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究活动的构建与实施

2019-11-23 05:21黄春信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青少年

黄春信

摘   要 微研究活动是青少年创新教育的新尝试。它以真实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微”问题为探究对象,旨在引导青少年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见微知著”,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通过构建“微研究共同体”,青少年为主体的创新活动回归本源;跨界整合有效拓展了科学探究的广阔时空,让创新教育彰显应有活力。

关键词 微研究  青少年  探究活力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应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创新教育。但是,“客观条件受限的背景与条件下,学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开展课题研究”[1]。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周期内,让青少年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有效发展科学素养和培育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头痛”的现实问题。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以微研究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青少年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亲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以达“见微知著”。

一、微研究活动的特点与定位

1.微研究活动的特点

微研究活动是一种青少年创新活动的新范式。它以青少年为主体,以真实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微”问题为探究对象,在相对较短的周期内,通过体验“鲜活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达“见微知著”,使青少年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1)活动内容“很微小”。“微”凸现细小、微小、微观之意。青少年作为微研究活动的主体,从不一样的角度探究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微现象”,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微小”问题。

(2)活动所需时间“很短”。微研究活动所需要的时间短,一般仅需要累计几十个小时的探究活动即可完成。而且,时间跨度较小,不超过一个学期,甚至就在几周的时间内完成。

(3)活动目的、过程与结果“很精微”。微研究活动不以探究“微小”问题而自轻,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程“有深度”地体验创新活动的完整过程,在“洞幽察微”的过程中获得“见微知著”之创新教育成效。

2.微研究活动的定位

在微研究活动中,青少年基于真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依托原有的知识、能力与经验,理解与重构外部信息,提出新问题,生成新意义。他们自主参与“细小”项目或真实“微”问题解决的过程,“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2],自主将建构跨学科“概念系统”的能力与解决新的“微”问题紧密相联。“面对新的问题时,只有建立起概念系统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概念不仅仅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必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3]。因此,每一位参与微研究活动的青少年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引路人”和“促进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新的“微”问题,青少年自主选择适切的探究方式,融入已有的经验体系,建立起自己的“概念系统”,获得探究的乐趣和鲜活的体验与研究成果,从而发展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有深度”地体验创新活动的完整过程,发展青少年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微研究活动的目标定位。

二、微研究活动实施路径

在微研究活动中,围绕学习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微现象”,青少年自主发现或生成“微问题”,明确探究目标,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充分体验与亲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生成新意义,“创造”对“微问题”的初步解释或研究成果(见图1)。

1.构建青少年发展创新能力的“任务驱动器”

在微研究活动中,“引路人”指导青少年对自己感兴趣的“微现象”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引导他们自主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微问题”,灵活选择适切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对“微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结合实际修改或优化探究方式,建构符合规范的、具有说服力的基于科学原理与证据的解释,形成有一定创新价值的微研究成果。即“微问题”由自己发现,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调查、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论,以及自己进行“微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等。青少年是自主研究“微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和执行者,同时又是同伴探究活动的合作者与评价者。指导教师也由传统的执教者和评价者,变身为青少年微研究活动的“方法向导”和加油、点赞的激励者。这改变了传统创新教育中青少年的“从动”状态,使他们成为亲历科学探究完整过程的“主动轮”,也使微研究活动成为发展青少年创新能力的“任务驱动器”。

2.转变青少年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突破创新“瓶颈”的角度出发,“微研究”过程可以被分解成为相对独立,又前后交叉联系的七大“模块”,即关注“微现象”→猜想与假设“微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实践探究→形成研究成果→多元评价等。例如,在“查阅文献资料”模块,如果青少年的头脑中缺少了真实的“疑问”,就不会主动搜集信息,更不会有主动查阅文献的学习动机。微研究活动的优势在于能提供传统“被动式”研究无法产生的信息刺激和探究乐趣,能够让青少年在亲历“微研究”中收获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的转变。

3.拓展青少年科学探究的广阔时空

在每一项微研究活动中,“主体不断富有创造性地介入周围世界,或者试验,或者实验,或者体验,在做什么、用什么做以及如何做的过程中,不只是认识、解释、把握世界,形成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再改造世界,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意图,为我所用”[4]。微研究活动可能是一个创意、一次文献综述、一次微实验、一次微制作、一个微发明、一次科技DV、一次电脑微设计、一次微调查等。它不是单一学科的探究任务,也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应用。而是青少年根据自己特长、爱好,自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和已有经验,有机选择的“跨界”研究。

三、微研究活动的意义

1.“微问题”驱动,点燃青少年科学探究的激情

青少年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的一个个“微问题”,往往是“微研究”活动起点,又是推进整个探究过程深入开展的动力引擎。如:手机游戏5分钟上瘾之谜?几度水泡茶最好喝?如何提高城市公用电话亭的利用率?“饿了么”餐饮配送箱卫生吗?共享单车“坟场”为什么会产生?哪些绿化植物滞尘能力高?怎么利用空调冷凝水?……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微问题”,都是青少年观察生活,独立思考,自主提出来的,让青少年并非为了探究老师预设的具体问题而学习,并非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结果而探究,赋予青少年更多自主创新与创造的空间,有效点燃了他们科学探究的激情。

2.回归本源,让青少年创新活动彰显活力

通过“微研究共同体”的构建,青少年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真正的主人”。整个微研究活动过程,青少年回到了问题发生的现场,即真实的生活情境,打通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其优势在于能够打开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连接界面,让青少年探究活动回归发展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本源。因微研究“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习“需求”,有效调动了青少年学以致用的主动性,其积累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速率是任何学习方式都无法比拟的。期间获得的直接经验,能够让青少年感受和体认学科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完成由“被动的”到“主动的”创新活动实践者的转变,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创新、问题与改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2).

[2] 约翰·杜威.教育中的兴趣及努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

[3]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9).

[4] 柳夕浪.正确把握“四个关系”,着力推动课程形态变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1).

【責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Amazing benefits of playing sports for teens 青少年运动的益处
Minor Offense
青少年一周饮食计划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