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精神:铸箭长空 追逐梦想

2019-11-22 08:05陈岑
军工文化 2019年10期
关键词:空空导弹型号研制

陈岑

当利箭直刺长空,天边会留下一道绝美的弧线。这是奋进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之间的一条感情线,一边连着强军梦,一边系着铸箭情。58年来,这条感情线展现着中国空空导弹研制的清晰脉络,延续着导弹院的激情与活力,成为导弹院员工“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精神坐标,历久弥坚、传承至今、永不褪色。

忠诚祖国,把初心和使命注入灵魂

从旧式兵营改建的简陋平房,到现代化的厂房林立、中国空空导弹院的沧桑巨变,令人惊艳炫目。时境的变迁会标注在导弹院前行的每一步上,创业初期那种心系国防、不辱使命的状态始终凝铸在航空人的灵魂中,成为航空报国精神的源头。

1958年9月24日,一场空战在温州上空爆发。中国王牌飞行员王自重在连续击落敌机后,被美制“响尾蛇”导弹从背后击中,血洒长空。

空空导弹是空中实力较量的关键,为了拥有制空权,拥有强大空军,中国人必须要研发出自己的空空导弹!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听从国家的召唤,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地口音的青年,怀着强壮国防的赤诚之心,来到了位于九朝古都洛阳的导弹院。在杂草丛生、野兔出没的旧兵营里,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专家的条件下,他们从解读支离破碎的技术资料、解剖残缺不全的导弹残骸做起,拉开了自主发展中国空空导弹的恢宏序幕。

如今已经80多岁的刘永恒老人是导弹院历史的见证者之一。“荒草地、旧营盘,试验的草棚、画图的床板……”回忆起刚到导弹院工作的情景,他感慨万千,“那时我们边建设、边学习、边研究,年轻人都渴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没人叫苦叫累。”

创业者们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不计名利、甘于吃苦,在不断摸索中初步掌握了空空导弹的设计方法,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从无到有、从测绘仿制到自行设计的跨越。自第一个霹雳骄子呱呱坠地,以“霹雳”命名的系列空空导弹相继诞生。导弹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空空导弹的摇篮,“霹雳”也逐渐成为中国空空导弹的代名词,令国人振奋、敌闻震惊。

百折不挠,把失败和挫折当作财富

科研之路没有坦途,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是一条崎岖、布满荆棘的路,走上这条路就注定了跌宕与艰难。

导弹院会永远记住——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国家周边形势复杂,军事斗争一触即发。某型空空导弹担负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神圣使命,千万双眼睛盯着导弹院。

然而正当此时,产品却接连发生故障。消息传来,导弹院震惊、愧疚、自责、倍感压力……最后一枚产品故障发生的当晚,导弹院立即成立专项故障攻关组;次日如实向上级汇报故障情况,连夜召开攻关动员会,紧急启动攻关工作,导弹院进入了故障攻关的非常模式。

从上千个零部件、三百多道工序中准确找到故障机理,就像在茫茫沙漠寻找失落的宝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数九寒冬到三伏酷暑,从除夕爆竹到中秋月圆,时间在日夜奋战中悄然流逝,但是试验结果再一次无情地打击了所有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虽然会失望、焦虑,但是航空人啃下硬骨头、研制先进装备的意志和决心不曾动摇。团队及时转变攻关思路,从头再来,又是一个为期百天的攻关,在不断地眼睛向内、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中,驱动着攻关工作不断向前,最终将改进后的产品交付到了用户手中。

“攻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可像这样时间长、压力大、头绪多的,还是第一次。”型号线人员感触颇深,更多的人直言:“终生难忘!”

