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之前缔结一下

2019-11-18 01:59澹葳
大学生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群里细节文章

澹葳

前不久,编辑老师在《大学生》校园记者群里上传了部分文章的一校和二校,重点强调了文章撰写过程中文字运用不够简练的问题。这些稿件,大多立意新颖,主旨切合,唯独语言太碎,许多词汇和语段没有必要,不免有种为了凑字数而凑字数的感觉,无形中削弱了文章的阅读体验。

然后,我就被编辑老师在群里@了,单独拎出来点名表扬。先是夸文章在当月所有投稿中质量最高,又夸我对待写作态度认真,进行反复修改,才能将文章的语言锤炼得简洁凝练,废话极少。羞得我这个在群里潜水多年的老学长,都不知道怎么回应学弟学妹们的期待了。

写稿多年,从原先一篇文章来来回回十几遍改到吐血,到如今改稿次数压缩在数次以内,其中变化缘由,有年月带来的经验累积,更有与编辑老师们在文章一来一往的修改过程中,对自己写作习惯的雕琢。

在成为《大学生》校园记者之前,我偏好写小说和散文,也曾有过拙作发表。在我看来,小说语言绵密,所谓时代、环境、人设,一切皆是为结局蓄势;散文文字空灵,心境澄澈,笔下千言是无尽的写意风流。二者皆有大意趣,至于语言文字简练与否,更多是不同作家写作风格的体现,并非写作之时的硬性要求。

刚开始为《大学生》写稿时,我曾以我过往的写作经历为傲,并力图将自己的文笔功力全部展现在文章里。没想到,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散文和小说上的写作经验让我吃足了苦头,甚至出现过一篇近两千字的稿件被删得只剩一句话,然后发回重写的可怜境遇。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删得只剩寥寥数语,换作谁都会崩溃的。还好,当时的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痛定思痛,努力反思自己在写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编辑老师提出的意见,我写作最大的缺陷在于写作没有目的性,如一个幼稚的孩童一般,总是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这在我初期的采访稿中最为常见,往往大段大段去写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个中穿插各种辞藻,却不能较好地总结这些经历对主人公的人生有何意义,对读者又有何启示。比如,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人大新闻系78级的老先生,我与他聊了很多次,获取了很多写稿材料。但在初稿写完后,编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文章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对老先生的尊敬,但实质上只是材料的堆砌而已。只寫经历并无意义,要能够从人物经历中获得激励,吸取教训,才是我们写稿的目的。

从写作方式讲,像小说一样事无巨细地对细节进行填充,忽略文章观点的论述,以及像散文一样行文毫无逻辑,惟愿真情流露顺适我心,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一篇稿子的完成度越高,其中观点、事例、总结各部分的联系就越紧密,越缺一不可。可惜那时的我还不懂得这些道理,于是那些退稿返稿乃至弃稿,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后来的写作中,我要求自己只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将写稿过程中的叙事做到极致的纯粹。尽可能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述清楚,细节描述准确,至于那些生发而来的感慨,灵感突至的炫技,找个角落一带而过即可,或者干脆不写。

对《大学生》的文章而言,叙事是重中之重。因为在《大学生》的稿件中,既有对于当下大学环境中新生事物的新闻报道,也有对自我成长的感悟分享。如果是前者,就要以报道的主题和事实为根本主旨,不需要在文章中掺杂对这些新生事物的个人看法,只需竭尽所能地将它们在文字中还原,为读者再现它们的真实面貌。如写天大老校友合力送给母校以“天津大学”为名的小行星这则新闻,需要表现的有两部分,一是校友们诞生这个想法背后的故事,另一是以高校之名命名小行星的历史渊源。写这一类新闻稿,只需告诉读者结局背后的真相,重点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各方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

相对新闻报道而言,分享类的稿子可以拥有更高的写作自由度,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天马行空行文的理由。甚至,这一类型的稿子需要在语言上更简洁,才能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个人经历是引导我们与他人产生共鸣的关键,专栏“一百位大学生一百种毕业方式”中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每一位毕业生将自己的毕业故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关于行业,关于人生,处于十字路口的他们是如何思考与抉择的。这种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就是他们与读者的共鸣点。通过对实习、考研、留学等不同选择的具体描述,能让同学们在获得阅读兴趣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一些相似的焦虑。因此,此类文章的写作重点就是主人公从稚拙到成熟的历程,从初入职场到融入团队的具体细节,从不懂就问的考研小白到如愿上岸的准研究生的经过。

所以,对于学弟学妹们关于如何写稿的疑问,我的建议是:在下笔之前,不妨先在心中将所有试图展现在笔下的文字“缔结”一下。不是杂糅,而是浓缩,找出其中最希望他人能够看到的那部分,再以此为基础,慢慢写。

以前不久我写“倾听00后”栏目的恋爱主题为例,如果我们想要表现大学校园中刻骨铭心的爱恋,换做从前的我,那种百转千回,甜蜜爆棚的感觉,是我首先想要让读者感受到的;想要牢牢抓住对方,却由于某些原因最终不得不选择放手的无可奈何,也是我很想分享的教训。但在有限的文章篇幅之中,一旦试图将两种感情都着重表现,就会相互打架,使文章没有重点。哪怕通过种种细节去详细刻画,结果仍会如此。

反之,如果能做到有详有略,把一种感情作为另外一种感情的衬托,用些倒叙和欲抑先扬的叙事技巧,就能在着重表现一种感情的同时,让另一种感情也无法掩盖其光芒。比如在《子非猫》一文中,开头越是甜蜜,最后的分离就越显得痛苦,对身心产生的分崩离析的震撼就越是合情合理。甜蜜是通过反复叠加的细节营造的,而最后的分离,只需要一句突兀的转折。此时再开始倒叙,既是对甜蜜的回忆,也是在用甜蜜衬托分离,加深分离的痛苦程度。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虽然有点虐,但不可否认,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否认,文章主旨越是精纯,语言越是凝练,可读性也会越强。所以,不要着急,不要试图让自己所有的情绪和感悟在文章中完全呈现,因为人们永远不会对他人真正感同身受。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那一种,是经过心中凝练浓缩,精纯到宛如突破纸面的情绪刺激,迫使着我们去理解,去陪你哭,陪你笑,然后不由得感叹一句: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群里细节文章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一滴水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