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的名称及品种考证

2019-11-21 06:04王胜红朱忠华
中成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好望角芦荟本草

王胜红,朱忠华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64;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

芦荟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其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惊痫抽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1],历代本草中收录有“讷会”“奴会”“卢会”“芦荟”“芦会”等不同名称。明代及明代以前的本草中,芦荟为单基源植物;当今中医药书籍中,它存在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植物;2010年版《中国药典》 中,芦荟为单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unsisMiller;2015年版《中国药典》 中,芦荟为多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A.barbadunsisMiller、好望角芦荟A.feroxMiller 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故该植物名称及其基源的变化给相关深入研究带来困难。鉴于当今中医药工作者对本草中“芦荟”名称有质疑,本文利用我国古籍辞书与本草,对“芦”“卢”“荟”“会”字义训诂、名称、产地、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品质评价等进行整理归纳,为芦荟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 字义训诂

1.1 “芦”和“荟“ 1956年我国汉字简化,“芦”为“蘆”的简化字,“荟”为“薈”的简化字。

东汉《说文解字》[2]云:“蘆,蘆菔也。一曰薺根。从艸”;云:“薈,艸多兒,从艸,[詩]曰薈兮,蔚兮”。梁代《玉篇》[3]云:“蘆,葦未秀者為蘆”。宋代《集韵》[4]云:“蘆,漏蘆,藥艸。蘆,菜名。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一曰葦之未秀者。蘆,艸名,[爾雅]葖蘆萉”。宋代《广韵》[5]云:“蘆,漏蘆草,又音盧。蘆,蘆葦之未秀者。又蘆菔,菜名。亦虜姓,後魏書莫蘆氏後改為蘆氏”。宋代《类篇》[6]云:“蘆,漏蘆,藥艸。又龍都切,菜名,[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一曰葦之未秀者。艸名。[爾雅]葖蘆萉”。辽代《龙龛手鉴》[7]云:“蘆,音盧,葦未秀者也。又—菔萊名”。明代《字汇》[8]云:“蘆,[说文]蘆菔也。陆佃云:温菘也。亦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又葦之未秀者,曰蘆。又薺根,曰蘆。又姓。漏蘆,藥名”。《玉篇》《集韵》 《广韵》 《类篇》 《龙龛手鉴》 《字汇》 对“薈”的释义大多为“草多,茂盛”,均与《说文解字》 对“薈”的释义相同。明代《正字通》[9]云:“蘆,蘆菔也,亦名來服。陸佃曰溫菘也。[爾雅]葖蘆萉。[郭注]蕪菁。又藜蘆,藥名。一名豊蘆。又木藜蘆……”;云:“薈,蘆薈藥名”。明代《正字通》 首次提及“蘆薈”为药名,可能是受明代时期本草的影响,因为后者出现“蘆薈”字形的药名。清代《经籍籑诂》[10]对“蘆”无新增释义。《经籍籑诂》 对“薈”增加了“翳也。障也。水中茂盛也”释义。

综上所述,“蘆”释义有二:一为芦菔,即十字花科植物莱菔;二为苇未秀,即未开花吐穗的芦苇,而“薈“释义为草多,草茂盛。我国中草药名称一般来源于其植物形态特征、颜色、气味、功效、产地、加工方法、传说、外来药译音等,但“蘆”“薈”二字与芦荟植物形态、药材特征等方面都不存在相关性,故以两者为名称不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

