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语言与建筑设计的互译与转换

2019-11-22 10:46党小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艺术语言后现代

党小雨

摘要:自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方盒子”产生疲倦之情起,20世纪中后期就成了另一种注重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又具有明显的直接复古或具有一定的玄想和隐喻的后现代建筑的试验场。道德与欲望的松绑使得大众文化前所未有地走上台面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以说在欧洲淹没在满目疮痍的重建计划之时,美国顺势成为世界的避难所。关注大众文化,充满世俗情怀,文章以此为话题分析后现代艺术与建筑的话语呈现。

关键词:艺术语言;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后现代

一、“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隐喻

现代主义源于欧洲,而后现代兴于美国。大多数的官方学者所能讲述的现代主义之终结的理由是“less is boring”,即对于简洁的工业化性质的国际风格所带来平庸乏味的城市面貌的批判。时代发展总会带来新的挑战与冲击,其实后现代主义也好,现代主义也罢,都是社会交叠的产物,在社会进程层面上而言本质并无区别。然而,这一切对于现实的城市面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作用,使得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有了不同的视觉体验,这种体验所带来的意义也成为一种明确的符号与标签,作为文化的独特代言。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是罗伯特·文丘里、丹尼斯·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三人于1977年合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在理解此书所表达的思考前不可绕开的是对于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认识。这一座可以称为商业时代乌托邦的欲望都市,超越了此前大众对城市概念的普遍认知。彻夜通亮的霓虹灯、巨大尺度的广告牌和世界各地的建筑复制品,我们看到威尼斯、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等簇拥在一起的超现实景象,学术理论往往是在已发生的事件里理顺脉络,这光怪陆离的城市面貌背后的支撑并非来自于欧洲现代主义的批判,而是社会自发性的走向。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建筑(图1)是另类的,作为一个城市,它没有北京、纽约等数千年、数百年的传承历史。坐落在内华达州沙漠中的拉斯维加斯,城市建筑更没有文脉可言,为此,城市建筑没有过多的约束,也很难从中分辨出一种风格,人们所看到的大多是充满着花俏、俗气的各种房子。然而在市民和游客眼里,作为沙漠中的绿洲,城市建筑又有着一种特殊的气派,富丽奇异,且希望获得一种感官享受。20世纪的美国已经率先用短短的百年建立起了世界级商业帝国,不断长出更新、更自由的文化趋向。美国这种充满着享乐主义的自信与自由之国的民族信条,在特定时代将大众消费彻底推上了历史舞台,大众作为消费的主体成为社会核心。这一刻,欧洲传统的贵族精神被时代粉碎,彻底地崩塌。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媚俗》一书中所说:“与前卫登场的同时,另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工业化的西方,为此德国人起了个绝妙的名字——媚俗文化(kitsch):通俗的、商业化的艺术和文学,包括彩色照片、杂志封面、插图、广告、华而不实的庸俗小说、漫画、锡盘巷音乐、踢踏舞、好莱坞电影等等。”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不可避免地借助了历史的嘲讽,有一种说法是暴发户和大众的愚昧创造了媚俗。从传统禁锢中解放欲望,学者们转而正视这曾经上不了台面的人类本性,如今是自由的象征。正如文丘里所说:“商业的目的是赚钱,商业建筑的目的是为赚钱服务,反对在赚钱的时候拉上传统文化做幌子!商业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当然拉斯维加斯所给予的启示并非都被文丘里认同,他也表示了对拉斯维加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建筑的无逻辑性的厌恶。建筑的形态已经脱离了空间和结构的基因,极为具象的长岛鸭仔是卖烤鸭的店,巨型金字塔大楼里面是赌场和酒店,各种矫揉造作的碎片式拼贴形成的装饰等如列车开过站一般过火的玩法,远远超越了后现代主义者眼中的隐喻与文脉。在对大众审美的失控中,“向拉斯维加斯学习”里所透露的更像是无奈的哀婉与茫然,但这毕竟是一种世俗文化的呈现。

二、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建筑的

语意阐释

后现代建筑的理论基本上来自于文丘里的思想,后现代建筑具有兼容性、不定性、世俗性。文丘里1962年设计的“我的母亲的住宅”(图2)是他论著《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实践上的展现。他的设计包含古典主义建筑特征,如采用传统建筑常用的坡屋顶,具有古典情趣的壁炉,同时,大门洞、断裂的山墙、毫无秩序的门窗、复杂的空间等,诸多后现代话语在此呈现。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則,以及复古、暗喻等手段,也为后现代建筑做出了铺垫。

文丘里的“米老鼠爱奥尼”柱子既有传统文脉的寓意,又具世俗文化的取向。在此从大众文化入手,从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杰夫·昆斯的作品探寻与后现代建筑相关的话语。作家米兰·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一种人生状态,既无法回避又需要不断抗拒。“无法回避的媚俗”便是安迪·沃霍尔的机遇,他的根基是大众消费的商业取向并因此大获成功。《布里洛的盒子》《坎贝尔浓汤罐》《梦露像》等直接的形象挪用和复制,美国人看到了丰碑式的后现代主义英雄。当建筑师设计出一座鸭子一样的建筑时,艺术家也把肥皂包装盒摆进了展厅。学术圈在现成品被当作艺术看待的瞬间纷纷宣布艺术的终结(当然艺术如今仍然还在继续),这样看似玩笑式的嘲弄让艺术也走向大众。安迪·沃霍尔让艺术被大众消费,他大胆地将世俗用品(可乐、汤罐等)和人物肖像进行非独创式的艺术转换,这哗众取宠的艺术行为最容易满足人性的媚俗趣味。

如此文脉的延续到了杰夫·昆斯愈演愈烈: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商业利益。作品《气球狗》更是直接放大玩具气球狗的样子成为大型雕塑艺术品,并开发一系列的可复制艺术衍生品作为产品贩卖。杰夫·昆斯从年轻时的炒作、包装与宣传所逐步建立起的是一整条商业利益链条,因此,艺术家们在划分身份的时候多了一个商业艺术家的称呼。杰夫·昆斯在商业上也如他的前辈安迪·沃霍尔一样达成了其艺术的目的,完成了享乐主义的追求。

建筑师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市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图3、4)是把古典主义和美国的大众文化融合一体的典范。建筑师把握美国的通俗文化,考虑到意大利移民的公共活动功能,同时从意大利文化中抽取象征性建筑片段及词汇,将整体设计达到融文脉、功能、满足使用者的特殊口味于一体之目的。意大利广场既有古罗马拱券结构,又具世俗性的鲜艳色彩;有五种古典柱子的集合,又有改头换面的不锈钢材质;有意大利城市广场喷泉的回忆,也充斥着当代耀眼的霓虹灯。

在20世纪美国的建筑思潮与艺术史相互结合与分立中,可看到后现代主义挪用放大现成品的操作方式,更能感悟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符号化隐喻,既有复古,又有当代话语的呈现。因此,不难理解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建筑与功能,也可理解弗兰克·盖里的形似望远镜的大楼和杰夫·昆斯的气球狗,也更可认知为意大利移民社区设计的充满回忆,又具世俗情趣的广场设计。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写到:“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人们内心依然保存着对于自我独特文化背景的虔诚,暂且称为抒情的地域性,试想无论是母亲的面孔还是城市的面貌,都一定是人性的。世俗性建筑和媚俗的艺术也许即将成为大众仅能回顾的历史,在时代浪潮里成为文化的符号,但历史、文脉和世俗是始终绕不开的命题,如何将这些命题再次延展,也是建筑师和艺术界不断思考的话题。

作者单位:

重造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艺术语言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