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与生活的多点链接

2019-11-19 05:15毛玉灿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9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内涵作文

毛玉灿

写作素材是文学、艺术最原始的材料。从本质上讲,素材是生活现象的客观反映。写作素材资源极其丰富,可以从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从背诵中积累,而生活是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将其巧妙运用到写作中,增加作文的生活气息。

一、从对生活所感中积累素材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写作教学是其实践性的具体体现。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索活动,挖掘更多的写作资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中,学生必须着眼生活,具体明确、真实有效、文从字顺地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的观点。”生活中素材无处不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是写作素材。开展教学时,教师要设定相应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有了切身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激活,素材自然不是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主题是“学会記事”,教师展示三个作文题目,学生任选一个写作。这一单元的作文题目都与“我”有关,因此,学生在选择素材时要从自身生活体验出发。如有的学生在写“我们是一家人”时,就以处于青春期的“我”和妈妈的一场矛盾冲突为素材展开。有的学生在写“那一次,我真感动”时则选择了祖孙之间的隔辈情这一主题,选取奶奶给“我”做香囊这一素材。学生自身经历的事最具真情实感,也最能打动读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文是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切身体验着手,让学生将经历的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从生活出发是学生学习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最有效方式。

二、把生活所见素材运用到作文中

传统写作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素材往往缺乏整体性、契合性和个性,通常是东拼西凑,写作素材与主题不一致。究其原因,是缺少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内涵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学生的切身生活体验,生活中学生见到的奇闻逸事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见到的事物着手,深入探索。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日积月累,素材资源类型自然丰富。写作时,学生可以根据写作主题进行合理筛选。

进行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实践操作时,教师选定“晒晒我们班的牛人”这一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这一单元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选材,因此教师让学生针对文题讲述选择的素材。结合写作主题,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到的班级内“牛人”的故事进行讲述。学生对班级的情况比较了解,这样的主题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写作需求。很快,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内容呈现出来,写作活动变得趣味盎然。写作时,学生思维容易受到限制,搜索写作素材时,他们往往拘泥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认知。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见到的与写作主题一致的事件呈现出来,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升级作文内涵和情感。

三、从生活所闻中创编素材

写作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将自身认知、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初中是学生写作的发展时期,经过小学阶段的启蒙,初中生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学生叙写的内容相对固定,不是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就是校园生活。这些内容比较老套,不新颖,缺乏趣味性,写作思维受到限制。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挖掘素材内涵,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创编社会素材资源。一些素材是不能直接运用到写作中的,需要适当改写、创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语文素养也会有质的飞跃。

如,写“让我敬佩的一个人”时,要想写出有内涵的作文,必须选取典型人物,将其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展现出来。学生大都从身边的人物着手,但学生接触到的人毕竟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学生从生活中听到的优秀人物事迹着手,进行创编,学生的写作思路瞬间打开,纷纷在脑海中检索人物。写作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立意构思是首要步骤,素材搜集是第二步。但从本质上说,这两步的实质是相同的。素材搜集需要在立意构思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生活素材能将作文内涵引向深处,使学生的作文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是否充实感人的评价标准之一。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有质的飞跃,需要从生活中进行多角度积累。生活细节最能彰显人间真情,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教师要关注生活,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积累、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促使学生在常态生活中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内涵作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你眼中的我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