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2019-11-20 03:10刘梦琳华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文学作品政治

■刘梦琳/华南师范大学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出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审美情趣,以及整个大社会背景的发展。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发展,能够展现相应的自身文化身份的变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改革和前进。女性形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单一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历程,这些无不体现出中国的政治变迁的发展特点,在与政治文化相交融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一、政治文化中的正面英朗形象

在新中国的创建初期,很多作家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建设的角度出发,作品中的女性塑造绝大多数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诉求,大部分的女性文化身份具有很强烈的正面英朗形象,这是国家话语的意识形态体现,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出“铁姑娘”的正面英朗特点[1]。

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则是忽视了男女之间的身体特性和精神气质的差异化,作家们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更多赋予了女性形象的一种“信仰和偏见”。大多数的女性作品中展现出“男女都一样”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女性有着和男性一样的政治权力空间,但同时,她们也应该和男性一样去参与社会活动,去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在蒙古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茫茫的草原》中,女主人公苏荣则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她具有“迈着男人一样的步子”、“两条男人的粗眉”等,能够体现出共产党工作队政委的政治身份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作品中也不乏缺少苏荣的“牧妇似的”柔情以及对丈夫、孩子的思念等,但更多则是体现出女性身份的男性化特点。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背景下,中国女性则更多体现出“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点,女性的性别意识在作品中大都在“为建设”、“为革命”过程中被消除,大都是在文学上体现出“女扮男装”的特点,但不可否认,在这种文化幻想下,依然存在着女性的生活愿望、情感欲望、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关的作品中不可能完全忽视相应的女性特征的描写。但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的内容大都是被认为是背离意识形态的反面内容,有损于女性形象。所以,在这个时期,作家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女英雄、“铁姑娘”形象。但还依然存在一些“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类之爱”’的不和谐之音,他们大都是主流政治文化的批判内容,这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异化和压抑的发展特点。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木棉”形象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文学的春天到来。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了非常多的人性逐渐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这样也能更好地推动了女性意识回到了正常发展化的文学范畴中,摆脱了上个阶段中的单一化、公式化以及概念化的思维定式,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开始真实地书写女性主题,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精神和情感的进一步挖掘。不过,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在这个社会转型的阶段,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都是体现出理想主义的“木棉”形象,其不仅能够展示出一定的女性气质和意识,同时,还体现出一种政治话语中的“宣道”责任,以及如何能有效为女性境遇进行重新发展的任务。不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改变了传统的一元化特点,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过渡发展[2]。比如,以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例,相比于五六十年代中的女性形象的“无性”以及政治化趋同情况来说,这篇则是体现出向“性禁区”出发的作品,能够很好地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可以看作为中国特色的“无性的爱”的转折突破点,能够将情爱题材在小说创作中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将文明“性道德”背景下的生命过程的美妙瞬间进行展示。

三、多元文化发展的综合体形象

到了八十年代中,文学创作中女性形象大都是体现出“过渡者”形象,更多集中于女性的自强、自立、自尊等方面的营造。而到了九十年代的时期,女性形象则呈现出几何式的快速增长时期,能够各种各样的具备较为强烈的道德性、社会性以及思想性的女性形象,能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展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和风姿。在众多的创造中,作者集中在“自审者”、新“青楼”与职场女性等形象中。比如,对于“自审者”形象来说,更多体现出对于女性形象的深层次挖掘,这种深度过程可以看做为“灵与肉”的自恋、自审的挖掘过程,通过躯体语言能够展示当前的女性形象,她们正是已经完全地抛开了以往的政治文化、传统文化的束缚,能够在多元化的快速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内在的探险,进一步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以及自我探求中实现女性的光彩形象,能够将女性主义的大旗在新时代背景下挥舞。

其中,女性本色写作能够进一步深入体现出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化色彩问题。比如,在在张洁的《方舟》作品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三个具有鲜明特点和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出现在“寡妇俱乐部”中,她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总是在拼命地挣扎着过生活,在这个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仿佛生活的那么痛苦和悲哀。她们离开了男人的世界,相聚而成“寡妇俱乐部”,而相互彼此怜惜。三人举杯共酌,说道:“为了女人,干杯!”从这样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女性的血和泪,以及她们内心的挣扎。他们并非人们指责的“同性恋”,而正是由于在男性社会中的被误解、被扭曲以及对爱情的丧失打击之后,为了自我发展以及自我需要而找到的休憩场所,能够很好地通过“方舟”形式来寻找女性生命中宝贵的东西。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现代的女性形象塑造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也符合多元社会的发展,但其并非全表现出积极的内容。为了保证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以性别的偏执塑造女性形象的问题,而应积极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中更多集中于赋予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这方面则是应该关注的内容。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文学作品政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华丽追梦者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