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学实效 焕发课堂活力

2019-11-19 07:57王小燕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堂活力教学实效小学语文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小学语文培塑学生核心素养的“命根”。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注重课前学生预习和教师精心备课,课中“趣味教学”,焕发课堂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者。

关键词:教学实效;小学语文;教师质量;课堂活力

教学实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缺乏教学实效的课堂是无用的、无力的。何谓课堂教学实效,顾名思义,即是通过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思想得到进步、行为得到突破、情感得到荡涤。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为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厚实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获得提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进步。语文教学有没有效益,全赖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对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必须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乐学、善学、好学”,才能真正获得新知、锻炼人格。[1]毕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聚焦教学实效,从建构“活力课堂”着手,唤醒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实现知识、能力、品德的自我建构,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建构活力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課前,我们“预”“备”好了吗?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学习新知抑或是课堂教学,都应该遵循“有备无患”的规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与学生都要备好课堂、备好内容,方能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活力。

(一)“预”好习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关键

小学语文培塑学生核心素养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将要开展的教学文本内容直接对话,使其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了然于心、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自如、得心应手”,以“有知”的状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提高教学实效保驾护航。叶圣陶曾经说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通过预习,体现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通过预习探索新知,把预习的困惑带到课堂,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笔者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要先阅读新课的内容,使自身对新课内容初步掌握,从知识储备、心理认知等方面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2]对于新课预习,要求学生做好:多读课文,要求学生对新学的课文在家长的监督下至少读三篇,达到读通读顺读准的效果;多查字典,要求学生对不懂的字、词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对不了解的句子、句法等内容要查资料、做标记,以便在课堂教学提问环节提出来解决;多写句子,要求学生对新课中美好的句子进行仿写,强化预习的效果。同时,学生还需要思考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课后的习题应该如何作答。最后,将整个预习的过程以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如下表所示),并上交给教师。

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事先初步掌握,按照小学生好动活泼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必然根据教学进程展现其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其深入理解、探究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必将大有裨益。

(二)“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内心渴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指导者。然而,最终效果如何,还是要以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来决定。提高课堂实效,备课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在“台下十年功”中具有非常大的“含金量”,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3]备课,应该遵循备而能用的原则,减少无效备课。有效备课应该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态度和情感倾向,不同学生的学习倾向、学习习惯不同,应做好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要全面认真吃透教材,搞清楚本堂课的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实现全面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要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学生的知识发生发展规律、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知识丰富、能力提升、品德涵养的目的。备课,既要有利于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更要有利于学,确保学生乐学、善学、好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要备好一堂“金课”,必须要关注学科动态、强化知识输入、注重知识消化吸收、认知学生特点,广为摄取,大海淘金。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写”的课,课后问这位教师花了多长时间准备,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短短几个字,道出了备课的艰辛和重要性。[4]

二、课堂,我们有“趣”了吗?

学生之“预”,教师之“备”,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要真真切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必须要回归课堂教学本身,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增长与陶冶。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抑或发展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唯一标准。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可见,从语文教学的现实性来看,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而非“索然无味”,否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难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导致“教”与“学”的剥离。[5]因此,笔者认为,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必须要从“趣”方面着力,倡导趣味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才能变教师教的需求为学生学的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此的课堂,才是最有实效的。那么,如何建构“趣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趣导入,引发关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头,如何开好这个头极其重要。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谈到,假使教师有本领在教学导入中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导入就是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6]无疑,兴趣是激发学习的“突破口”。如果课堂教学伊始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会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小学语文常见的以趣导入方式有:“谜语引趣”“奇闻轶事导趣”“歌曲欣赏引趣”“情景引趣”“插图观察导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等,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叉运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导入效果。比如:在讲授《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时,围绕展现“民风民俗”的教学主题,笔者在导入时采用“歌曲欣赏引趣”的方式,播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通过动漫形象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展现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领略维吾尔人爱美好客、热情奔放、阔达乐观的精神品质。通过歌曲导入,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为增强课堂实效提供有力保障。

(二)抓住重点,唤醒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在求新、求异、求变中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点和兴趣点,才能达到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坚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教学,不可平均用力,假使按照“作者简介、介绍背景、劃分段意、写作特色”的次序开展程序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显然是困难的,属于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实施“牵一隅而提挈全篇”的教学,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才能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比如:在讲授《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笔者紧扣词眼“醉”字,从“白发翁媪”为何醉开始步步深入,学生在熟读诗词、展开想象的基础上,品味“白发翁媪”是怎样的一种醉,进而向学生讲解美酒之“醉”、春风花香之“醉”、爱情之“醉”、天伦之“醉”……为学生描绘一幅醉美的人生画卷。抓住“醉”的重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7]对于小学生而言,创设与其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感官参与,对其思维发散、课堂参与、创新激发是大有裨益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温度上升,激情四射。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比如:在讲授《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在讲授完教学的基本内容之后,开展情境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选择,来扮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并配以音乐情境,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晏子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怀,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体验加深了,理解透彻了,课堂教学自然有实效。

(四)引入竞争,激活动力

竞争性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对于学生而言,在其未来进入社会之后,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决定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性,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应该看到,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建构竞争性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更加趣味化。教育学家叶澜认为,把竞争带进课堂,提倡互助、合作学习,将使课堂更加和谐。可见,建构竞争性课堂,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最终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笔者就设置了许多竞争性议题,比如:诸葛亮和周瑜谁的优点多?诸葛亮和周瑜谁更厉害?比一比谁组的词多?比一比谁读书更流畅?比一比谁的课文总结更有深意?通过竞争性议题的引入,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课堂。此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把生活中的场景和素材带入课堂,增加学生的熟悉感、亲切感,使其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看得到、摸得着”的语文,如此课堂怎能没有实效!

三、结语

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最具情感性和陶冶性的课程。语文教学要坚持把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作为师生平等互动、激情燃烧的情感舞台,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此,在课前,学生要做好“预”,确保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教师要做好“备”,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确保有备无患。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激发学生兴趣度、情感点、参与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地去读、去写、去背,实现心、脑、口、手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助力教学实效。须知,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无趣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教师乏力、学生乏味。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着力于建构“趣味课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才能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英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基于对11节录像课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4):25-30.

[2]王如意.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19,131.

[3]肖慧琴.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3(4):249-250.

[4]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7,27(5):16-18.

[5]李兴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语文建设,2014(29):18-19.

[6]薛彤.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5-56.

[7]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3(7):75-83.

作者简介:王小燕(1973.12—),女,安徽池州人,汉族,本科毕业,小学语文教师。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教学实效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