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新闻记者如何践行“四力”

2019-11-17 14:54秦磊
记者观察 2019年23期
关键词:脚力笔力眼力

文 / 秦磊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作风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新传播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加强队伍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提升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找到了发力点。

一、增强脚力,把基层和实践当作 最好的课堂

“懒人当不了好记者”。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来源多元化,信息真假难辨,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现场。好记者需要用脚步丈量新闻,要深入到基层去挖掘鲜活的新闻素材,走到现场去寻找细节和故事。一味地待在办公室,在一些部门的汇报材料上找新闻很难写出好新闻。脚力体现的正是记者“行走”的能力,基层和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基层的百姓和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记者应该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里,展现最鲜活的新闻和故事。

例如,纪录片《笑对人生》有一期节目是报道一位农村残疾青年王礼明的故事。王礼明不幸失去了左腿,但是他积极乐观、不等不靠、发家致富,有鱼塘有菜地,为了挖掘这个新农村青年的励志故事,记者一共去了王礼明家里6次,和他聊天,帮他下鱼塘,和他一起买菜,挖掘到了很多细节的故事,而王礼明的精神世界也被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二、增强眼力,善于观察问题

练眼力,说的是记者要提升新闻的洞察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保持新闻敏感性,用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眼界去看待新闻事件。记者只有“眼力”好了,才能在采访时洞察采访对象,明辨是非和真假,对美和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练就眼力,记者就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在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新闻事件的本质,写出符合社会主流思想需要的新闻作品。

例如,《秦皇岛日报》在2017年刊发了《一顶“大盖帽”解决“外业”执法大问题》的一个报道,负责该报道的记者采访了多位参与者,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执法人员、市民,等等,进行了深入采访,就该打破传统思路,进行体制改革,彻底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执法、趋利执法等问题。

三、培养脑力,善于思考问题

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深化新闻事件的意义,提升新闻的价值,是业务水平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新传播环境下,人们的阅读趋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善于挖掘新闻,要积极地运用脑力,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新闻内容,同时要展现新闻背后的价值,提升受众的思想文化水平,这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好作品。

例如,《女娲之后“雅女”艾如》这篇报道,讲的是雅安女孩儿艾如的故事。媒体之前对艾如的报道已经很多,但在很多报道中,记者关注的最多的是其从十几个国家的佳丽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世界亚裔小姐”。而本报道的记者却另辟蹊径,从报道中脱离出来,写生活中的艾如,分别采访了她的老师、同学、家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性魅力的艾如。这篇报道之所以得到认同,是因为除了表面的新闻事件外,新闻还对雅安的人文进行了宣传,使受众对三雅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提升笔力,让新闻表达更“好看”

“笔力”不仅仅是流畅的表达、动情的描述,而且还要切中要害,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所思之得统统表达出来,成为百姓乐于接受的好新闻,传递出社会正能量。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锤炼自己的语言特色,提升语言的表达,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特点,用更加贴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新闻,吸引受众的兴趣。

“笔力”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是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是从骨子里对新闻理想的坚持。只有怀着对采访对象、采访事件的情感,才能讲出新闻报道的灵魂,写出有情感的好作品。新闻记者要想练就好笔力,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一线,用脚力去实践新闻,用眼力去发现新闻,用大脑去思考新闻,提高认识和思考能力,写出温暖人心、力透纸背的好新闻。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着大众的视听。新闻工作者要提升职业自豪感,提升职业素养,用“四力”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受众提供好的新闻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眼力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眼力大搜索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考眼力
考眼力
谈风骨
眼力小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