型号总师带领技术人员不分日夜地做试验、赶报告,他们以每天超过十五六个小时的劳动强度连续奋战在现场。

大年三十下午,还有人坚守现场等待元器件到货筛选。货到了,心是放下来了,这才觉得饥肠辘辘,可附近哪还有饭店开门。

一对年轻夫妻,都是攻关核心成员,两岁多的孩子几个月来想和爸妈撒个娇都没有机会。

故事难以尽述,这段乌云密布的歲月,曾为导弹院带来了困境;更是因为百折不挠,导弹院打赢了翻身仗,进一步锤炼了“航空报国的信念、实事求是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把质量和可靠变成自觉

“质量立院”位居导弹院五大战略之首,体现出了导弹院对自身、对产品、对用户负责到底的态度和决心。

早上刚到单位,史晨曦收到了一封关于新员工参加型号作风培训的邮件。一头雾水的史晨曦随口问了身旁的师傅们。

“那可是咱院一个重大进步。”“就是从那时建立起了‘质量系统的概念。”“从那以后,我院变成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单位。”言语中,史晨曦听出了师傅们对那段岁月的神往。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导弹院型号研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团结好学、严谨规范、过程控制、型号报国”的作风也注入到了导弹院员工的身上。

讲台上的赵慧萍,一直从事着空空导弹系统装配调试工作,她每年都会为新员工培训。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赵慧萍不禁回想起当年,她20岁出头正接受专家严格培训的日子……

“厂房验收时,专家戴着白手套检查各处的卫生,直到合格才转入培训。多年后我才真正明白:没有最踏实的作风,没有最细致的工作,没有最严格的管理就永远无法生产出高、精、尖的航空产品。”

“粘接课上,专家发现抽真空的压力表精度不对,他看了看工艺文件,又看了看压力表,摇摇头说:‘我不要高的,也不要低的,就要和工艺文件一样的。”

“我第一次焊接的产品边缘不规则,但质量合格,专家要求打故障报告单,并严肃地说:‘外观同样重要,注重过程控制,不要为自己放松要求。为此我被扣罚了奖金,当时真感到冤,但是现在我觉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培训课上,史晨曦认真听着、记录着,虽然不能经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故事、言传身教的带动,已化为他行动上的自觉。

在祖国的另一端,试验队员杨鹏锐和易凡正严阵以待,等待他们的是某型空空导弹的一项重要的外场试验。

试验顺利进行,可是通过数据分析,杨鹏锐和易凡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实际试验轨迹和仿真出来的存在偏差。这在别人看来也许不算什么,真实和虚拟之间存在偏差在所难免,在允许的范围内就行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始终放不下心,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对整个试验造成致命的影响。

于是,杨鹏锐第一时间将情况进行了汇报。一场相隔千里,院内外两地协同的战斗开始了:院内的同事连夜加班更改软件,于次日上午传回外场。杨鹏锐和易凡立刻奔赴外场厂房接力攻关,直到晚上10点,确定问题完全解决。试验结果当然是意料之中的成功,杨鹏锐和易凡的心里多了一份荣誉感,既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出自这份细致用心的付出。

“过程受控、质量可靠”,这是导弹院员工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强化“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意识,导弹院员工把耳熟能详的口诀转化为严慎细实的行动,做到问题真正归零,验证真实充分,为各型空空导弹研制和批产保驾护航。

与时俱进,把创新和超越写进答卷

进入新时代,导弹院面对新生力量的市场竞争,突飞猛进的技术挑战,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制任务等,导弹院以与生俱来的使命和祖国的期盼、高与新的精髓和灵魂完成着一次次成功的超越,以赶考的状态谱写出了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每一次创新都是惊天动地的成功。

带着精心准备的产品总体技术方案走进评审会的现场,说不紧张是假的,毕竟某型空空导弹首次应用了多项新技术,没有任何经验、技术可借鉴,一切都要自主创新。

果然,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以你们的能力,这些技术不可能实现!”“产品可靠性怎么保证?”当然也有人劝说:“保守一点,任务就会容易些。”

总设计师樊会涛快步走上发言席,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详细的案例,还有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和数据,浓缩成铿锵有力的一句话:“性能不变、指标不变,航空人有决心、有信心打造新一代的国之利箭!”

