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有效性提升

2019-11-19 05:17林红梅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有效性信息技术

摘   要:“图形与几何”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与数学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形与几何;有效性;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林红梅,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豪山庄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有效教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3-0117-02

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辅助“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创设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自主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沟通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发展快,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慢,而立体图形具有抽象性,学生学习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帮助其发展抽象思维,这样更有利于解决“图形与几何”教学的难点。此外,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探究相融合,通过多媒体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用生活经验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做数学抽象思维。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立体图形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依次动态呈现生活中的球物体、长方体物体、正方体物体,创设真实的数学生活情境,为学生展示鲜活的生活经验。然后课件依次呈现形象物体到抽象图形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突破了以往只重视阅读、浏览,以及将“摸一摸”等形式生搬硬套的模式,为学生展示了视觉上可支撑、理解的工具,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得到和谐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呈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促进探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对动态事物的认知处于敏感阶段,所以发展学生的动态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息技术清晰动感的模拟动画和视频录像有着静态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动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动”起来,把学生碎片式的思维通过连续动态展示,融合为连续式思维。把学生模糊的思维清晰起来,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物,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同时也会因作品大小或角度而出现问题。如果学生通过电脑上操作演示图形的分割、拼合等活动,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很好地呈现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展现思维的完整性。几何图形之间的计算关系动画演示,能很好地解决生硬复杂的图形分割、拼合步骤,并使“变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即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即长方形的宽,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结论。从而使学生理解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又如,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时,利用动画点、线的闪烁,依次闪烁剪刀、钟表与三角尺的顶点、两条边,紧接着把剪刀、钟表、三角尺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角。使学生完成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知识的形成,知道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中去,形成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动态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演示与讲解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维方法。

三、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巧妙呈现知识难点的“中间梯级”,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靠教师的口头、身体语言等来解决,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因此,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可以把问题由抽象概念化为具体形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动态的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了一个“中间梯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中“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会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针对学生的这个思维误区,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电脑上听指令玩“移动棋子”游戏,即先将图形的平移转化成点的平移,让学生直观感受点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学会点的移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图形的平移,为“圖形平移”设立一个“中间梯级”。通过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找出图形的对应点,让学生在动画操作中理解点的平移其实就是图形的平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解决学生的认知误区,为知识设置“中间梯级”,化难为易,轻松地突破难点。

四、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操作实践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观察、推导、验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学具操作来支撑教学活动,而学具的制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往往敷衍了之,使学生缺少探索的机会,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变得更加轻松,使课前的预设更加精准地呈现,使课堂更省时、更有效。对学生而言,那些观察、推导、验证的操作会变得更加方便、更加精准、更加一目了然。

例如,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传统的教学就需要准备大量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进行推理、验证。同样,在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时,也需要大量的小方块进行“拼一拼”等操作活动。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往往只是自己操作演示,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Flash就可以一一解决这些困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性的操作活动还能体现出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方便性、互动性等,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图形与几何教学有了质的转变,解决了科学世界与学科世界分离、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有利于解决教学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如重、难点的突破、降低教与学的时间成本等,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杨淼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有效性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