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瑶山那抹红》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传承

2019-11-22 14:31尚冉马斐斐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尚冉 马斐斐

摘要:近年来,连南瑶族地区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将瑶族舞蹈文化提炼加工搬上舞台,创作了《瑶山那抹红》这一广东首部大型瑶族舞剧。本文通过深度剖析舞剧的创作背景,从不同的艺术角度详细阐述了这部舞剧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艺术美感,展现了瑶族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于如何让瑶族舞蹈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以期达到在舞台传播中传承瑶族文化,在传承瑶族文化中发展瑶族舞蹈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瑶山那抹红》   民族特色   艺术特征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63-02

舞剧《瑶山那抹红》作为广东省首部大型当代瑶族舞剧,其故事构架灵感来源于该剧导演裘华松有一次去广东连南的油岭村采风时,路过当地的一所小学——油岭小学。这个小学里只有一名老师,在上学的几十个学生里也是年龄大小不一,老师一人需要教多门科目同带多个年级的学生,教学条件的艰苦,老师的缺失,学生的好学让导演感触良深,当看到油岭小学升起的红旗时,支教、希望、红旗、红头巾便一次次出现在他心头,“瑶山那抹红”这个名字就这样冒出来,并在回去之后,通过不断地改进,最终编创了《瑶山那抹红》这部当代大型舞剧。[1]

一、舞剧《瑶山那抹红》的艺术特征

俗话说瑶族人民“能说就会唱,能唱就会跳”意指瑶族人民善歌善舞的艺术特点。瑶族人民热情欢乐,每逢值得庆祝的节日或者民族活动,他们就会以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瑶族舞蹈的动作全部来源于生活,其主要内容与祭祀、宗教、劳作、狩猎、节令等生活习俗与生产方式有关,因此瑶族舞蹈极具古朴的原始风格特色,在舞蹈动作风格上,由于瑶族人民非常喜欢热热闹闹的场景氛围,他们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也大多身姿矫健、热情奔放、粗犷豪迈、淳朴自然,体现了其坚强、勇敢、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而这些特征也在《瑶山那抹红》这部舞剧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舞剧《瑶山那抹红》动作特征

舞剧《瑶山那抹红》中展现的瑶族舞蹈动作基本体态多为屈腿半蹲弓腰并伴随着膝盖上有规律的上下颤动,这是因为瑶族是个聚族而居的群体,他们喜欢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瑶族人们平时不管是爬山,狩猎还是劳作,他们的身体力量都集中在下肢部分,所以在舞蹈动作表现中他们的重心就比较低,大多集中在下肢。另外瑶族舞蹈舞步上大多以“蹲腾立跳”和“闪转旋跃”为主要特征,瑶族动作的上身则主要集中在一个“拧”字上,上身随击鼓的动作在身体的四周不同方位进行击鼓,使每个动作舞姿都有一种“屈体拧身”的特点。瑶族舞长鼓里面的“矮”“稳”就指的是动作的重心低不低,稳不稳。俗话说,瑶族长鼓打得好不好,就看瑶族这个“桩”打得矮不矮,重心压低,长鼓才能打得又快又稳,刚强有力[2]。而“颤”则指的是瑶族动作上膝盖上有规律的颤动。这个动作是由身体控制膝盖向下弯曲,再自膝盖向上弹起做有规律的屈伸,膝盖要有韧性并始终微屈[3],这个特征也在大多瑶族舞蹈中得以体现。

(二)舞剧《瑶山那抹红》音乐特征

《瑶山那抹红》这部舞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连南排瑶山歌,由于排瑶民歌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音乐也大多都间接反映了瑶族民众的历史信仰、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风格。从整部舞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排瑶山歌的音乐乐曲大多只拥有一个主音和一个调式,整体音乐围绕一个旋律一个调式变化重复。从音阶上来看排瑶山歌则属于五声音阶体系,大多数由哆、啦、咪三个音列组成,具有鲜明的单一调性。其音乐有快有慢,但节奏清晰明确,是连南瑶族民俗、方言、音乐三者相结合的成果体现[4]。

(三)舞剧《瑶山那抹红》服饰特征

瑶族服饰的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当时人们对古代历史图腾的喜爱以及当地不同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给予了瑶族人民在自己的穿着服饰上一些特有的元素,具有强烈的民族辨别性。其中,在制作瑶族服饰中所运用到的挑花、刺绣、蜡染这几种主要制作方式依旧在现在的服装设计上有很大的引导作用,间接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更独特的发展方向。

