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2019-11-22 14:31余明华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传承应对策略

余明华

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音乐类非遗资源),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宝贵财富,也是民族传统音乐活态形式。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精神的物质基础。因其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导致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传承成效不理想。针对上述存在的困难进行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类   非遗资源   传承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174-02

音乐类非遗资源存在形态,离不开当地居民生活环境。音乐类非遗资源是民间重要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涉及到民俗、民风和民族精神等传统民族音乐类文化的核心内容。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精神的物质基础。

一、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现状

(一)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途径

近年来,音乐类非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其他非遗资源一样,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针对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人才培养阵地,将音乐类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教学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将音乐类非遗资源代代传承下去。是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和發展有效途径。纵观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有些高校已经完成了音乐类非遗资源进学校、进课堂和进教材工作。也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选择性地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作为民族音乐课程的内容,也申请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更好地传承发展音乐类非遗资源夯实了基础。

(二)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

当前,音乐类非遗资源进入高校的模式,不仅不能局限于进课堂进教材,而且还要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感受到音乐类非遗资源的存在。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筹备本地区音乐类非遗资源进校园活动,赣南师范大学在校园内传唱兴国山歌等江西兴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等学校会定期举办音类非遗资源进校园活动,会选择适合当地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经多方调查了解了音乐类非遗资源进入不同高校的程度不一,效果也不一样,但是,从整体上分析可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音乐类非遗资源纳入主干教材体系,也没有将非遗资源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湖南怀化学院组织表演“侗族大歌”节目情况分析,虽然音乐类非遗资源没有正式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但是,这种音乐类非遗资源表演模式,也能很好地宣传展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音乐类非遗资源魅力,也是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的一种方式。

查阅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资料,有研究人员针对北京、湖南、广东和福建高校大学1052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工作,据统计结果表明,参加问卷的大学生中约有58%不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项目情况,也没有选修相关课程,约24%知道有非遗项目这回事,但并不清楚具体事项;约有13%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或多或少听过看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仅有5%的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相对深地了解。总体上来看,音乐类非遗资源已经发生断层现象,受现代多元音乐氛围的影响较大,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由于音乐类非遗资源呈现较严重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对大学生认识和接触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较大的难度,大学里呈现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发展与实践之间不对称现象,也是影响音乐类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根本原因。

二、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在高校受限

(一)音乐类非遗资源纳入主干课程难

高校能否顺利传承音乐类非遗资源,关键环节就是能否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主干课程,如果没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传承就会遇到阻碍,因此,必解决课程建设问题。一般高校大多拥有音乐院系,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阵地,具有良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类非遗资源各种优越环境和条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程中,虽然也有部分高校音乐院系音乐专业设置音乐类非遗资源课程,往往单一,不成体系。实际上,很多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将其放在重要位置,能够列入公共选修课也不多见。比如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早在2003年,就将音乐类非遗资源项目南音引入学校,作为培养特色音乐中小学南音教师专业课程。不难看出,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音乐专业设置局限性大也很难纳入主干课程体系,限制了大学生深入地学习掌握和挖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二)音乐类非遗资源师资力量比较弱

音乐类非遗资源要在高校传承和发展,师资建设是重中之重。目前高校音乐类非遗资源师资奇缺,也是限制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高校培养出的音乐人才,并不具备音乐类非遗资源师资资质,也不具备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能精准把握音乐类非遗资源知识内涵,无法完成传承相关音乐类非遗资源的重任。在实践中,有些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聘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教学,或举办讲座,可以适当地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但是聘请相关传承人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传承人数量有限;二是教学模式不同,主要采用师徒口传心授模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传承效果有限,从根本上看并没有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三)音乐类非遗资源演练实践机会少

音乐类非遗资源本身拥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往往引进高校后,受环境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泉州师范学院组织的南音汇报演出,蕴含了其丰富的表演内涵,对传承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表演南音人员极为有限,实际自始至终,参与南音学习的人员处于少数状况,代表性不强,限制了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其静态传承模式,影响到南音发扬光大。全国高校凡是涉及到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推广都普遍存在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其有效传承和传播。

三、音乐类非遗资源在高校传承策略

(一)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要结合实际

音乐类非遗资源与其他类型的非遗资源一样,普遍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现象,因此,必须整合当地高校办学资源,特别是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有利于实施时发挥作用,要做到因地制宜,采取针对强的传承模式,要求地方高校必须选择当地最具区域特色的音乐类非遗资源项目,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内容。如江西省属赣南师范大学就可选择兴国山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相关课程,明确传承目标,打造区域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科学地规划音乐类非遗资源后续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条件。

(二)建设音乐类非遗资源的一流师资

客观地说仅靠外聘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人作为外聘师资,其发展空间,其数量极为有限,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年轻的音乐专业教师派出去,跟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学习,专门培训能够胜任音乐类非遗资源专业教学人才,完善音乐师资,同时要注意加大选择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做到将区域范围内精品音乐类非遗资源优选到当地高校中来,从而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理想的高校实现传承和发展。

(三)尽量让学生参与音乐类非遗资源实践

音乐类非遗资源项目,不少大学生要求参与其中,其最直接地方法,就是要熟悉音乐类非遗资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投身到音乐类非遗资源民俗、民风和民情节日中去,更多地接触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过程,感受其纯真的艺术形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福建陇南地区的乞巧节中乞巧音乐,是当地十分重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形式。大学生亲身地实践,不断地感受,深刻地精神体验,才真正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结语

自从2005年,国务院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努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不少高校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為教材内容和专业选修课程,音乐类“非遗资源”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主要受限于区域、环境、师资、传承、规模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专项科学研究,探索破解当前高校音乐类非遗资源传承不力的困境。为弘扬民族宝贵的音乐类非遗资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彦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2018,(05).

猜你喜欢
传承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