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

2019-11-21 04:48程婧汤伶杰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制度化高校学生志愿

程婧 汤伶杰

高校学生志愿者积极组织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15年以来,温州市率先开展了“新青年下乡”活动,让广大高校的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走向农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但同时,也显露出诸多制度化问题,比如当前研究缺乏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与社会治理联系在一起,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的发挥。2013年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这为志愿服务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调查基本情况

2019年5月,对参与温州市2019年暑期“新青年下乡”的学生志愿者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本次调查覆盖温州各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问卷覆盖温州市各地区市民,目标明确,调查个体涉及较广内容涵盖较全,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分析

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认知与参与

认知度。针对“你对新青年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程度”的选择中,有30%的志愿者表示很了解、62%的表示一般了解、6%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2%表示完全不了解。由此得出,当前高校尽管志愿活动如火如荼地在开展,但是对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只是一般了解。同时,通过不同职业身份服务对象对于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认知程度的差异性比较,ANOVA分析结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088>0.05)。这说明不同职业身份服务对象对于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认知程度还是比较一致的,无较明显的差异。

参与度。志愿者服务社会活动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志愿者参与度的调查。在随机受调查的志愿者中,属于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人数比例分别占47.90%、36.36%和15 73%,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属于志愿者身份的学生者随着年级的上升,数量却有大幅减少[]。其中,受调查中有参加过服务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占83.21%,无参加过的仅占16.79%,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会工作参与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不同年级志愿者对于“是否乐意参加社会服务意愿”比较分析显示,随着年级递增参加设计服务活动的愿望呈现递减状况,大三年级不乐意参加的占“28.41%,大二年级不乐意参加占18.81%,大一年级不乐意参加占8.25%。这说明,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升高,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参与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当前高校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主要目的的调查上,结果表明:认为“自己能力得到锻炼”的人占45.80%,认为“给居民办实事”的人占27.62%,认为“完成自身责任”的占20.63%,认为“完成学校安排的让你无”的占6.29%i。这说明高校学生志愿者已基本认同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能力锻炼的作用、思想动机还是较正面的。但与此同时调查“哪种方式更易激发起你参与的热情”的数据显示,有53.15%选择“给予物质奖励”、有45.45%“发放证书给予精神奖励”,从此看来,当前大学生对于奖励方面的需求他们潜意识里还是偏物质一方的。

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组织与实施

活动组织内容。服务活动的组织内容是对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好坏的一个评判标准。在“以何方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问题上”,有206人(72.03%)倾向于参加服务社集体行动,剩余80人(27.97%)则更愿意倾向于以个人名义与对方联系独立参加服务。这说明,参加志愿类社会组织统一行动还是多数高校学生志愿者的选择。

通过已参加过服务的志愿者“所参与的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您的专业的相关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14.64%的志愿者表示与专业很相关,45.19%表示与专业相关一般,有27.20%表示与专业相关甚少,其余12.97%表示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務内容发挥专业知识较少。对象需求呼声最高项目,恰恰是当前高校学生志愿者组织比较弱、参与志愿者比较少的志愿服务项目,供求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这就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服务的项目、内容拓展上多下功夫。

活动的执行。顺利执行是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在本次调查中,对务对象问及“据你观察你所在的农村有无接待过高校学生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时,选择“经常接待”的为17.61%,选择“偶尔接待”的为58.80,选择“没接待过”的为23.59。从这组数据可以侧面看出,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在面上还未遍及到所有地区。

当对高校学生志愿者问及“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执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的时,选择“运行制度缺乏”的为10.84%,选择“缺少宣传”的为“23.43%”,而选择“活动策划不利”高达36.01%,与当地沟通不足的也占到29.72%。这说明服务过程中确实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活动本身策划不利,加之与农民的沟通不足,这就很可能导致部分志愿者丧失了继续服务的热情,认为服务工作浮于表面。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立法方面的不足。由于立法层面的缺失,在制度建设方面,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尚未正式出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缺乏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占比为”73.92%。显然,这是制约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选择“自制条例不能满足制度化建设的需要”占比为70.68%。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立法建设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在活动过程中的缺陷。首先,专业化程度不高。调查问卷中,有68.90%的调查对象选择志愿服务中“缺乏专业化支持”,这说明被访者普遍意识到开展志愿服务要有一些专业知识为依托和基础,这就提示应着力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培训制度,如定期开展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的相关培训,多举并施提高专业水平。其次,志愿服务活动没有长效机制,缺乏可持续性。50.31%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可持续性”、47.56%选择“没有长效性”这一选项。这说明有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当前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性、可持续性,而这是志愿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也导致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不愿持续参与到活动,因为感到意义不大。

組织缺乏制度化建设。首先没有开展必要的岗前培训。在对“是否需要岗前培训”时,79.69%选择“很有必要”,这说明被访者已意识到志愿服务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同时也说明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确实要加强。其次,存在形式主义。将“形式主义”这个选项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不足的高达79.6%。在走访中,许多民众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当前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非常严重的形式主义,这已经成为民众参与的重要阻碍。第三,缺乏志愿者激励制度。尽管,志愿服务是义务无偿,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但如若没有激励制度,就会大大影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有79.56%的人认为缺乏激励制度,这说明了当下的大部分志愿者组织,还没意识到激励保障机制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建立完善的物质、精神、安全等完善的激励制度迫在眉睫,而这也就对制度化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猜你喜欢
制度化高校学生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