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美学教育对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

2019-11-22 14:31王鹏翔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鹏翔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是建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为一体的全面化、高层次的教育体系的过程。基础美学教育对艺术类学生人格塑造、终身成长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本文以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本质与价值为起点,了解现有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基础美学教育程度和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解析美育工作对艺术类学生培养过程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美学教育   高校艺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46-03

一、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一)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本质

美学的教育内容根据美的形成过程,需要从感受美、认知美这两个角度展开。在更深层次的美学教学内容中,用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去看待,需要去引导学生将美学的感受和认知进行实践,产生实践美,进而在实践中升华原有的美学感知。[3]因此,高校基础美学教育应有的内容包括感受美、认知美以及实践美。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改变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而在于激发学生对美的主动能动性,进而发挥其主观创造性,作用于实践。因此,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观念教育和能力教育。美的观念是指学生在基础美学教育中,不断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评判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正确的认知自我、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美的能力是指能够将美学融入实践中,提升实践的效率,并使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二)高校基础美学教育的价值

1.美学教育的心理学价值

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感知,最终与自身的情绪感受联系在了一起,在审美中,产生健康的心理感受,并修复和弥补自身的心理健康,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无欲望以及无私利的愉悦感、净化感、纯洁感和高尚感。学生在基础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如何去感受美、认知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运用美的能力,进而将美学运用到自身的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活动。在现有的学生心理环境中,功利主义、机会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基础美学教育的社会学价值

美学是具有文化象征含义的。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必然会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各种事物的美学直观印象以及各种象征含义,并不断深入理解其价值象征、认知象征和道德象征等。社会文化包括现有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决定了学生如何去进行各种事物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基础美学教育程度

(一)高校艺术类美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审美感受,通过对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观赏和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1]但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是,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的方式,受到了社会环境、创造者本身的审美价值的影响。例如在中国画中,其画面的美感不在于水墨之间的色彩组合、图案组合,而在于绘画中所传达的精神感受,传达出一种和谐平和之美,能够调和心境、排除杂念。因此,高校中的艺术教育活动应该将美学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对艺术类学生进行基础的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和情趣。但是目前,在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基础美学教育中仍旧具有较多的问题。

1.基础美学教育的教材的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基础美学教育教材编撰中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并且基础美学教育课本的更新换代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没有办法衔接上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践需要。并且,在内容设计上,我们的基础美学教育内容大多是沿袭了西方的美学思想,通过翻译编辑西方的美学文章来进行教学。在这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对外国美学文章理解的不充分,片面化;二是没有基于中国学生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基础美学教学;三是现有的教学内容没有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没有截取中国的美学精华。基础美学教育内容上的偏跛导致学生的基础美学受教不透彻、片面化、滞后化的问题,学生自然对美学精神无从认知和运用。

2.基础美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在美学教育中,我们亟需大量的基础美学教育人才。在现有的高校统计中,我们发现专业出身的美学教育的教师数量极少。大多数基础美学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由其他类别的教师兼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必然存在对美学认知不透彻的问题,也缺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准化的基础美学教育的指导。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3.在基础美学教育中存在实用主义

在传统的基礎美学教育中,教师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更针对于美学研究文艺批评的教学,教育学生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是如何体现当时社会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心理的。[1]这种基于某个艺术形式或者某个艺术作品的审美心理分析,更像是做题的过程,在研究题干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解答。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过于局限化的教学内容让高校艺术学生的基础美学教育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基础美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则成为了一种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和创造者的工具。高校的基础美学教育没有将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种工具观点,使得基础美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其教育实践的效果必定是不理想的。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美学受教程度

1.对美学的内涵理解不深刻

在调查报告中,70%以上的艺术类学生认为美学的内涵就是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和感悟。这种片面的理解具有明显的狭隘性,更遑论对基础美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基础美学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与自身艺术学习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中,更在于对自身心理塑造和社会文化实践的指导中。因此美学的延伸性和包容性,鲜有人理解。艺术类学生对于美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也缺乏全面的认知。

