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硬膜下血肿的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9-11-21 01:43朱宣张敏敏陈蕾张萍姜一袁绘邓本强吴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硬膜皮质抗凝

朱宣 张敏敏 陈蕾 张萍 姜一 袁绘 邓本强 吴涛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并以脑静脉回流受阻,且常伴脑脊液吸收障碍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其特征为颅内高压,占所有卒中的0.5%~1.0%[1]。因妊娠、产后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年轻女性的患病率略高,故CVT常见于年轻患者[1-2]。CVT包括静脉窦血栓和皮质静脉血栓,因皮质静脉解剖变异大、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缺乏金标准的影像学模式,故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且常被误诊或漏诊[3]。由于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该类患者的治疗选择尤为复杂。本文报道1例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患者女,34岁,因“产后头痛7 d,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不清1 d”于2018年6月7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患者于入院前7 d ,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后第2天,患者出现顶枕部胀痛,坐位时加重,平卧位可缓解。发作3 d后头痛自行好转,无发热。入院前1 d,患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左手不能持物,随后出现突发头部左转、双眼向左侧凝视,伴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呼之不应,持续1 min后抽搐停止,30 min后意识转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既往体健,无自然流产史,足月产,孕期产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嗜睡,近记忆力下降,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结果: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105 mmH2O,有核细胞1.0×106/L,蛋白0.4 g/L,葡萄糖3.2 mmol/L,氯化物126 mmol/L,IgG 32.3 mg/L,病毒抗体阴性,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涂片及培养均阴性,未见恶性肿瘤细胞;D-二聚体7.47 mg/L(参考值0~0.50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5.7 mg/L(参考值0~6.0 mg/L);空腹血糖4.8 mmol/L;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尿蛋白阴性。影像学检查结果: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少许积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头部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图1a);扩散加权成像(DWI)示右侧顶叶皮质高信号(图1b);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示右侧额顶叶表面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扩张(图1c);头部CT静脉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示上矢状窦及其他静脉窦均显影清晰,未见充盈缺损及闭塞,右侧额叶皮质静脉近上矢状窦处闭塞可能(图1d,1e);进一步DSA检查,示静脉早期右侧上吻合静脉显影延迟(图1f),静脉晚期右侧上吻合静脉对比剂淤滞,且其与上矢状窦汇合处显影不清(图1g),左侧上吻合静脉通畅,显影良好,上矢状窦通畅(图1h)。24 h动态脑电图未见异常。B超示宫腔积液,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临床诊断为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癫痫,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产褥期。给予抗凝、抗癫痫发作(先用丙戊酸钠静脉持续治疗,后改为卡马西平口服)等对症支持治疗,即那曲肝素钙注射液0.4 ml,皮下注射,1次/12 h,于第7天时叠加使用华法林3 mg/d 口服。抗凝治疗第10天时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0,遂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单用华法林3 mg/d 口服。单用华法林治疗3 d后无抽搐发作,意识转清,定向力和记忆力正常;10 d后,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Ⅴ级,复查头部MRI示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D-二聚体降至0.74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正常。患者出院时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嘱其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和抗癫痫药物,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无头痛,四肢肌力Ⅴ级,无癫痫发作,国际标准化比值为2.0~2.5。后期失访。

讨论女性产褥期CVT发病率较高,可达10/10万,占所有CVT的5%~20%[2]。CVT最常见的症状是因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导致的头痛(90%),其次为局灶性脑损害(40%~60%)和痫性发作(40%)[1]。因该病多呈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漏诊率可高达73%,CTV和MR静脉成像均可为其首选检查方法,DSA是确诊的金标准[1]。CVT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CT和(或)MRI平扫可见静脉窦内血栓影等直接征象,CTV和(或)MR静脉成像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或闭塞,但难以显示皮质静脉血栓征象,DSA可见静脉窦血栓累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1]。本例患者头部CTV显示各静脉窦通畅,CT和增强MRI均未见静脉窦血栓的异常信号和充盈缺损征象,但CTV显示右侧额叶皮质静脉近上矢状窦处闭塞,DWI显示顶叶皮质高信号;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患者产褥期,经DSA证实右侧上吻合静脉血栓形成,故孤立皮质静脉血栓诊断成立。

本例患者剖宫产术后出现与体位相关的头痛,符合硬脊膜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的特点,但硬脊膜穿刺后单纯性头痛并不伴发偏瘫和癫痫,而头部CT显示右侧额部少量硬膜下血肿,但未见脑实质受压,也不能解释偏瘫以及高级神经功能损害等症状。结合各项辅助检查结果,CVT为首要考虑的诊断。低颅压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CVT等[4]。因CVT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静脉压力增高、血流淤滞,可致桥静脉破裂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5]。Zupan等[6]统计了2012年前发表的CVT个案报道共21例,均为硬脊膜穿刺后继发CVT合并硬膜下血肿,结果表明,引起CVT及硬膜下血肿的可能诱因为颅内压的显著下降、脱水、静脉充血和产后的高凝状态。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少见,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相同,以下吻合静脉和上吻合静脉等吻合静脉受累最多见[7],当伴局部皮质或皮质下水肿、梗死或出血时,可出现亚急性头痛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8]。本例患者是上吻合静脉血栓形成,为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易累及的部位,右侧额叶静脉性梗死是引起癫痫、偏瘫以及高级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CTV和(或)MR静脉成像是诊断CVT的首选检查,但孤立脑皮质静脉血栓征象并不一定在CTV和(或)MR静脉成像上很好地显示,易被漏诊[9]。SWI能更好地显示小静脉、微出血灶以及静脉内血栓[10],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在SWI上表现为特征性低信号改变,是最敏感的检查手段[7,11]。本例患者CTV显示颅内各静脉窦通畅,SWI可见右侧额叶皮质静脉低信号血栓影,右侧大脑半球皮质静脉较对侧淤滞、扩张,相应回流区域在DWI上显示皮质静脉性梗死局部高信号征,符合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特征。

CVT合并硬膜下血肿罕见,目前尚无发病率的统计,仅有个案报道[6]。对该类患者是否行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外缺乏足够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据[1,12]。有研究显示,伴发于CVT的少量颅内出血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甚至认为抗凝治疗能降低死亡危险度,仍应进行抗凝治疗[13]。国内指南推荐,急性期抗凝治疗选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4周后改口服抗凝药,常与华法林叠加使用3~5 d[1]。本例患者存在明确的诱发因素,属可迅速控制的危险因素,可将抗凝治疗控制于3个月内,无需长期抗凝[1]。此外,停用华法林后,该病患者还应排除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

孤立脑皮质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局灶神经功能损害和癫痫[7]。首次癫痫发作伴有脑实质损害时,应尽早使用抗癫痫药物[1,12]。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既要考虑发作类型,又要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本例患者是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频繁发作,为尽快控制发作,给予丙戊酸钠静脉持续治疗,后考虑到丙戊酸钠对华法林药代动力学影响较大,遂将其替换为对华法林影响较小的卡马西平口服。因存在幕上脑实质病变,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1年左右[1]。

该病院内死亡率6%[8]。有研究分析了36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其预后良好率高达97.2%,且大多患者的症状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14]。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头痛、癫痫发作或高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且存在近皮质的脑实质损害患者,尤其处于孕期、产褥期或口服抗凝药的高危女性,应考虑孤立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使该病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硬膜皮质抗凝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人工硬膜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继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