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之四过」解读

2019-11-19 01:31
紫禁城 2019年8期
关键词:刻划雕漆刻刀

张 军

雕漆是我国传统漆工艺中一项非常重要且独具特色的漆工艺品种。

明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对雕漆工艺有着比较详细全面的阐述和总结,其中将漆工在雕漆制作中易犯过失错误总结为「雕漆之四过」,让我们看到了在学习传承传统工艺时,基础工艺的重要性。

以天然漆涂饰器物称之为「髹」,我国古代漆树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天然漆较早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积累实践,专门的髹漆工艺逐步发展形成,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雕漆工艺与《髹饰录》

我国传统漆工艺的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雕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具体而言雕漆是指用调好颜色的笼罩漆(用优化处理过的生漆按一定比例加入熟桐油调制而成)逐层髹涂在器物之上,待漆层髹涂积累到一定厚度,晾干后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种纹饰图案的漆工艺。雕漆也可以称之为「剔」,目前有文字记载可知的雕漆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明清时期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在明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的记载中,根据漆色的不同,将雕漆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和剔犀(特指主要以红黑两种色漆为主的雕漆种类)等。因为除剔犀之外,其余各色雕漆的制作工艺都基本相同,而且大部分传统雕漆工艺的制作以红色为主,所以《髹饰录》中对雕漆工艺技法、特征的阐述和总结也是以「剔红」为主。

《髹饰录》是明代漆工黄成在总结了自己和前人髹漆经验的基础上著述的全面阐述和总结我国传统漆工艺技法、特征的专著。天启五年(一六二五年),漆工杨明又对其进行逐条补充、增加注解,并撰写序言,使此书内容更加全面详细。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是研究和学习我国古代传统漆工艺技法、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据《髹饰录》记载,在不同时期,雕漆(剔红)制作髹涂漆层的厚薄、漆色调配的明暗,以及纹饰雕刻制作的精粗优劣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唐代雕漆工艺制作的漆层髹涂不厚,工艺风格与平板木刻的装饰画相似;宋、元时期雕漆工艺制作的漆层髹涂开始逐步增厚,多注重磨工,纹饰边缘和棱角都打磨得十分光滑圆润;明代雕漆工艺制作则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纹饰题材更加丰富多样,根据构图需要髹涂大漆少则几十层,多则可达百层,雕刻制作完成后也多注重磨工,纹饰上不留任何雕刻用刀的痕迹。

《髹饰录》只是对雕漆自唐代至明代工艺技法、特征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其实,雕漆工艺发展到清代则有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和极大的提高:首先是在应用上更加广泛,纹饰题材也更加丰富多

样;其次是在雕刻制作方面融入了南方竹木牙雕的工艺技法,纹饰线条刻划得十分精细,尤其是山水人物题材的雕漆工艺制作更加精致写实,构图表现与中国画风格相近;最后是纹饰制作雕刻完成后不再过多注重打磨,处处用刀如笔,刀不藏锋,锦地纹样的样式、种类也更加丰富,在雕漆工艺制作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阅读链接

《髹饰录》中对“剔红”的记载

◎ 剔红,一名珠雕,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大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纹者,共有象旁刀迹见黑线者,极精巧。又有黄锦者,黄地者次之。又矾胎者不堪用。(杨明注)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自宋元至国朝皆用此法。古人精造之器,剔跡之红间露黑线一二带。一线者,或在上或在下,重线者,其间相去或狭或阔,无定法,所以家家为记也。黄锦、黄地亦可赏。矾胎者,矾朱重漆,以银朱为面,故剔迹殷暗也。又近琉球国产精巧而鲜红,然而工趣去古甚远矣。

——【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

「雕漆之四过」

《髹饰录》除了有对雕漆工艺技法、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阐述和总结,还记载了漆工在进行雕漆工艺制作时对易犯过失的总结分析,称之为「雕漆之四过」。在《髹饰录·乾集》「楷法第二」中有对「雕漆之四过」的记载:「骨瘦。(杨明注)暴刻无肉之过。玷缺。(杨明注)刀不快利之过。锋痕。(杨明注)运刀轻忽之过。角棱。(杨明注)磨熟不精之过。」根据杨明对此章标题「楷法第二」的注释「法者,制作之理也……以传之后世者列示焉」,说明此章记载的内容都是作者对自己和前人髹漆工艺技术经验的总结,将其记录下来以示后人。

