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之反思

2019-11-22 14:31周祖权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周祖权

摘要: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吾辈当以世界多元文化思想为依据,努力挖掘我国各民族独有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寻求我国音乐教育在世界的立足之本。

关键词: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91-02

笔者想先从身边故事来引入本文。

某学生将要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了,她将论文发于笔者看看有无纰漏之处。题目是《论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的艺术特色》,内容包括曲式分析,演唱方法研究等。這首湖北恩施民歌以土家族风俗民情为创作背景,歌词部分把土家族女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其少数民族文化风采呈现给观众。旋律上也特别注重民间素材的运用,谱曲“依字行腔”,并根据地方方言的语调来设计歌曲曲调,可谓独具匠心。可笔者不禁犯起嘀咕,咱们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为何总用西方曲式技法分析?然后,笔者又看到了该曲简谱在歌名左下方处由作者标注调式1=C,到中段标注了1=A,之后再次回到1=C上。纵观全曲,歌曲简单明了的由la,do,re,mi,sol五个音构成,然而作者为何不标注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的A羽和A宫调式呢?下方的曲式分析上,学生就是这么写的:“歌曲为再现单三部曲式,首段为C大调...中段转为A大调...尾部再次回到C大调...”。

因为这些顾虑,于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笔者把这份简谱歌谱发给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和作曲系的老友,想知道他们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得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答案。声歌同学表示自己是唱美声的,如果从民歌演唱角度来看,这应该是“单二部曲式”。因为其开头与结束处各有11小节可以成为作品引子和尾声,而中部可以直接分成A段(9+9)和B段(8+8)。作曲同学则从他专业严谨的创作角度出发,表示简谱记谱极不准确,一定要用正谱来分析,尤其找到其中每一个句尾的K46-V7-I的和声进行,这样才能够有力确定段落划分。遂找出胡廷江编配的正谱,经他研究确定这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无误。网上搜索到的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文章,诸如此类分析某首民歌大多也都是依照西方和声曲式进行分析的。

结合这些后给她建议: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首采用五声调式的少数民族歌曲,不应该照搬西方曲式标准来分析;其次,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走向,我不认同其中乐句结构是完全对称式的;最后,中国民歌风格与各民族的“音韵”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注重西方曲式分析而舍弃不同民族、不同音韵与发声风格的研究,将民歌简单分析成“大小调式”“七声音阶”或“五个单音”。那在单个“音声”的复杂性被剔出之后,我们民族语言下的音乐风格特征将被遮蔽,地区性的音乐风格也会荡然无存。

估摸论文答辩时也不会有人因为她用西方曲式法分析作品而不让她通过,但这也充分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讲韵味、重感性,而西方音乐文化是讲逻辑、重分析。上述例子真实的从各个角度反应了我们这几代人所接受到的音乐教育带来的问题,那就是无论学生、教师还是作曲家,我们脑子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维早已屈服于主流西方音乐体系。在专业院校学习若干年后,声乐学生无论民、美,作为一个呈现者可能注重更多的是自己的演唱方法对不对、发音准不准、音调高不高这些技巧,而忽略一个民族、地区的语言习惯和那些反映在音乐声腔中或者暗含于方言和语气中的生活体验;作曲学生会注重用西方作曲“四大件”的标准体系来分析和创作,忽略作为一个创作者更应该注重的国家、民族内在的文化品格和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民族音乐文化精神。

回顾历史,由于近代中国国力孱弱,知识分子迫切要求向日、欧学习以图自强,因此出现学堂乐歌运动。随之西方先进科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系统完善的音乐理论体系席卷中国。不可否认这些“西式快餐”为我国音乐教育现代化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并未在其发展中把控住一个度。当我们享受“西式美味”时,我们开始忘乎所以并沉浸于其主复调技法,沉浸于西方各时期丰富的创作风格与体裁形式,沉浸于歌剧中炫技美声加上配置齐全的交响乐队所带来的宏大史诗氛围中不能自拔。同时我们也开始抛却祖辈数千年来所沉淀的传统音乐文化,从先秦流传的古琴至唐宋元明清的歌舞乐、说唱曲艺、戏剧等等。无数琴曲、诗词、唱腔、曲艺、剧种被我们抛之脑后。我们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视古老文明为落后……迫不及待的全身心投入到西方怀抱,导致了我们在依据西方音乐建立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在迅速边缘化自己的文化传统。

正如我国音乐教育学者指出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不能仅采用一种文化历史及文化价值标准去衡量另一文化,更不能以西方这个唯一的衡量标准掩饰我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不能以严格的学科分离阉割传统音乐与文化母体的融合性;更不能一味体现音乐教育的世界性、普遍性、时代性而泯灭其地域性、差异性、历史性。“西餐、红酒、披萨”固然是美味,而自家“火锅、二锅头、水饺”也是可口的饮食。如果我们一日三餐光吃披萨或火锅,那身体总有一天要闹毛病。这也说明合理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绝不可以妄自菲薄的全盘否认西方音乐文化的优势,也不能靠排斥、贬低自身传统文化而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近代史中那些远见卓识的音乐教育家如王光祈、刘天华等人,在一个世纪前就发出了“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之固有血液重新沸腾”“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路来”的呐喊,也更是充分说明了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不应以否定自己传统为前提,尊重其他音乐文化,也不应是完全臣服别人音乐的文化价值体系和音乐为标准。几十年来,在经历了文革与几次西乐东渐等事件后,现实迫使我国知识分子废除传统文化骨子中的旧思想、旧习俗、旧文化、旧习惯,全面接受新事物。加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卑和对西方音乐的盲目崇拜,使得很多音乐工作者开始追随潮流。将我国重自娱与情味、讲中和与自然的传统音乐抛却,完全投入到重技巧、重娱人、重商业、重分析的西方音乐之中。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并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样,由于受视界与时代所限,我国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所制定的审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无论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仍然局限在那种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的框架之内。如果说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必须从西方大小调和视唱练耳的固定音高开始训练,那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为何不能用宫商角徵羽和民族七声调式来训练孩子的民族音乐调性感觉?

一代代人,从儿时到大学都接受的是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相脱节的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将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观念淡化,也将丧失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若不采取相关措施改变当前这种全盘西化的音乐教育模式,我们将无法以本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将丧失文化话语权而无法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平等的音乐文化交流,我们后代将丧失自我,陷入“我是谁”“我来自何处”的迷茫之中。

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世界促使了各国、各民族文化间的冲击、交流与融合。在这个开放交流与一体化发展的世界里,寻求与挖掘本国独有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正日益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保持本土文化身份和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对本国传统音乐文化身份的尊重、了解和认知。在充分掌握自身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认识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以广采博纳、兼容并蓄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这不仅是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专家、学者对我国百年来音乐教育的深刻反思,也是国人对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美好期盼,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教育走向未来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嘉幸.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新视野——崔学荣著作《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读后有感[J].中国音乐,2018,(04).

[2]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2,(01).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