1.2 “卢”和“会“ 1956年我国汉字简化,“卢”为“盧”简化字,“会”为“會”简化字。

东汉《说文解字》[2]云:“盧,飯器也”,梁代《玉篇》[3]云:“盧,當盧酒肆也,以土壘酒甕,四邊為盧也;亦飯器也”,《集韵》 《广韵》 《类篇》 对“盧”的释义为“饭器、酒器”[4-6]。《说文解字》 《玉篇》 《集韵》 《广韵》《类篇》 对“會”释义为“合也,緫合也”[2-6]。明代《字汇》[8]云:“盧,音鑪盛火器也。[司馬相如傳]文君當盧又呼盧盧紅點也,又黑也”;云:“會,總也。要也。聚也。合也”。清代《经籍籑诂》[10]云:“盧,水黑曰盧。土黑曰盧。[釋名·釋地]盧黑色也。[荀子性惡]鉅闕辟閭注○—黑也[書文侯之名]……○—鸕鶿也……”鸬鹚的羽毛为黑色,《经籍籑诂》 对“盧”有五处释义为“黑”之义。其对“會”释义为“合也。計也”。清代《康熙字典》[11]对“盧”的释义有多处表示为“黑”之意,其对“會”的释义为“huì,合也;聚众;盟”。现代《故训汇纂》[12]对盧的释义增加“俗作矑;盧,目童子也;盧弓,即黑弓;盧池,黑水也”;对“會”的释义为“合也;聚也;集会”。《字源》[13]云:“盧本义与爐同,是火炉,因火炉都会被熏黑,所以引申有黑色义,并可具体指有黑色特点之物”;云:“會,引申为聚合、会合”。

综上所述,“盧”释义为烧火做饭的器皿,后来引申为黑色;“會”释义为“总、聚、合、计”。本草中所说药材芦荟的为黑色,乃木之脂泪凝聚而成,“盧”“會”二字来源于药材颜色及加工方法,因此以两者为名称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

2 本草考证

2.1 名称 东汉《神农本草经》 至唐代《新修本草》 皆未收录芦荟,《雷公炮炙论》 《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皆为现代辑复本,故“卢”“会”二字原应为“盧”“會”二字,另外《雷公炮炙论》[14]收载有卢会,而唐代《新修本草》 未收载卢会,原因不明。宋代《开宝本草》[15]云:“卢会……一名讷会,一名奴会。俗呼象胆,盖以其味苦如胆故也。生波斯国,似黑饧。今附”,由“今”“附”二字可推断该书是首次收录卢会的本草。“生波斯国”表明其为外来物品,按中草药的命名习惯,对外来品大多采用音译名,“一名讷会,一名奴会”可能是卢会的音译名。《汉语外来词词典》[16]云:“ ‘卢会、讷会、奴会’ 源于马来aluwa,aluwe,[<阿拉伯语alua<希腊语aloē 可能<希伯来语ahālm]”,故《开宝本草》 中的“讷会、奴会”为音译词。尚志钧辑复的《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本草图经》 把其归类于草部中品之下[15,17-18]。宋版影印本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把“盧會”收录于本书的草部中品之下,文中“盧會”二字为白底黑字[19],故可断定《神农本草经》 未曾收载过芦荟。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末元初建安余彦国励贤堂刊本的《新编类要图注本草》 以“盧會”二字为名[20],而宋版汉籍《魏氏家藏方》[21]中芦荟为“蘆”“薈”二字的字形,这是目前能查到使用“蘆”“薈”字形的最早本草。

