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烦琐的农村语文教学瘦身

2019-11-19 07:57夏永恒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爬山虎自然段课文

夏永恒

我们在下乡进行教学视导和“送教下乡”活动中,发现语文教学存在一些诟病:从教师的引导看,课堂上教师讲解、提问过多、过细、过烦琐,引导不及时,过于僵化、呆板;从文本的解读看,文章被切割得过碎、过小、过凌乱,人为地把原本简单的文本复杂化;从学生的朗读看,学生读书过单一、过浮、过形式;从学生的思维看,思考过少或不需思考;从知识传授看,知识点没抓住,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从学习方式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活动没有设计;从教学效果看,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得不到有效的训练,书读不成句,话说不成句,文写不成句,教学费时低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摆脱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呢?我们认为,要还课文一个本来的面目,还学生一个学习主人的地位,就必须给烦琐的语文教学“瘦身”。也就是要求执教者必须学会抓住核心知识点,精减教学活动;抓住文本,大胆增删重组,去掉繁杂、琐碎的部分,把复杂的文本变简单;精炼语言,力求教学思路简明、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做到删繁就简,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

这里说的“删繁就简”,不是片面追求的“简单”,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品化、高效化,是在简约教学中获取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核心知识,精减教学活动

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要认读、课文读通顺外,还有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知识该感悟的要感悟,该了解的要了解,该体会的要体会,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吃火锅一样,把所有的知识统统丢入一个教学活动中,变得杂乱一锅汤。而是要针对不同的语句、不同的知识设计切合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流程清晰,融会贯通。如《大禹治水》可这样设计:

活动一: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感受到了禹治水的什么品格?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自主读文、思考。

活动二:学生交流。

预设一:坚持不懈。

时间长。抓住“十三年”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禹在十三年里做了什么。指导重读“十三年”读出禹的坚持不懈。

从未停止。抓住“到处奔走”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禹去过哪些地方,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二:无私奉献。

一心为民。抓住“十三年”和“三过家门而不入”对比感悟,想象家里人看到他走过家门会对禹说什么,体会禹的无私奉献。教师用不同的语言引读。

这样的设计,从整体感知到逐句品读,活动清晰明了,引导学生直奔要品悟的关键词句,体现“以读悟文,以说悟文”的思想。课堂上,学生的读,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读一次有一次的效果。学生读得韵味鲜明,说得流畅实在,悟得见解独到。

二、抓住文本重组,大胆增删取舍

有些文本,有效信息不多,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文本减肥瘦身、压缩个头,重组教材,把最有训练价值的东西凸显出来,指导學生学习。因为从目前教学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不可能用较多的课时来学习每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课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这种经过瘦身、压缩后再进行教学的做法,一样能达到课文学习的目的,且更省力、更高效。

(一)长文:填表概括,简洁关系

有些课文较长,在40分钟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抓点带面、以简驭繁,采用填表概括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文中通过描写爬山虎反映作者不同的心情,以及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三处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描述的形式相似,这样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表格的标题,读文归纳、概括、整理、填表。这样文中描写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便清晰直观,跃然纸上,文中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设计如下:

1.自主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读读,体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填好下表。再4人小组交流。

2.学生自主读文完成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这样,一篇长文,通过一张表,便轻而易举地把所有问题解决了,为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进行同步阅读或其他练习。

(二)浅文:填空积累,清晰内容

有些文本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明。这类文本,教师无须过多设置问题,可直接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好词好句,再抓住这些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减少问与答的烦琐,又增加了积累所用的时间。如《圆明园的毁灭》中第三自然段,所陈述的就是圆明园中的各种建筑物和景观,语言简洁,结构严谨,不存在疑点。可直接让学生积累语言,学会其表达方式,则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艺术化。具体实施可按下面设计:

1.读文段,按原文填空,让学生熟悉圆明园有哪些美景。

(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海宁)的安澜园      (苏州)的狮子林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的雷锋夕照

2.熟读1中所提炼出来的词语搭配。

3.通过“有……也有……有……也有……”将1中的词语搭配串联起来,反复训练,体会句法,并让学生读出对圆明园的喜爱之情。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4.学生复述,加深记忆。

郭沫若先生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

(三)繁文:标题浓缩,明了条理

有些文本描写既繁杂又散的文章,学生一看就头疼,读几遍也不知所云。课本里选进的写景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类的文章,语句优美抒情,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厌学,老师难教。这类文章最适宜采用标题浓缩。通过标题浓缩,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字,用简要的语言将繁杂散落的内容串联起来,就会把文本的陈述变得简洁、条理、清晰,就会把教学程序变得简约、合理、高效。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文章第1~3自然段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可进行如下尝试: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词语标出来。

第2自然段:沙滩、耕地、山脉、河流、松针、昆虫、薄雾、白云。

第3自然段:青草、绿叶、花朵、麋鹿、骏马、雄鹰。

第4自然段:河川、湖水、河水。

2.文中是怎样详细描写各种景物的,逐一反复朗读体会,并反复朗读第2、3、4自然段,体会情感,抒发情感。

先提炼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展开、细化,使跳跃性的内容联成有机整体,从总到分,结构简明,便于学生理解,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

(四)结构分明的文体:追踪结构,简化环节

有些课文是总分、递进关系等结构的,往往能找出有文眼或句子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体现出文章框架的词句。如果抓住这些能够直接反映中心的、对全文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的词句,通过一步步地追踪,就能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旨,保证学生理解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准确性,就能简化教学环节,摆脱琐碎分析、串问串讲的苦恼。如《海底世界》,是一个总分关系结构的文章,文中结尾有一句总述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对景色奇异的陈述,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分别详细描述了海面、海底,各种动物、植物的特點及差异;对物产丰富的陈述,作者用一个自然段介绍海底的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于是,在教学这课时,可按如上架构品悟,并在追踪过程中就重点语句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像这样,抓住文章的结构,就等于圈住文章的灵魂。

三、抓住语言美化,力求精练简明

教师的语言要精练简明,既有语文教师的语文味,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习。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这篇文章不好懂。当学生提出:写了叶圣陶先生,又写了作家肖复兴,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学生甚是不明白。我们来看看教师是怎么引导的。教师没有马上给予解疑,也没有让举手的同学回答,而是鼓励学生:你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读书钻进课文了!不过,我和你一样,也不甚明白。我们一起默读课文,想想,再一起解决,好吗?学生一听,马上俯下头,马上投入到课文中,马上读起书来。没过多久,学生的手举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多,教师一看,到时候揭示了:写了三处爬山虎,题目也是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侃侃而谈:“借绿绿的爬山虎表达肖复兴对叶老先生在成长路上的怀念和感激。”教师借机引导:原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象征着叶老的人品作品,肖复兴借爬山虎来抒发自己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也是作者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原因。

教师在学生质疑之后,并没有急于答疑解惑,也没有急于让学生答问,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质疑,把“球”踢给学生,引导学生读课文,自主解决,使得学生亲历过程,学习更高效。

以上种种,为我们给烦琐的语文教学“减肥瘦身”指明方向:深入解读文本,结合学生实际,重组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文本;巧妙设计教学活动,找到一条更直接、更便捷的途径,致力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如于永正所说的“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和本质,让语文教学真实、扎实、有效”。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爬山虎自然段课文
爬山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背课文的小偷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美丽的秋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