最终,方案顺利通过评审。

过程的艰难,其实只是个开始。研制新一代空空导弹,必须要贴近实战、从难从严,这意味着还要面对创新带来的重重考验。导弹院12个关键技术小组,并行工作,重点突破,历经无数个推导公式的不眠之夜,59个版本软件的升级,百余种算法的迭代,上万次的试验验证,几万条半实物仿真弹道,产品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生产现场把每日进度精确到分钟,最大限度减少产品等待和人员闲置,在测试装备上装上计时器,利用空隙安排其他任务,节省下大量宝贵的时间。

不惧挑战、勇于创新,导弹院攻克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标志着我国空空导弹技术水平和研制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空空导弹研制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试验成功后,樊会涛院士缓缓俯下身,在戈壁大漠留下了自己最深情的一吻。“真的不容易!”型号总师廖志忠的5个字蕴含着深深的艰辛。

每一步跨越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某型产品是导弹院“1号任务”,院长、党委书记徐东来形象地比喻“1”立起来是利箭,是导弹院未来发展的支撑;横下来是扁担,是导弹院员工必须的担当,要为最终的胜利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挑战新概念、新体制、新技术、新问题,面临时间极其紧迫的压力,面对毫不示弱的“追兵”,“封闭大会战”成为了一种工作方式。“每天、每分、每秒,我们都在思考、在突破。”“几年下来,大家都是在没日没夜地干。”说这话时,年轻的技术带头人闫俊正坚守在外场,带领人员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确保胜利”的原则,全面梳理技术隐患,认真开展排查摸底,确保后续工作稳妥推进、万无一失。

不断探索创新,打造产品竞争力。导弹院员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敬业自强,把牺牲和奉献铭记心问

在导弹院,有人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前进的征程;有些故事早已被传为佳话,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导弹院员工为强国强军不懈奋斗。

导弹院科研大楼前,伫立着一座塑像,为的是记住一位为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奉献出生命的英雄——董秉印。2000年6月30日,突發心脏病的他永远地倒在了参加型号会议的路上,带着61载的孜孜以求、对型号研制的不舍牵挂永远地走了。

就在他去世的前3天,还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协调一个个研制问题;就他在去世前的一个晚上还加班到深夜……38年的铸箭人生,早一天拿出重点型号是董秉印最大的心愿。他常说:“我们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也一定要把好用管用的产品交付部队,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技术问题。”当时,某型空空导弹是一个全新的研制项目,他要求型号线的全体同志都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他说:“虽然我是型号总师,但对我来说也有许多新东西,不努力学习难以驾驭这个型号。”因此,在接近花甲之年,董秉印仍孜孜以求,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学习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生活空间。日益严重的心脏病,使董秉印进一步加快了工作的节奏。周围的人都劝他抓紧去治疗,可他却说:“该型空空导弹是部队急需的武器装备,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它干出来。我的病等忙完了,再说。”为了战机的安全,为了解决发射安全方面的问题,董秉印决定在研制过程中开展地面加载发射试验。这是一项当时国内从来没有做过的试验,国外也没有相关报道,试验的危险性极大,很多专家提醒他要慎重再慎重。但董秉印认真权衡后决定还是要挑战这一难关。在他的精心组织领导下,经过参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试验的圆满成功,开创了空空导弹研制试验的先例。

董秉印曾不无悲壮地对年轻战友们说:“我一生别无他求,只想为国家多干几个型号。我活着和你们一起研制,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型号干成!”董秉印用他的一言一行,把践行航空报国的使命,体现在了经年累月的恪尽职守上、铸造制胜蓝天的国之利器上,实现了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一次次飞跃。为后人树起了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20年后的今天,旭日、蓝天、白云,董秉印的塑像凝望着远方,共和国明静浩瀚的天空中,仿佛回荡着一曲不朽的赞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航空报国的热血担当、航空强国的使命情怀,令一代又一代导弹院员工为祖国蓝天构筑钢铁长城,为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凝聚形成了矢志不渝、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共鸣和行动自觉,都是点燃导弹院员工奋斗激情的动力引擎,都是成就中国空空导弹事业的强大推力,是我们最宝贵的奋斗初心和精神财富。

铸箭走天涯,导弹院有梦可依,始终坚定。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导弹院)

猜你喜欢
空空导弹型号研制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俄罗斯MC-21-300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拦截空空导弹成新趋势
型号政工师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美国将为F—35战机增加内部武器挂载量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笔记本型号解码之联想篇
升压式DC-DC变换器LM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