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2019-11-23 12:34吴寅
艺术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区域化市场职业教育

吴寅

摘 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与不充分,本文从区域化的角度出发,对职教体系进行了粗浅的思考。我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以区域实情为切入点来考虑职业教育体系,以区域化、本地化为基础考虑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也许能对职教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从人才的长久发展与行业、社会的发展来看,推动区域化高职人才培养、区域化就业是一种思路,可能对招生、就业、消费等产生积极影响。区域化的职教体系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不充分;区域化;人才;市场

1 高职培养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生活靠国家来保障,靠社会发展来促进,而教育事业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才,只有借助人才,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从政策上给予了支持和推动。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历史机遇期的战略发展方针以及各行业升级情况,高职培养体系亟须大力改革。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需求导向、行业支撑的,大批熟练的高级产业工人(蓝领)进入工作岗位,行业的人才需要数量大,应当逐渐形成行业指导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具有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作用,这对职教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各个要素、具体过程来说,客观上的不平衡與不充分是现实情况,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2 对职教培养体系不平衡的思考

2.1 时间、空间的不平衡对职教领域的影响

从空间划分来看,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职教水平与华东、华南地区存在差异;从时间上来说,职教培养体系滞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职教水平可能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时间差。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跨区域到长三角、珠三角就业,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压力。

2.2 职教领域背后的产业结构不平衡

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对职教事业发展有限制。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处在调整过程中,一方面,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还在壮大过程中,另一方面,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处在转折期,今后纯粹的熟练工种将会逐渐减少。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不多,大量产业已经开始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整个产业结构向着精细化、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那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真正有特色的人才、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2.3 职教事业本身的发展不平衡

从高职教学和学生就业的层面来看,大一的课程三年后可能在工作中已经不再先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业技术日新月异,单纯强化现有技能是不够的,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才是正途,这保障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也遵循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宗旨。

3 对区域化职教培养体系的思考

如果推动区域化高职人才培养、区域化就业,关于培养体系与就业的处理会相对容易。

第一,区域化培养、本地就业,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中西部学生的心理稳定有一定积极作用。适当降低大城市圈的综合运营成本有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对于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理性的推动作用。这种思路并不是限制人才流动,而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宏观调控。

第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圈)更需要大规模技能人才的红利。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对于深化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增强国家整体实力、挖掘中西部潜力、促进产业升级与转移具有积极意义。中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尤其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层面具有更多潜在优势。例如,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把上海的经济规模提高5%或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成都城市圈的经济规模提高5%——自然是后者更加现实,西部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在补齐地域性的短板。

第三,区域化培养、本地就业需要整个配套设施的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三四线城市的建设,需要更多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规划。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大城市相对于故乡,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便利的物质、更丰富的精神生活。配套设施跟不上,对于人才回乡建设家园极其不利。

以商业中心为例,大城市可能有若干个商业中心,而中小城市的相关设施、硬件条件都尚在推进中,而从一线、二线城市回乡就业的人才,其消费、生活习惯尚未改变,只有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才能吸引人才返乡。所有人才将来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不仅是社会福利的受益者,也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运营者和维护者。一技傍身四处漂泊以维系生机,背后固然透露出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但投身家乡经济建设未尝不是艰苦奋斗之举。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不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塑造几位顶尖人才,同样可以是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因地制宜、有特色化生产能力的巧匠。

第四,塑造职教文化、培养职业品格,要从软实力方面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不是几个特大城市的光环就能实现的,靠的是补齐短板,区域不平衡的短板、教育滞后性的短板、产业结构的短板,还有精神层面的短板。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培养单一技能、呆板技能的工人,我们需要让年轻一代的从业者有活力、有自信、有能力去迎接与面对新的挑战。

从人才的长久发展与行业、社会的发展来看,区域化的职教体系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4 职教体系发展的区域化思考

联系上文提到的行业结构发展不充分,高职教育的很多学科、专业显现出技术优先、产教脱节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用人需求猛增,转型过程中老行业对于学生有更高层次或者更细技能划分的要求,或者对新增技术工种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填报、选择专业的时候缺乏认知,社会对于职教的认同感不足,淡化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强化区域化职教体系,可能产生以下有利因素或积极效果:

第一,部分形成区域化就读/就业的习惯,让高中(中职)阶段的学校、家长、学生有“看得见”的目标,这对高职招生有显性促进作用。

第二,对于整个区域的招生、考试、教学、就业产生定向培养的优势,在整体导向层面,一个区域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难度远小于全国的设计,同时本地相关部门的风险系数降低,且主体意识强烈,行动力强。

第三,时间轴上,适应特定区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变能力更强。因为区域的不平衡可能与东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准不平衡有关联。中西部地区的中高职学校如果在大学阶段强力追赶(而事实上可能学前、中小学阶段相对不发达),希望将学生都送到东部去就业,所花精力太大,效率不一定高。因此,本土化的区域化职教培养体系,调研/设计/实施/见效的周期相对较短,更适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第四,一个区域本身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具有特殊性,在培养模式与培养方向上,本土化的策略可能更接地气。例如,浙南的本土化职教体系可能多考虑本省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贵州的本土化职教体系则要考虑到近几年贵州省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求,东三省的本土化职教体系应当多考虑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5 结语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不同,以区域实情为切入点来考虑职业教育体系,以区域化、本地化为基础考虑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也许能对职教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区域化市场职业教育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