明代万历十四年重刊南宋《幼幼新书》[22],书中第23卷的[五疳辨治]、第24卷[无辜疳痢]、第25卷[诸疳异证]、第26卷[诸疳余症]中有98个药方中含有的中药芦荟,其皆书写“蘆”“會”二字。明代弘治十八年写绘本《本草品汇精要》、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成龙刻本《本草纲目》、万历三十七年刊本《三才图会》、明代女画家文俶绘制的《金石昆虫草木状》 《本草汇言》、明天启乙丑年的海虞毛氏绿君亭刻本《神农本草经疏》 《本草乘雅半偈》[23-28]皆以“盧”“會”字形为名。而且《本草乘雅半偈》 云:“方言黑为卢”,指出“盧”“會”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明代天顺五年刊本《大明一统志》[29]及隆庆壬申年刊本《全婴要览》[30]中,皆以“蘆薈”字形为名。明代万历十年陈氏积善堂刊本的《仙制本草》[31]以“蘆”“會”字形为药目,其正文中也书写为两者。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序刊本《新锲药性会元》[32]药目中为“芦”“薈”二字,而正文中是“蘆”“薈”二字,可见工人在刻版时存在一定随意性。《本草原始》[33]引《医学入门》 中“卢,黑色也。会,聚也。一名讷会,一名奴会”的记载,指出了“卢”“会”二字为其名称的来历。该书是以明代崇祯十一年永怀堂刻本为底本的现代简化字体校注本,故该书中“卢”“会”在原刊本应为“盧”“會”。明代《本草蒙筌》[34]明、清2个版本中,芦荟别名分别有“盧會”“蘆薈”,一是200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本草蒙筌》 明末刻本影印本,书中为“盧”“會”二字;二是崇禎元年序,万巻楼周如泉刊行,谭阳刘孔敦增补本的《本草蒙筌》 中为“蘆”“薈”二字,可见《本草蒙筌》 明代以“盧”“會”字形为名称,清代则以“蘆”“薈”的字形为名称。

日本贞亨二年(1685年)《图解本草》[35]云:“盧會,……盧,黑色也;会,聚也,故名盧會”,该书指出“卢”是来源于其药材颜色特征,而“会”是指药材“木之脂泪凝聚而成”形成特点,因此“卢”“会”二字才是其正确名称。日本文化十三年(1816年)东都医学活字印本《圣济总录》[36]中涉及到的芦荟皆为“盧”“會”二字。日本江户时期1842年刊行的《本草图谱》[37]把芦荟归类为香木类,目录中为“蘆”“薈”二字形,但正文中却是“盧”“會”二字,同时注明《台湾府志》 为“蘆”“薈”二字。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38]云:“盧會,[本草拾遺]始著錄。木脂似黑錫,主治殺蟲、拭癬。舊[雲南志],蘆薈出普洱”,该书以“盧會”字形为名,提及的《云南志》中记载“蘆”“薈”字形,可知当时作者吴其濬已经认识到“盧”“會”是其正名,而“蘆”“薈”是其俗写名。同时,该书首次提出唐代《本草拾遗》 第一次收录芦荟,虽然《本草品汇精要》 指出芦荟为《名医别录》 所收录,但实际上未见于后者。另外,其他本草皆云《开宝本草》首次收录,但《名医别录》 《本草拾遗》 和《开宝本草》皆早亡佚,今不可考。

清代《本草从新》[39]和《增补童氏本草备要》[41]、民国《岭南采药录》[42]与《中国药学大辞典》[43]皆以“蘆薈”字形为名。《中国药学大辞典》[43]云:“ [盧會]即蘆薈之古籍別名。典見開寶本草。詳蘆薈條”,表示“卢”“会”是“芦”“荟”在古籍中的别名,这显然是陈存仁考证不详所致,其所说“典见开宝本草”,但《开宝本草》在宋代以后就未见其书,可能是他依据后人本草中所录《开宝本草》 内容所致而已。

各本草中芦荟字形见图1。

图1 各本草中芦荟字形

综上所述,芦荟是外来品,最初“讷会”“奴会”为音译名,宋代《开宝本草》 以“卢”“会”取代“讷会、奴会”为正名,其读音未变,而且又表明药材颜色及加工方式,符合中草药命名一般来源于其植物形态特征、颜色、气味、功效、产地、加工方法的习惯。明代以前的本草中大多以“盧”“會”字形为名,明代本草中存在“盧”“會”与“蘆”“薈”互写情形,清代本草大多以“蘆”“薈”字形为名,最早采用“蘆”“薈”字形名称的是宋代《魏氏家藏书》。其中,由于“盧”“會”二字与芦荟颜色及药材形成特征相符,故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

