过自媒体平台相互融通和理解,相互协作和支持,形成“1+1>2”的合力效应,最终实现教育主体的“同向同行”。

(二)借助自媒体打造思政教育主体组织形式系统性的生态格局

如果把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看作人力资源,那么就必须采取恰当的组织形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整合,方能理顺组织关系和运作机制,建立平衡性、系统性的生态格局,涵养和谐共生的思政生态。具体而言:(1)进行主体资源的整合。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的组织生态,通过思政教育这条主线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党团组织、就创业指导部门、大学生这些主体资源有效整合。(2)建立快速反应的组织架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影响面之深之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社会敏感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群体发生的正能量事件和负面事件,各个主体都应以快速反应机制对事件作出准确回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评判事件,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3)增强思政工作组织的大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各思政教育主体要善于运用自媒体所生成的大数据,善于挖掘大数据中包含的有用信息,以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佐证。(4)强化主体队伍建设。自媒体对思政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各主体应主动适应自媒体普及,提高运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驾驭能力,提高组织的战斗力和工作实效性。

(三)借助自媒体打造思政教育主体工作交互性的生态格局

自媒体以其独有的交互性特点对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工作模式产生重要影响,要求各主体在教育工作中增强交互性和联动性。(1)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交互性,在明确思政教育工作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交叉性。在系统工作中植入交互性,实现各主体点、线、面的交叉融合,对生态格局的构建至关重要。(2)教育内容的交互性。虽然思政教育内容各成体系,互不相同,但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教育者的育人使命还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都要求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进行交互融合,更深层次而言,各个内容体系均可以实现交互融合。

当前,强调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全媒体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领域的积极影响合力。我们相信,自媒体的发展一定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广阔的空间格局,通过自媒体把高校的思政教育主体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形成良好的组织合力和空间生态,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助力,开拓思政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贵臣.主体间性思政教育的哲学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95-97.

[2]陈九朋.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4):10-11.

[3]徐德斌.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72-274.

[4]郝连儒.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思政主体生态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