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019-11-22 05:15初胜男
文学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实质全文

初胜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的特点;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感受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体会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批判和讽刺。

【教学重难点】

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为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老熟人,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唤醒国人而笔耕不缀。前几天我们才学习过他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那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切悼念壮烈牺牲的刘和珍君,因为写了这篇文章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而遭到追捕,但在避难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写作。在他去世前两年的时候,写下了以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犀利著称的《拿来主义》。看到这个名字,我们都很好奇,什么是拿来主义,要拿来什么,怎么拿?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拿来主义》,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课文研讨

1.思路初探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那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文章第五段明确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拿来主义,那除了拿来主义还有什么?

明确:送去主义

(3)那又送去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文章的前半部分,分析鲁迅先生都写了哪些内容。

总结: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作为全文的过渡段,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前半部分讲的是“送去”,后半部分说的是“拿来”。

本节课主要研究对象是“送去”。

2.重点学习

(1)在过渡段的划分后,我们可以明确文章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在阅读前四段后思考:鲁迅先生在这一部分之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重点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由清政府主导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处于被动局面,处处挨打,后来因为帝国主义的炮火打开了国门,又导致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一味地将本国的好东西送去列强国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

(2)“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什么?

明确:从时间上看,一直在送;从数量上看,逐渐减少,实质上是逐渐断送我国的民族文化。

①为什么要用“捧”?

明确:从甲骨文字体看出是双手托着,表现出恭敬郑重之意,此处讽刺国民党政府媚外丑恶嘴脸。

②注意文章中的这两句话,“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鲁迅先生写这两句话有什么目的?

明确:“不知后事如何”说的是古董,国民党政府在把股东送出去以后不会再把它们拿回来了,这样的“后事”我们都可以想到,鲁迅先生一样可以想到,既然知道后事却说不知,这是把话反着说;同样的,“也可以算得是显出一点进步了”说的是活人代替了古董送出去,古董送没了之后要开始送人出去,这其实是当时国家的衰败,并不是进步,这里也是把话反着说,这种把话反着说的写法便是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在举例论证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别的且不说罢”,为什么要在举例之前提到这样一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处补充背景资料:鲁迅先生在1934年6月4日写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东北华北地区,而当时的执政党—国民党政府软弱无能,被迫实行卖国主义政策,把本国的资源、土地、主权等等都送给别国。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不仅仅是把学艺上的东西向外送,还有土地、资源、领土,但在这里单把学艺上的东西拿出来举例,深入挖掘,使得读者了解具体,感受深刻,而加上这样一句话是为了限制接下来所讲的内容,对要讲事例限定范围,只讲学艺上的事。

(4)第二段可不可以合入到第一段中?原因?

明确: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想到在送去之外还要拿来,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里。这里单独成段是为了强调没有人提出拿来,提醒世人。

(5)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一味地实行送去主义。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是怎样的呢?“送去主义”的后果在哪一段体现?(第三段)第三段有一处论证方法,同学们阅读文本分析是什么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明确: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6)在此处是什么与什么比较类推?

明确:①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贺喜”和“讨饭做奖赏”这类行为是在乞丐身上才会有的,鲁迅先生把我们的子孙形容成乞丐的样子,在失去了土地资源主权的情况下,子孙只能向列强国家乞讨,可以看出一味地送去会导致我们的子孙无法在大国面前抬首挺胸,我们的国家也没有机会壮大富强。

②分析“残羹冷炙”可以得出:先看课下注释,“吃剩的饭菜”、“权贵的施舍”,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明确,是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我国领土不停侵占掠夺之后,剩下的不需要的东西施舍给子孙,作者使用这样的一个词语形象的把帝国列强疯狂掠夺的丑恶嘴脸暴露的淋漓尽致,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小结: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鲁迅在这里用煤资源代表我国领土主权,在未来会被卖国者全部送出去,国家衰败最终也只能沦为别国殖民地。鲁迅先生用极具讽刺的语言批判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媚外姿态和帝国列强侵占别国的丑恶嘴脸。

(7)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①区别“抛来”与“抛给”

明确:举例讲解两个词的不同,抛来可以选择接不接受,抛给表示被动接受。

联系上下文,联系上文“抛给”的原因,联系下文“送来”的东西,展示出帝国主义列强的姿态。

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从课文注释可以了解到当时帝国主义列强运来的物品都对我们的国家造成了可怕的影响,鸦片毒害了我们的国家,废枪炮本来就是废品,香粉和电影也让当时蒙蔽的国民接受不能。还有其他许多例子,但鲁迅先生因为当时的社会对舆论的控制,没有全部举出,体现了其写作语言的隐晦性以及含义深刻。

3.总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当时政治制度从“闭关主义”转变为“送去主义”,国民党政府一味实行送去主义对当时的社会造成重大伤害,用举例论证论述继续送去会葬送民族文化,用类比论证论述继续送去最终国家会沦为殖民地,用了两个论证方法表现对国民党政府趋炎附势、为亲近列强不惜卖国行为的讽刺;批判帝国主义列强国家残忍侵略国家这一行为。这一部分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拿来主义。

三.作业布置

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拿来主义应该拿来什么?怎样拿来?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2.理清全文的思路,掌握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继承创新。

【教学重难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内涵,学习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这节课继续学习“拿来主义”。

二.教学流程

1.思考回答: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去主义”,那么对于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拿来主义,鲁迅先生是怎样引出来的呢?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明确:上节课已经分析了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写出“并不想对于送去主义再说什么”,由对“送去主义”的话题终结来引出“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重点批判了国民党政府实行的“送去主义”,是为破,紧接着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是为立。作者使用“摩登”一词强烈讽刺和批判国民党政府奉行的“送去主义”,趋炎附势,仿佛赶时髦一般。又用“吝啬”和第一自然段的“大度”一词前后对接,相互关照,对实行“送去主义”的政府进一步批判讽刺。

2.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拿?文中具体在哪里写出了方法?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是指我们要用智慧独立思考,有独到见解;“放出眼光”是指要对未来发展有独到眼光,对事物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是指要有选择,自己来拿。

3.作者用什么事物来比喻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方法,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继承大宅子就是继承文化遗产。孱头的实质是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昏蛋的实质是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指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的实质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明确: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齐读最后一段,分析文章精华所在。

明确:第一句:作者强调“拿来”的主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句:是对前面一自然段内容的归纳总结,对事物合理判断,运用智慧对文化遗产有辨别地进行处理。

第三句:指出“拿来”的目的,对文化遗产有辨别的处理后,合理地进行加工和创造。

第四句:与第八自然段中的“孱头”、“昏蛋”等词呼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标准,对待文化遗产首先本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只有拥有良好品质和智慧头脑的人才可以正确的进行拿来。

第五句:本句是全文的中心,作者采用用排比的手法,使用双重否定来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6.全文脉络分析(板书)

7.总结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普通民众对于所处时代的发展一直表现出麻木、无脑式跟随,一些有想法、有作为的先进人物被社会势力无情的摧毁,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的鲁迅先生任然不放弃自己弃医从文的最初的目标,一直致力于唤醒当时浑浑噩噩的中国社会,他用有力的笔伐,犀利的言辞,对反动政府的批判,这种大无畏精神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对于“拿来主义”的主张,那这也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现创造带来了启示和深思。在我们实际社会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新事物,新发现,我们要做到用智慧的头脑,有辨别的进行接纳创造,完成“拿来主义”。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实质全文
照猫画虎
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 “沉默干部”的五种面孔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例说追及问题的解法归类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