2.2 植物形态 库拉索芦荟A.veraL.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较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叶片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原产于非洲北部地区,目前在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美国开发利用此芦荟品种最早、最多,俗称美国芦荟,别名老芦荟等,叶片内的胶汁,对皮肤保水、滋润及防治老化有重要的作用。见图2。

好望角芦荟A.feroxMiller 植株高大,茎发达直立不分枝,主干木质化,高3~6 m,叶簇生于茎顶,叶缘和叶背均有尖锐的刺,叶的颜色为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它又名开普芦荟,原产于南非南部地区,是以开普州为中心分布的一类芦荟品种的统称,也是传统药材,各国药典中都有记载,但只作药用,未见关于其在食品、化妆品方面应用的报道。见图2。

图2 芦荟形态图

《嘉祐本草》[17]引《南海药谱》“树脂也,本草不细委之”的记载,但后者早亡佚,该书是记载我国南方各地所产药物,还是记载从南方进口药物? 学者对此颇有争议[44]。“本草不细委之”说明《嘉祐本草》 以前本草对芦荟都没有详细的描述,推测它可能是外来品,而且是从南海进口而来,文中“树脂也”与现在中药芦荟药用部位(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相吻合。

《本草图经》[18]云:“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来着,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文中波斯国即为古伊朗,指出芦荟皆是从广州进口,其植物为山中野生,“采之不拘时月”与现在芦荟采收一致。“其木生山野中”与好望角芦荟茎木质化、植株高大相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绍兴本草》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 芦荟绘图皆显示为木本植物,将其归类于草部。当时芦荟为进口药物,因此认为本草编著者只能根据中药材贩卖者的口头相传来绘图。好望角芦荟确实生长达3~6 m,其茎木质化,而叶又为肥厚肉质,古人对芦荟绘图为木本植物,但又把芦荟归类于草部,与好望角芦荟植物特征相符。《本草品汇精要》[23]中芦荟植物绘图皆为木本植物,首次把芦荟从草部归类于木部中品之下,同样是指好望角芦荟。《本草纲目》[24]云:“卢会原在草部,药谱及图经所状,皆言是木脂,而《大明一统志》 云三佛齐国所出者,乃草属。……与前说不同,何哉? 岂亦木质草形乎?”表明李时珍对芦荟是属于草部还是木部很困惑,可肯定它当时没有见过原植物,但从书中植物形态图推测,芦荟应该是指好望角芦荟。

《本草汇言》[26]引“卢不远先生曰:卢会,传说有草木二种,或国异形别,亦有之”的记载,卢不远为明末浙江钱塘著名医家,意识到卢会可能为二基源植物。《大明一统志》[29]云:“草屬,狀如鱟尾”文中“芦荟,草属,状如鲎尾”,芦荟肉质归类于草属,芦荟细长的叶形如鲎的一根长而尖的尾剑,这些特征符合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的植物形态特征。《本草蒙荃》[34]《本草原始》[32]皆云“:卢会生波斯国,是木之脂泪凝聚而成”。日本贞亨二年的《图解本草》[35]云:“卢会,木之脂液聚”。《三才图会》[25]云:“卢会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有来者,其木生山野中”,书中绘图皆为典型的木本植物,植物图可能是好望角芦荟。日本江户时期1842年刊行的《本草图谱》[37]把芦荟归类为香木类,其植物绘图与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斑纹芦荟植物特征基本一致,表明此时芦荟已明确为多基源植物。民国《岭南采药录》[42]云:“叶大而尖,肉质,有锐锯齿,花成穗状,其叶分泌之汁,黑色有光”,对芦荟植物特征采用现代科学术语进行详细描述,与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植物特征一致。

综上所述,明代及明代以前本草中芦荟植物绘图及文字描述可能是单基源植物好望角芦荟,明代《本草汇言》中指出芦荟可能是二基源植物,日本江户时期1842年刊行的《本草图谱》 已经明确芦荟为三基源植物。具体见图3。