舞剧《瑶山那抹红》融入了两种服装类型,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进山支教的玉华、世林、思萌三人与其他瑶族众人在舞剧刚开始身份上的不同,从而通过玉华等三人慢慢思想上的改变体现瑶汉一家亲的思想主题。瑶族服饰大多采用蓝黑色或者白色的布料做整个衣服的底料,并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胸前、裤腿、腰围等地方都用红、绿、黄、黑、白五种颜色的绒线绣上颜色多样、形状多样的图样,使得整个衣服颜色对比突出,色彩鲜艳,引人夺目,为整部舞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四)瑶族舞蹈中的道具运用

1.长鼓。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民间谚语做瑶不离鼓的说法,意思就是瑶族每逢佳节的庆祝歌舞里总是离不了道具中鼓的出现,而瑶族长鼓也已经成为瑶族舞蹈的标志性道具之一。群舞演员如出一辙的舞蹈动作,配合着长鼓发出整齐响亮的声音,带给观众一种气势恢宏、古朴热烈的氛围,将整部舞剧推入了高潮。舞剧中的长鼓舞为连南排瑶长鼓,属于大长鼓,整个鼓身为红色,并以黄、白、绿、蓝四色刻有花纹图案,细致精美,舞蹈时左手拿一根竹条击打鼓心,右手直接用手掌击鼓。瑶族长鼓舞的动作几乎集中在灵活变换步伐,屈膝蹲转的下肢,配合上肢“拧”的特点在身体的不同方位进行空间位置、击鼓位置的转化,从而丰富舞蹈动作的观赏性。

2.长柄伞。舞剧中用到的第二个瑶族舞蹈典型性道具就是长柄伞。在舞剧第一幕“初见大瑶山”这部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群瑶族女子,身姿婀娜的打着一把长柄伞在劳作的景象。而她们所用的道具长柄伞对瑶族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相传,瑶族在一次举族迁徙途中,突遇大暴雨,瑶族人民乘坐的船岌岌可危,在这危急时刻,船上的瑶族子孙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祖先盘王,便集体跪拜许愿,希望先祖能赐给他们一把巨伞用来遮雨,结果在叩之后没多久,海面果然渐渐风平浪静,瑶族子孙也顺利到达目的地。从此以后,瑶族后代便将伞看作是先祖赐予他们的保护符,赋予伞吉祥化灾避邪之意,因此,不管是瑶族什么类型的活动,伞舞都是其中重要的活动项目。舞剧中的伞舞中所运用的伞颜色为灰黑色,伞的直径大约80-100cm,伞柄长约大概有一米五左右,整个动作都是右手握在伞柄的下半部分,左手肘弯曲搭在伞柄的上部分,将伞始终固定在右肩部位,通过队形的不断变换,瑶族姑娘或倾或仰,一动一静间尽显瑶族女子一片欢声笑语,温柔开朗的劳作景象。

二、舞剧《瑶山那抹红》的艺术传承与发展

(一)深度挖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现今社会,传统文化越来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传承,因此要想瑶族文化逐渐发扬光大光靠这些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发展。首先,连南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定当地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积极扶持民间艺术发展,对于特色优秀的民族文化,连南政府应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研究,整理,除旧革新,保护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审美。其次,政府或组织机构要定期通过不同方式去大力宣传瑶族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将瑶族文化深入生活、民众之中。

(二)顺应时代要求融入现代教育、经济

舞剧的成功展演不仅提高了广大群众对广东连南文化的认识,更使得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连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后续力量对瑤族文化认知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加大对瑶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传承本土文化最好的办法即是融入教育之中,当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瑶族传统舞蹈文化进入现代教育的课堂,让瑶族后代力量在学校就可以了解学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并一代一代将其传承下去。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利用当地流传下来的民俗建筑、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业,让连南瑶族文化与当地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利用网络平台走向世界舞台

在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交通越来越便利的当今社会,人与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网络已成为人们足不出户了解这个世界的平台。因此加大瑶族文化的传播就可以充分借助网络方式传递文化力量,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活动例如盘王节、中国第一千年瑶寨等民俗文化活动放至网络平台,从而助力瑶族走向更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何晶.《瑶山那抹红》用舞蹈讲故事[DB/OL].金羊网,2018-03-14

[2]彭冠兰.论湘南瑶族长鼓舞中“矮桩”动态的渊源[J].湘南学院学报,2018,(04):5-7.

[3]金念.广东连南排瑶长鼓舞民间传承研究[J].通俗歌曲,2013,(08):65-67.

[4]李维路.试析连南排瑶民歌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4,(06):184-185.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