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Excel软件,直击统计的内核

2019-11-23 06:56王小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王小波

[摘 要]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中 Excel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功能,能对统计领域的教学起到强大的辅助作用,大大提高统计的效率和信度。然而,先进的技术无法取代人脑应该经历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适时、适度地运用技术,也要分析“技术”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技术只是服务于人类,“人”永远在“技术”之上。

[关键词]数据整理;Excel;人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09-03

[课堂重现]

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数学教学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Excel软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与统计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效率,为数据分析做好铺垫,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然而,技术无论多么发达,都无法直接替代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活动。对此,教师该如何运用技术来优化教学?如何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身边无处不在的技术?

【案例1】人工统计“小样本”, 经历真实的统计过程

师:学校最近准备给大家定做校服,咱们年级征订校服的任务就是由我负责。昨天,我收到了校服工厂李经理的一条信息:“王老师您好,我们工厂生产的校服分为男、女两款,共有S、M、L、XL、2XL几个尺码,请尽快统计好每个尺码的人数后告诉我,谢谢!”

男、女两款

师:我们怎么把校服工厂需要的数据统计出来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可以各个班分别统计再汇总。

生2:男、女生要分开统计。

生3: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同时统计,再把各个小组的情况汇总。

(学生分小组同时统计并记录、汇总)

师:大家已经完成了收集数据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班征订校服的情况?

生4:男生有2人定S码,5人定M码,12人定L码,1人定XL码。

【分析】

要收集全年级学生征订校服的数据,无疑是一个大工程,为了提高收集数据的效率,可将“大样本”分解成若干个“小样本”,让学生在统计“小样本”的过程中经历真实的收集过程。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一旦出错,后面做任何推断都没有意义。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时间去思考怎样分组,并在分组后人数不多的小组内一丝不苟地统计好每一个数据,养成严谨的统计观念。

【案例2】Excel软件助力汇总成“大样本”,体会技术的高效

师:老师这已经收集到了其他几个班的校服征订数据。这么多数据混在一起,怎样才能快速整理出校服工厂需要的数据呢?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可以通过Excel软件来整理数据。我们来见证一下Excel软件里面强大的分组功能,先看看男生的情况。(点击“全选”—“数据”—“筛选”—“男”,如下图)

师:一共有84个男生,想要快速知道每个尺码分别有多少人怎么办?

生:把男生的身高进行排序,就可以知道每个数据段分别有多少人。

师:用Excel软件就可以快速排序,但是为什么要排序?排序有什么好处?

师:用排序、分组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整理数据。如果我们要知道全南京市四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呢?江苏省呢?

【分析】

当全年级各个班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时,因为数据太多,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将两百多个数据按性别分成两组,再把每组一百多人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不仅耗费时间多,还容易出现错误,这会给后面的数据分析造成麻烦。Excel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应的正是统计中“分组”的需求,“排序”功能又能避免人工排序时因为数据过多造成错误,极大提升了统计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在数据太多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统计工作更加便捷。当然,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内人工统計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完全明确整个过程,只是为了提高效率,借力Excel软件让结果更准确。

【案例3】数据分析、总结提升 ,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

师:虽然在订校服时,大家的尺码不同,但是参照身高标准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高于全国标准的,为什么?

生1:全国标准还是多年前制定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标准应该修改。

师:我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我们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真的特别了不起。

生2: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因为营养不够,身高会低于全国标准。

师:分析出地域间的差异,我们就想到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爱。这就是我们分析数据的意义——寻找数据背后的原因,让数据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师:想一想我们今天统计的过程。首先经过人工统计,先分组再汇总,然后用Excel软件快速整理数据。想一想,这就是终点吗?将来还会不会出现更多功能更强大的技术?有了强大的技术,为什么还要辛苦地进行人工统计?

师:霍金说过,酸甜苦辣皆有营养,成功失败皆是收获。再先进的技术也是服务于人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才创造出高科技来提高工作与生活们的效率。“人”永远在“技术”之上!

【分析】

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进一步感悟:Excel是人们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发现分组、排序等程序比较繁复,于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提高效率的软件。但是,这并不表示有了技术就不要人工统计了,因为再先进的技术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并且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设计、创造出来的,是服务于人的。将来还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出现,要让“技术”与“人”更好地融合。这样,就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一颗正确看待技术的种子: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人类也永不停下研究技术的脚步。

【课后再思】

对于“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这一课,传统的教学要么花费大量时间在“收集数据”上,对数据的分析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匆结束;要么节约时间,呈现只需简单汇总的“假”数据,让学生匆匆体验统计的全过程,但失去了数据的有效性;要么把统计复杂数据的任务布置到课后,但是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因不重视或因小组讨论不方便而不认真对待,活动因此流于形式,统计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信息技术有着众多的优势:直观、高效、共享、全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就可以让“鱼与熊掌兼得”:让学生亲手统计小组成员的数据,再亲眼看到全班的数据在分组、排序中整理好,真正体验“小样本”汇总成“大样本”这个过程后,去分析数据,甚至去感悟“信息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应怎样对待信息技术”等问题。因为有了真切的体会,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也能理性地看待问题,养成良好的统计素养。

一、“跨界”信息技术,让数据“跑”起来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教学,融合了人工统计和Excel软件统计两种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这个“小样本”内逐一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排序,从而得出本小组征订校服的尺码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全班数据汇总就水到渠成了。另一方面,当全年级的数据放在一起时,因为包含了身高、性别这两个不同的维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全年级的数据按性别分组、排序来整理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信息技术却能让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借助Excel软件中的“筛选”功能,对大数据按性别进行快速分组;用“排序”功能,快速对身高进行分段,就能瞬间统计出男、女生每个尺码分别对应的人数。两种模式都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而展开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信息技术的运用既不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又能提高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数据,而且有了前期分组、排序的过程,学生对于用Excel软件来“筛选”“排序”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学科知识与技术的融合尽在不言中。

二、借力信息技术,让数据会“说话”

收集到全年级征订校服的数据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班大多数学生身高高于全国标准?”“有了强大的技术,为什么还要辛苦地进行人工统计?”这两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令人欣喜:有的说标准的制定具有时效性,应该与时俱进,制定出符合当下国情的“新标准”;有的說到儿童的身高具有地域差异性,并提出应该对身高落后于全国标准的地区进行更多的关注,以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等等。这恰恰就是数据分析的意义——不仅分析出数据背后可能的原因,还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其实,全国的儿童身高标准是怎样制定的?学生联系这节课上由“小样本”汇总到“大样本”的过程,自然能想到全国的身高标准也是先分解各地区,然后收集,再一步步汇总,联想到各班之间的差异,他们就更能深刻感悟“大样本”的规律性并理性对待“小样本”中可能出现的偶然性。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统计的意义和目的就无须教师多言,统计素养也在学生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意识到,人们正是因为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的烦琐,才想到借助计算机设计出可以快速整理数据的功能来提高效率,因此即便有了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替代“人”的主导性,因为再先进的技术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各种先进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当统计遇上信息技术,教师当借力信息技术,用“跨界”的眼光来看待平时的教学,既让二者精彩碰撞、深度融合,也当清楚地认识到“人永远在技术之上”!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