2.3 产地及性状 2015年版《中国药典》[1]云:“库拉索芦荟表面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质稍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殊臭气;好望角芦荟表面暗褐色,略显绿色,具光泽,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玻璃样而有层纹”。《雷公炮炙论》[14]云:“上有青竹文斑,并光腻”,文中“青竹文斑”和“并光腻”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 中好望角芦荟的药材性状特征“略显绿色”和“有光泽”一致。《开宝本草》[15]云:芦荟“生波斯国,似黑锡”,文中“生波斯国”是古伊朗,明确指出芦荟是外来品;所言“似黑锡”是黑中泛绿色,因为在古代我国冶炼技术有限,古代锡金属纯度不高而显绿色,与来源于好望角芦荟的药材性质特征一致。

宋代《嘉祐本草》 引《南海药谱》“树脂也,本草不细委之”[17]的记载,现代采用芦荟叶的汁液的浓缩干燥物入药,故古人称其为脂是可以理解的。宋代 《本草图经》[18]云:“卢会,出波斯国,今惟广州来着,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俗呼为象胆,以其味苦而云耳……”。明代《大明一统志》[37]云:“三佛齐国,在占城国南五日程,其朝贡自广东以达于京师。……土产,芦荟,草属,状如鲎尾”,但后者在爪哇国土产中无芦荟记载。

《本草品汇精要》[23]云:“ [谨按],此种多伪。若欲辨之,以磁盘贮热水,取卢会如黄豆许两粒,置于水内两傍,其水底各出黄色一道,自然相接者乃真也。……用脂,以明亮者为好。质类黑锡而坚硬,色黑。臭香”,“以明亮者为好”与来源于好望角芦荟的药材性状特征一致,“质类黑锡而坚硬,色黑”与来源于库拉索芦荟的药材性状特征一致,故书中芦荟基源植物为好望角芦荟及库拉索芦荟,但药材质量评价方面以来源于前者为上品。《新锲药性会元》[32]云:“蘆薈……有二種,剖之色黃細膩者為上,其火薈性劣不取”此处“有二种”是指中药芦荟二种规格还是二种基源植物? 尚不明确。《本草原始》[33]《本草汇言》[26]《本草蒙荃》[34]《本草乘雅半偈》[28]《图解本草》[35]《本草逢源》[40]皆言“状如黑锡”,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言芦荟“表面深褐色或暗褐色”一致,同时与“卢”“会”二字的字义一致。《本草从新》[39]《增补童氏本草备要》[41]皆云“木脂也,味苦色绿者真”,这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 所述的好望角芦荟性状特征一致,以来源于好望角芦荟为上品。

综上所述,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以前本草中芦荟药材形状特征是来源于植物好望角芦荟,而《本草品汇精要》以后本草中是来源于好望角芦荟和库拉索芦荟,但从其质量评价上来说以来源于好望角芦荟为佳。具体见表1。

表1 本草中芦荟产地及性状描述

2.4 性味、功效、主治 《开宝本草》[15]云:芦荟“味苦,寒,无毒。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嘉祐本草》[17]引《药性论》 的“杀小儿疳蚘,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的记载,又引《南海药谱》 的“兼治小儿诸热”的记载。《本草图经》[18]云:芦荟“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治癣;治齿”。

《本草品汇精要》[23]云:“盧會,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名医]所录”,在药目中提出“盧會,宋附自草部今移”,被归类于木部中品之下,同时该书指出芦荟为《名医别录》 所收录,但未见于后者,而且《开宝本草》对卢会为“今附”。鉴于当时明朝学者及现在本草文献学者曹晖对《本草品汇精要》 编撰者专业学术水平的否定,本文对卢会为《名医别录》 所收录这一说法存疑。