「骨瘦。暴刻无肉之过」

雕漆工艺制作开始前,首先需要进行纹饰图案的设计绘制,将绘制好的纹样图稿拓印在已经完成髹涂的器物漆面上。开始进行雕刻时,先是纵向用刀,将刻刀切入漆层,沿着纹样的外轮廓线刻划切割。然后用铲刀剔铲掉纹饰之间空白处的多余漆层部分,把雕漆纹样的整体外形轮廓先统一剔刻出来。再横向用刀,对漆层切削、片铲,依次将纹样由上而下逐层进行雕刻制作。当所有的纹饰图案雕刻制作完成以后,再将剔铲出来的漆地子清理平整,或是根据构图需要雕刻制作出各种锦地纹样。

雕漆工艺制作的基本形式是以由上而下的逐层剔刻雕饰方法为主,雕刻制作的各种纹饰图案在器物上要分布均匀,间隔紧凑,就像是长在胎骨上的筋肉一样,与器型胎骨构成紧密衔接、协调统一的整体。如此,即使构图设计繁复,层次变化丰富,但是从总体看,纹样间高低层次的起伏变化平缓,主要的纹饰图案都会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如果在雕漆工艺制作中不够注重纹饰构图与胎骨器型间的整体协调关系,过多地对漆层进行剔铲清除,雕刻出的纹饰图案在器物上就会分布松散,空隙过大。这样就会使整体形态不够饱满完整,像是骨瘦如柴的病人,即「雕漆之四过」中记载的「骨瘦。暴刻无肉之过」。

在《髹饰录》的记载中,经常将漆器胎骨比作人体骨骼,将髹涂或是雕刻的纹饰图案比作长在骨骼上的筋肉。此种比喻不仅形象地说明了雕漆纹饰与器型胎骨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质则人身」的手工造物根本法则。

「玷缺。刀不快利之过」

因为在制作雕漆的原料——笼罩漆里含有大量熟桐油,所以经过逐层髹涂累积到一定厚度的漆层会有一个比较缓慢的逐步干燥的过程。在完全干透变硬之前,雕漆层会像胶皮一样柔软而有弹性。这种独有的材质特性不仅让漆工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雕漆工艺制作,而且可以方便漆工把纹饰图案雕刻得极为精细。

但是,也是由于髹涂漆层质地柔软易于雕刻,使得漆工在雕刻制作中很容易忽视刀具的快利程度。当使用不够快利的刀具进行切削、剔铲漆层时就会增加运行阻力,使刀刃两侧的漆层受到更大外力的挤压而起皱崩缺,造成雕漆纹饰表面漆层凹凸不平,即「雕漆之四过」中记载的「玷缺。刀不快利之过」。

阅读链接

雕漆工艺制作的主要工具

◎ 雕漆工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就是各种不同形制类别的刀具,一般由漆工根据实用需求自己来打磨制作。其中最常用的有:用于切割、刻划漆层的刻刀;用于剔铲、片削漆地子平面的铲刀;用于钩划植物叶筋或衣纹的钩刀:用于刮削纹饰棱角和刀刻痕迹的刮刀。

由于髹涂漆层有一个从外往里逐层缓慢干燥的过程,所以刚刚髹涂完成的漆层内部往往并没有完全干固彻底,运刀切刻时,内部未干的漆层会粘连刀刃,使刻刀的运行刻划受到阻碍。相反,如果髹涂后放置时间过久,漆层彻底干固变硬,运刀时同样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刀不快利之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髹涂漆层的过软或是过硬,使刻刀不能自如顺畅地在漆层中运行刻划,同样也能造成雕刻的纹饰表面出现缺损不平的「玷缺」。所以,当笼罩漆髹涂完成后,还需要适当晾置一段时间,待髹涂漆层的软硬程度适中,方能进行纹饰图案的雕刻。

「锋痕。运刀轻忽之过」

在雕漆工艺制作中,凡是纵向用刀切刻纹饰外轮廓线的时候,要尽量切入漆层深一些,刻刀在漆层中达到并保持一定深度后,匀速平稳地一次刻划完成。而横向用刀剔铲、片削漆层的时候,则要尽量切入漆层浅一些,用刻刀逐层少量地片削、剔铲多余的漆层部分。漆工通常将这种用刀方式称为「切深片浅」,这样可以使雕漆纹饰的侧切面在制作完成后能够始终保持光洁完整。

如果在雕刻时纵向用刀的力度不够,刻刀切入漆层过浅或是在漆层中不能保持匀速平稳地刻划,就会使横向用刀时受到影响,不能完整、快捷地将多余漆层剔铲清除,无法使雕漆纹饰的外形轮廓完整显露出来,就需要再次纵向用刀,重复刻划切割纹饰的外轮廓线。这样反复纵向用刀切割漆层,会导致雕漆纹饰侧面出现过多刀刃重叠切割刻划痕迹,即「雕漆之四过」中记载的「锋痕。运刀轻忽之过」。