2.没有充分认识和实践美学的作用

在传统美学理念中,学生需要理解美学的本质作用、美学对于自身心理活动和人格塑造的作用,以及美学对于文艺批评的作用。在现有的情况统计中,学生不仅对于其本质作用了解的不充分,更重要的是80%以上的学生并没有将所学的美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更不用说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了。大多数同学对此给出的答案就是美学教育过于抽象化,难以理解,没有找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途径。因此很多时候,美学课程的学习往往只是抱有一种功利心态,以拿学分为主要的学习目的。

三、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问题

1.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缺乏体系化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为其设置系统的教学课程内容、布置全面的师资力量、安排适合的教学环境等。[2]但是在目前的体系中,尽管上述的内容都能够也有所体现,但是每个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发展不完善的缺陷,并且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课程内容上,藝术类学生往往集中精力在本专业课程的教育中,缺乏德育、美育工作,尤其是在艺术生的基础美育工作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深刻。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上,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具有扎实专业能力、深刻美学素养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艺术类教师更是亟需培养。[3]

2.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缺乏联动性

艺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但是现有的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往往根植于理论,模式化的进行人才教育工作,艺术类学生培养机制没有根据工作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变化和改革,缺乏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协调联动。并且在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艺术能力的教育没有与德育工作、美育工作结合起来。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美育思想以及应用十分欠缺,学生在艺术作品和生活实践中感受美、认知美、实践美、升华美的能力较为缺乏,自身的艺术学习束之高阁,脱离基本社会需求。在艺术类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没有将美育融合进来,促进欣赏型德育工作的完善,没有办法帮助学生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无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发展

目前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机制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目前教育部门以及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加大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内部教师培养、外部教师招聘的方式加大教师队伍的素养,通过更新美育教材,提升美育地位来发展艺术类学生的美学教育工作。[2]通过不断扩大资金投入,进行高校之间交流和互动来为高校艺术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高校基础美学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在针对艺术人才培养上,基础美学教育也应该处于核心的地位,成为艺术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

(一)专业教育的促进

对于艺术类人才而言,其艺术素养和能力的核心体现不在于自身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而在于作品背后所要传达的思想境界。这种作品背后的内涵能够和受众的心理诉求以及审美需要所吻合,因而触动人心的好作品就得以产生。美学教育能够帮助艺术类人才培养对于生活中美德感受和思考,进而将艺术美感和情感体现在作品中,使作品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化、形式化的艺术创作。因此在美学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对于艺术学习能够有更深刻的感悟,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过程。

(二)德育工作的促进

艺术背后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特征、群体的思想特征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念、性格、能力、态度等)。拥有正确、积极价值观念的艺术作品更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也更能够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为社会贡献正面的力量。在目前的德育工作中,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并且其教育的目的都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因此没有办法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价值。在美育和德育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发展出欣赏型德育工作,从而在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关注学生本身,改变现有功利化的教育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非功利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等,促进学生终身的幸福和快乐发展。[3]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

艺术类学生作为基础美学教育的客体,是教育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对于安徽省高校的更多艺术类学生而言,高校的教材资源、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高校的基础美学教育更应该纠正并引导学生,去自主吸收理解关于基础美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减少功利性的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主动对美的客观事物和主观思想切入创作,真正做到借基础美学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不断改进学校的基础美学教育体系,最终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对于教育者而言,基础美学教育需要其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从美学角度出发的主观能动思想,从而作用现实的生活与实践。在艺术教育中,我们要不断提升美育的重要性,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艺术类学生美育教学体系,并形成以美育为中心,驱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多个方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史晓林.试论伊格尔顿“在身体的基础重建一切”美学观的缘由[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12).

[2]吴海燕.科学美学观述评[J].学理论,2015,(26).

[3]杨超登.基于个人浅谈美学及美学教育[J].智库时代,2018,(4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