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表演激活小学数学教学

2019-11-25 01:58白云
读写算 2019年24期
关键词:表演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白云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表演在新知识学习、数学小故事、知识拓展和运用等的教学中适当运用,效果会很好。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培养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整体的数学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演;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4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表演在新知识学习、数学小故事、知识拓展和运用等的教学中适当运用,效果会很好。但表演毕竟不是数学课主要和常用的教学方式,运用不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运用数学课堂表演这种形式时,一定要将它和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这种形式的几点体会。

一、在新课导入处表演

数学表演能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到“﹤、﹥和﹦”时,我看过的这样一个数学表演故事,让学生演一演。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法官到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们!”“﹦”则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通过表演,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对“﹤、﹥和﹦”印象深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二、抓住表演特点,让学生精心准备

既然要表演,那就说明表演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表演者要精心准备。如果表演者没准备好,表演不成功,一方面表演的目的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们容易被表演中不成功的地方吸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我们首先要抓住表演的几个特点。

(一)主体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数学能力。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受到感受。

(二)动态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提高数学能力的手段。

(三)灵活性:课堂表演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真正舞臺演出。它比较简约、灵活,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表演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断;可以是个体表演、小组表演、全员表演;可以不化妆、不设布景、不穿角色服装;可以不背熟台词进行表演。如上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即兴表演,池塘里有六只鸭子玩得可开心了,又来了八只,玩了一会有七只游走了。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多种表演形式,让学生不断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往的“专制型”教学形式已经悄然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型”课堂教学形式,整个课堂教学从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如果教师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那只能适得其反。因此,针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让学生愿学习、想学习、爱学习。

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培养创新能力:

(一)单独表演。表演可以一人表演。如猪八戒吃西瓜,请一位学生到台上表演猪八戒吃西瓜。

(二)小组表演。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如上《认识图形》时,让小组成员表演,头上戴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进行表演。

(三)群体表演。群体表演能扩大表演的参与面,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表演的教学环节。如教学《找规律》时,可让全体学生表演有规律的动作,也可以让学生创造规律,让学生有所创新。

四、表演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可以通过数学表演,把直观的背景显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及变形和发展。新课程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中,让学生自己演一演,去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体积这一概念时,讲到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里,“空间”这个词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演一演《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表演乌鸦喝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水杯中投入石子,水面就会上升?”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地方”,石子投入水中,把水“挤”上来了。而这个“地方”的大小其实就是石子的体积。这样,把“空间”这个词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展现出来,很容易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出了概念的内涵。“生活中只有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吗?”学生的脑海中马上出现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形状,自然就很顺利地说出了“生活中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又如在上《找规律》时,可让学生表演找出数学规律。

五、时间的长短要精心安排

小学一节正课的时间是四十分钟,而表演往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对表演时间的长短要做精心安排。首先要根据表演的目的来安排。如果表演是为了导入新课,那么表演时间必须短。如果表演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和了解,那么表演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其次,表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来安排。有的内容多、难度大,那么表演的时间肯定要适当长一些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最后,对表演时间这个问题,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表演放在哪个时间段的问题。这也要由表演的目的和表演时间的长短来决定。如果是导入新课,那么表演一定得放在最前面。如果是为了练习,那么表演一般放在讲解的后面。如果表演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和了解知识点,那么表演应放在讲解分析的前面。总之,对于时间的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处理。

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培养的不仅仅是兴趣,更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整体的数学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郭经验《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3]扬州教育博客《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http://blog.yzjy.com.cn/

猜你喜欢
表演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也谈素质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