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翻译回归语境

2019-11-21 14:56钟峰华郑建奋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造物者文意造物

钟峰华 郑建奋

[201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逾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驷,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具在,即使公幹、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闽藩。属有岛寇事⑥,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臬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怿,谓:“麒麟凤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其曹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 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

参考答案

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评分细则

以下4个采分点,每个1分。

岂……哉:译为“难道……吗”,或体现出反问语气,如翻译成“哪里”“怎么能”等,即可得分。

尽:在此句中是副词“全部”“都”的意思,译成“全部(是)”或“都(是)”,得1分;译成“用尽”“竭尽”之类不得分。

盖: 译成“大概”“或许”等具有猜测性的词语得1分。

微: “精微”的意思,译成“精妙”“精微”“深远”“微妙”可得1分。“微”在此句中不是“微小”的意思,故译成类似“小”的意思的,不得分。

考场典型错误:忽视语境

这个句子中,“岂……哉”和“盖”属于较常见的文言知识点,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同学都能准确翻译出来。而在翻译“尽”“微”两个字时,不少同学出现了差错。

如把“尽”字翻译成动词“用尽”“竭尽”。

哪里能用尽了全力呢?应该是造物者微妙的旨意。(3分)

又如把“微”字翻译成“微小”等表示“小”的意思。

难道都是人的力量吗?大概也有造物者微小的意图吧。(3分)

那么怎么能用尽人的才能呢?大概也有自然万物的浅意在此。(2分)

这些问题,其实是忽视语境所导致的。

语境即言语环境,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特殊句式,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的指代对象,并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等问题。

因此翻译时,我们要让字词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落乃至全篇。

《〈宗子相集〉序》这篇文章,从标题即可知,是王世贞为宗子相的文集所写的序言。序言,往往兼有议论和记叙的内容。在掌握体裁的基础上去通读全文,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意。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集的情况,再以历代文人在文辞上的“和而不同”,引出对宗子相其人、其文的介绍。第二段借宗子相与吴生论诗一事,展现了他“才高而气雄”的性格特点,而后针对外界给予宗子相的不同评价,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然雅非子相指也”,即“然而这实在不是子相的本意”,并在第三段中对宗子相的文学成就做出了评价:“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最后一段,文章通过写宗子相为官一生及去世前的言行,展示了他不攀附权贵、为百姓做事的气节。

再看需要翻译的这一句所在的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议论性内容,把握议论性文段语境,首先要理清段内层次关系。

段落第一句“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比较容易理解,作为总起句说明了文集的基本情况。第二句中,由于涉及许多文人的字和简称,如二曹、公幹、潘陆、太冲、沈宋、必简等,给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同学们可以通过把握熟悉的字词来猜测文意。比如“李杜并驱”,對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李杜”,同学们应该比较熟悉,再结合下文“古之豪杰于辞者”一句来理解,基本上可以知道,这一部分主要是罗列了古代文人大家们在文辞上的各种风格,并对这种“和而不同”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即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借鉴利用。最后,作者对文人们文辞风格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对于议论性语句,要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如并列、因果、转折、假设等关系。

对于这个句子中“盖亦有”三字的翻译,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译为“大概也有”。既然出现了“也”,就说明这里存在着并列的关系,即前文提到的“人力”和下文提到的“造物微旨”。由此可见,“则岂尽人力哉”的“尽”应该译为“全部、都”,理解为“不全是人的力量(所造成的)”,才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加上反问语气即可翻译为“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所造成的)吗”,接上后文“大概也有造物者微妙的旨意”,文意通顺,顺理成章。

如果按一些同学的思路将“尽”理解为“用尽”,这句话就变成了“那么难道用尽了人力了吗”,后文按逻辑应该紧接着说明“如何才算用尽人力”或“为什么没有用尽人力”等内容,而不是突兀地提出“造物者的旨意”。

语境有时还包括了事理、情理等内容。

比如这题的另一个难点“微”。联系上下文,在作者看来,造物者的旨意是造就文人们“和而不同”局面的重要因素,用“微小”来形容“造物者的旨意”这样深远的影响,不合情理也不符合文意,应该译成“微妙”“精妙”等。

猜你喜欢
造物者文意造物
一切才刚开始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