《本草原始》[33]云:芦荟“单用杀疳蛔。吹鼻,杀脑疳”。《本草汇言》[26]云:“卢会,气寒,无毒,沉也。入心、肝、脾三经。凉肝杀虫”。《图解本草》[35]提出:“卢会之苦本入心经,而肝则其母也,故亦入之。在小儿惊疳诸热尤为重药”。《本草逢源》[40]提出:“治头项顽癣甚效”。《岭南采药录》[42]增加了“其花以酒煮食,治内伤吐血。和猪肉煮汤,治白浊。月内婴儿眼不开,以之煎水洗即开。眼初起点膜,以其心捣敷,立效。又可用其汁为泻药及健胃药”的记载。2015年版《中国药典》 记载,芦荟性味苦、寒,归肝、胃、大肠经,主治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抽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1]。具体见表2。

表2 本草中芦荟性味及功效主治

3 现代中医药书籍论述

我国地方中药炮制规范书籍中,芦荟有的为单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有的为二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有的为多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

《广东植物志》[46]记载,芦荟属有400种,主产南非,我国产1种,为芦荟,别名油葱,其学名为A.vera(Linn.)N.L.Bunn.,异名有A.veravar.chinensis(Haw.)Berg.、A.barbadensisvar.chinensisHaw.、A.chinensis(Haw.)Baker。《云南植物志》[47]记载,我国芦荟为1个变种A.vera(L.)Burm.f(1768)var chinensis(Haw)Berg.(1908),栽培或逸生,在广东有“象胆”的别名,这与《雷公炮炙论》 中的“象胆”一致,并提及1753年拉丁名为A.perfoliatavar.L.,1819年为A.barbadensisMill var.chinensisHaw.,1877年为A.chinensis(Haw.)Baker in curtis’s。1977年版《中国药典》 记载,芦荟基源植物为芦荟或同属植物;2010年版《中国药典》 记载,芦荟为单基源植物,即库拉索芦荟;1990、1995、2000、2005、2015年版《中国药典》 记载,芦荟基源植物为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全国中草药汇编》[48]的中药芦荟为二基源植物芦荟、斑纹芦荟,前者即为是库拉索芦荟,而后者是库拉索芦荟的变种。《新编中药志》[49]记载,药芦荟为二基源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

综上所述,芦荟由单基源植物到二基源植物,最后扩大到芦荟属近缘植物,符合我国中药品种变化的规律。具体见表3。

4 小结

明代以前本草中芦荟是以“盧”“會”字形为名,宋版《魏氏家藏书》 首次以“蘆”“薈”字形为名,明代本草中存在“盧”“會”与“蘆”“薈”互写情形,清代本草大多以“蘆”“薈”字形为名。但“蘆”是指十字花科植物莱菔或未开花吐穗的芦苇,而“薈”是草多、茂盛之意,故现在采用“蘆”“薈”二字是错误沿袭;“盧”反映了芦荟的黑色外观特征,而“会”是“聚合”之意,反映了其药材形成特征,故按照我国中医药传承及命名习惯,建议将“芦荟”恢复为正确名称“卢会”。

在植物绘图及形态描述方面,明代以前本草中芦荟可能是单基源植物好望角芦荟,明代《本草汇言》 提出它可能是二基源植物,日本江户时期1842年刊行的《本草图谱》 已明确其为三基源植物;在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描述方面,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以前本草中芦荟来源于植物好望角芦荟,《本草品汇精要》 及其以后本草中它来源于好望角芦荟和库拉索芦荟两种植物,但以前者为佳。早在明代,李时珍就提出“古今药物兴废不同”,芦荟也经历了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植物交叉变化,至2015年版《中国药典》 扩大为芦荟属近缘植物。

表3 现代中医药书籍中芦荟基源植物

猜你喜欢
好望角芦荟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我爱芦荟
20艘!今年好望角型散货船拆解量远超去年同期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感悟生命
从金砖“好望角”走进非洲关注南非背后的整个非洲目标市场
好望角
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