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耀眼“绿宝石” 富美新画卷

2019-11-23 03:45蒙莎莎
当代贵州 2019年34期
关键词:荔波全域景区

文_蒙莎莎

荔波县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定位,按照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景区开发、业态培育、服务提升齐头并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升级,全力打造贵州旅游样板和龙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荔波全县各族人民苦干实干,走过了渴望温饱的艰苦岁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如今,镶嵌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光芒越来越璀璨,荔波成为更多人认识和向往的旅游胜地。荔波先后获得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十大最具潜力景区、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等称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蜿蜒流淌的樟江水,见证了荔波城乡的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处黔桂边陲的荔波满目疮痍,经济萧条。70年后的今天,俯瞰县城,樟江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初具“小都市”模样。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勾勒出一幅山环水绕的亮丽图景。

位于樟江右岸的时来新区,从人烟稀少的郊区田野变成了繁华热闹的新城区,成为荔波城镇化“蝶变”的代表。1990年前,县城城区面积0.5平方公里,仅有繁荣路和向阳路两条主街道。近年来,荔波县城城区街道等基础设施不断改造和扩建。沙梨园、板吉、苗圃、时来坝片区进行开发建设,相继建成樟江大街、樟江北路、人民广场、红船广场等;新建绿化带、路灯、地下排水沟、综合市场等配套设施,形成老城区改造亮点呈现、新城区全面铺开的格局,城区面积扩大到2018年的9平方公里。

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起,小城镇建设也列入议程,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荔波大手笔描绘城乡富美变化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绿色强县、绿色富民。

漫步荔波县小七孔镇的驾欧小镇,这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小镇,道路纵横成网,功能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呈现出一幅现代化城镇美丽画卷。近年来,荔波按照“做精县城、做特乡镇、做美村寨”的思路,把城镇、乡村按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从璀璨亮丽的县城中心到星罗棋布的特色小镇,再到一个个“小而美”“小而精”的美丽乡村,以旅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荔波初步形成。

发展“底色”越擦越亮

荔波县煤炭开发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煤炭经济经过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到2007年,煤炭经济一度占全县财政收入80%以上,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煤炭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荔波来说,核心“底色”在“生态绿”,推动经济发展由“黑”到“绿”转型势在必行。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这是形容小七孔桥的句子,游人登桥揽胜,有如踏上仙桥梦境。藏在深山人未识,这片美丽之地“揭开神秘面纱”还是源自1985年,在开发小七孔梯级电站项目时,意外发现这片融山、水、洞、林、湖、瀑、石为一体的自然风景。自此,拉开了荔波旅游发展的序幕。

2007年,荔波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申遗成功,成为荔波旅游史一个重要分水岭,自此,荔波旅游开启“腾飞”模式。荔波旅游风生水起,还成功创建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金字招牌。经过多年持续打造和开发,荔波旅游软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特别是旅游景区提质扩容项目的实施,使荔波旅游不断保持“井喷式”增长。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6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2亿元。荔波旅游业从小到大,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居、体验等复合型转变,形成大旅游引领绿色崛起、大旅游带动三产升级、大旅游格局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

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留。2015年,荔波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意,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以旅游业为核心,围绕“旅游+”理念,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城旅等产业融合,带动一产、二产、三产全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

2016年,荔波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荔波县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定位,按照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在深入实施全域旅游“545”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326”工作举措为抓手,坚持景区开发、业态培育、服务提升齐头并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升级,全力打造贵州旅游样板和龙头。

目前,荔波已成为以国家5A级樟江风景名胜区为龙头,荔波古镇、瑶山古寨、大土苗寨等7个3A级旅游景区辐射周边的旅游大县。建成了冰雪水世界主题乐园、樟江沿河景观带、月亮湖湿地公园等大项目,打造了寨票渔隐民宿、水浦恩铭故里、梦柳布依小镇等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民族旅游村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偏远落后”“老少边穷”一度是荔波的代名词。从1980年“两瑶”扶贫开始,到“八七”扶贫攻坚,荔波以党建扶贫为抓手,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扶贫工作,到上世纪末,荔波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扶贫不是一阵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下,荔波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年以来,荔波县用时3年,完成了1530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08人,斩断“穷根”走出大山,贫困群众上得了学、看得起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经过中央和省、州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全县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荔波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由2014年的5.9万贫困人口降至2018年9520人,贫困发生率由37.53%下降至6.03%。

行走荔波各地,扶贫产业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生机。荔波引导群众发展桑蚕、百香果、铁皮石斛等产业,逐渐形成以桑蚕主导,精品水果、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齐头并进的“1+5+N”产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春赏桃花、夏品枇杷、秋尝蜜柚、冬游梅园的四季休闲农旅品牌体系。2018年,休闲农业营收突破28亿元。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荔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出列摘帽的总攻之年。全县立足“精准”,着眼“打赢”,凝聚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坚定打好打赢的必胜信念。

如今,荔波已经成为更多人认识和向往的旅游胜地。图为荔波城区樟江沿河风光带。(荔波县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荔波全域景区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一碗面经济”是怎么“擀”成的?——县域经济应当精于全域“链条”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荔波县委常委会研究部署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