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开发探究

2019-11-19 05:17陈迎春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班本课程研学旅行本土化

摘   要:游学,又称“研学旅行”,“学”是“游”的核心。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做到以旅行的方式求知治学,笔者认为需要将研学旅行线路进行课程化开发,在研学旅行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进行班本化游学课程的设计,力图做到范围本土化、课程序列化、主题整合化、过程体验化。

关键词:小学;研学旅行;本土化;班本课程

作者简介:陈迎春,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浙江  温州  325006)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3-0043-02

游学,又称“研学旅行”。近来,“传统文化”和“研学旅行”成了教育“热词”。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研学”是“旅行”的核心。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春游、秋游等活动不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笔者认为,需要将研学旅行线路进行课程化开发,在研学旅行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进行班本化游学课程设计。

一、因地制宜——游学本土化

近年,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游学热”,动辄国内游、国外游,但“游而未学”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小学游学课程当从本土做起。

首先,小学游学课程本土化设计应基于课程目标,同时也应基于现实,理解世界应先从了解家乡开始。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本身可供学习的资源就非常廣泛和多元,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究。其次,小学生年龄尚小,各方面能力还尚未完善,从生活和安全角度考虑,短途游学更为适合。以笔者所在地区温州为例,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为瓯地,唐朝时始称温州,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历史。这里山水秀丽,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这里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所以可以以温州本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为资源,从亲近自然、主题探究、团队实践、人文熏陶等方面设计课程。如一、二年级的游学课程主题是“亲近自然、认识家乡”,从认识温州著名景点“雁荡山、楠溪江”开始。

在小学阶段,研学旅行活动范围原则上只开展市内研学,一般在一到两日内完成。坚持本土化游学,让孩子的视野先从身边打开。

二、因人制宜——课程序列化

课程本土化应做到因地制宜,而笔者提倡的课程序列化则是因人制宜。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智力、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研学旅行的内容应该因人制宜。结合游学课程的要求和学校的总目标,笔者初步制订了班本游学课程序列,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

1. 课程内容序列化(表1)。

2. 实施过程序列化。一个主题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孤立单一的,不是一堂课完成的,而是序列化跟进的。如一年级“亲近自然”主题,从读写关于四季的儿童诗、古诗开始,了解四季的温度,观察校园里第一朵花开、第一片叶落,参观公园,用树叶做画展示,整个主题学习有前期学习,有中期跟进,也有后续展示评价。

三、因课制宜——主题整合化

研学旅行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主题学习课程。在设计研学旅行主题时,应尽量考虑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学科与学科整合。在同一主题下,还要考虑多形式整合,可以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多种形式为一体。

如一年级的“认识季节——秋天的图画”研学旅行课程时,可以综合多学科进行主题学习,在语文课上,学习王勃的《山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音乐课上,学习《秋天多么美》《秋天红艳艳》;在数学课上,学习“场所的方位确定”,之后学生可以参观马鞍池公园,拿着教师绘制的公园方位图去寻找秋天最美的图画;在美术课上,学生把捡回来的树叶拼成了树叶画,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展示板上。实践证明,主题整合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能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全面、多元。

四、因学制宜——过程体验化

研学旅行是一场跨界并且具有深度的学习,而小学的研学旅行应该以体验为主,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学习为发展性的体验学习。

例如,为了了解温州文化名人,可以让学生走进山水永嘉,观山看水,体会谢灵运笔下的“天高秋月明”、翁卷笔下的“绿遍山原白满川”;为了培养学生的仁爱感恩之心,可以以“同在阳光下——走进文成山区”为主题开展研学旅行,把学生在义卖过程中的所得买书或文具,送给当地孩子,让学生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与山区学生同吃同住,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在体验中,让学生经历成长。

小学游学,从本土开始,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长了学识、长了见识、长了胆识,也给学校传统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学生在游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身边自然文化资源的重大价值,更好地传承并践行本土优秀文化。总之,游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对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界的亲近感,丰富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及培养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切实推行研学旅行能有效推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钱澜,张勤坚.让游与学深度融合——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游学课程[J].人民教育,2012,(19).

[2] 李云飞.游学课程的设计及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

[3] 平怀林.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一所普通中学的教育国际化之路[J].中小学管理,2018,(1).

责任编辑 袁静琴

猜你喜欢
班本课程研学旅行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基于儿童语言表达力培育的班本课程实践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特色龙城,润养课程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