此外,漆工还需要对雕漆纹饰的构图和层次变化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在进行雕刻制作时才能做到入刀准确,刻划无误。因此「运刀轻忽之过」也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对纹饰的层次、构图了解掌握不够,对纹样轮廓线的入刀切刻过于草率,刻划不够准确到位,从而导致需要重复用刀切刻漆层,使雕漆纹样侧切面出现「锋痕」。

「角棱。磨熟不精之过」

在雕漆工艺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对纹饰图案进行整体打磨,去除在雕刻时运刀切刻、片削漆层形成的棱角刀痕,使纹饰表面光洁平整,边缘棱角光滑圆润。

进行打磨时要做到准确到位和力度适中。打磨过度或是用力过大,都会使一些比较精细的纹饰或线条受到损伤,破坏雕漆工艺制作的整体效果。而如果打磨得不够充分彻底或是力度不够,在纹饰表面会留下明显的棱角刀痕,即「雕漆之四过」中记载的「角棱。磨熟不精之过」。

除此之外,如果在雕漆制作刚刚完成、髹涂漆层仍然比较柔软时马上进行打磨,不仅无法很好地去除角棱刀痕,还会导致纹饰表面出现「玷缺」。所以当雕漆制作完成后,还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待漆层彻底干固以后,再进行打磨处理。

扎实的基本功成就精美的雕漆工艺

《髹饰录》所记载的「雕漆之四过」,分别从构图设计、工具准备、雕刻制作和棱角打磨这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漆工在制作雕漆时易犯的过失。

首先,由于雕漆工艺应用广泛、形式多样,除了能够制作各种瓶、盘、碗、盒、箱匣等传统器物外,在文具、家具以及室内装饰等方面都有应用。因此,在纹饰构图设计时要充分结合不同器物的形制特点,使雕漆纹饰与器物胎体紧密结合、协调统一。雕漆制作中出现「骨瘦」的过失,就是由于纹饰的设计构图出现了过错,这也说明了纹样图稿的设计绘制是雕漆工艺制作的前提基础。

其次,《髹饰录·乾集》「利用第一」记载的都是对各种髹漆工具和原材料的介绍,充分说明了古代工匠对雕漆工具的重视程度。在雕漆工艺制作中,使用不够快利的刻刀除了会造成「玷缺」的过失外,还会导致无法雕刻出一些比较精细的纹饰或线条。快利的雕刻刀具,是雕漆工艺制作的基本保障。

雕漆工艺制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保持纹饰表面和侧切面的光洁平整,以及边缘棱角的光滑圆润。而熟练掌握「切深片浅」的基本雕刻用刀方法,刻刀在漆层中时刻保持匀速平稳地运行刻划,则是雕漆工艺制作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功。除此之外,当雕刻回纹、水纹等纹饰线条的时候,纵向用刀时不能完全垂直地切入漆层,刻刀在漆层中的运行刻划要保持一个略微向外倾斜的角度,雕刻出的线条纹饰从正面看呈由上向下逐步向外倾斜加宽的梯形,如此增加了线条底面与漆地子的接触面积,使其不会轻易与漆地子分层脱离。

第四,纹饰的整体打磨是雕漆制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艺步骤。打磨不仅可以使雕漆纹样更加精美细致、圆润光滑,还可以将天然大漆温润内敛的本质光泽磨显出来。

雕漆制作,集髹漆、绘画和雕刻工艺于一身,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时期的实践和积淀,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髹涂漆层的薄厚、漆色调配的明暗变化、纹饰题材的丰富多样以及雕刻工艺风格的表现等方面。虽然纹饰雕刻精细、构图层次繁复是雕漆工艺制作的特点,但是其最基础的制作工艺和最基本的雕刻用刀方法是不变的。对传统工艺的学习传承,基本功必须要扎实,雕漆工艺制作亦是如此,不能盲目追求构图的繁复变化和纹饰的精巧纤细,要从基础工艺开始,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雕刻制作方法,而大量的实践积累则是重要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刻划雕漆刻刀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转一转,日期早知道
雕漆纹饰的修复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刀锋上的手工瑰宝
传承传统技艺甘做雕漆艺术的使者
趣图
趣图
文乾刚雕漆艺术再现千年雕漆的传世之美
胡同里的传奇
抓住人物性格,塑造潮剧女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