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审美阅读

2019-11-26 10:52朱李灵
文学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阅读者杏花角度

朱李灵

一.文学鉴赏中为什么需要审美的阅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审美的阅读。如果我们抛弃了审美的阅读,我们还有什么。

审美的阅读是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之一。

文学文本的阅读的角度,即阅读者进入文本的方式。面对一部文本,阅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原因在于:其一,“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的语言实体,文学的语言性质,它的以形象(意象)、情感、意蕴等感染人、打动人的特征,决定了它允许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存在。”其二,“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者本身的特征,也决定了不同的阅读角度的存在。

而审美的阅读角度就是其中之一,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审美的结果,通过阅读文学文本,进而获得特殊的精神愉悦。其主要特点是相比于文本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等,它所要求的更多在于文本的审美性、艺术性。本质在于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而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一种美的感受、美的印象。

特征:封闭性、自主性、能指性。

除此之外,文学文本阅读的角度还有:科学的阅读角度、实用的阅读角度。

科学的阅读角度着眼于文本的准确、真实,追求对文学文本做出可靠的阐释。坚持这一角度进行阅读的阅读者,大多有着这样的文学观:文学是对现实的描写。因此,他们在阅读中热衷于逆向理解文学文本,从文字推向文字所描写的现实本身。将这样一种阅读的角度催生了并助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种文学流派强调的是细节的真实,完全经得起科学的阅读角度的考验,但是,事无巨细的结果是阅读者的目光和想象力被拘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对阅读并不占有主动性,但并不意味着阅读者被动地接受创作者想要展现出的东西,阅读者依然可以关注到不同的侧面。比如,在桌子上有一个苹果,甲看到的是一个红苹果,乙看到的是一个圆苹果,丙看到的是一个小苹果……他们所关注的都是苹果本身的特征,是追求真实、准确、科学的。

实用的阅读角度以满足某种功利目的为目标,坚持这种阅读角度的阅读者常常是为了解决人生实际问题、了解历史真相、自我教育等目的而进行阅读活动。这样的阅读角度常见与专业书、工具书的阅读中,但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当我高考失利的时候,我可能会去读《名人传》,学习伟大的人度过困境的方法;可能会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寻求心理上的安慰……这样一种阅读角度使得阅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出自于自身的需要,从而导致解读与文本相差较大,而且带有较强的任意性、个人性,更进一步容易造成误读。

相比较而言,审美的阅读更为中庸:它不排斥对文本细节真实性、准确性的追求,也不苛求文本的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它不排斥从文本中攫取有利于自己功利目的的成分,并以此为一种美,同时又可以单纯地、丝毫不怀功利目的地领略文本的美。

文学为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审美的世界,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体验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与现实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世界,它唤起我们相应的联想与想象,触发我们的情感体验,让我们在获取某种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文学的世界里无法求取科学的真,文学的世界也不能给我们提供现实功利的要求的满足。

二.文学文本阅读的一般过程

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曾发表过对于文学文本阅读的一般过程的见解,我深以为然。先生们认为,“看书”的“看”又可细分为三个过程或阶段,即:“见”(看见;感觉器官活动)——“视”(考察;知识思辨活动)——“观”(总体关照;整体心理活动)。

首先是“见”,只有视觉在发挥作用,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文本,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却是我们进行文学文本解读的第一步。然后是“视”,这个时候阅读者开始思考、质疑、驳难、追究等思辨性活动,开始释义、理解。这时主要要求阅读者的艺术感受力。再后来进入“观”的境界,夏、叶二公认为,只有此时,才能称得上鉴赏。“这时,单纯的阅读行为,与思索探究,与直觉顿悟,已浑然一体,因而能够对作品做出全面而又恰当、准确的解释和评价。”此时,阅读者已经从释义,进入到辨味的阶段,“要注意不离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注意情意层深与语言混成的二位一体,以及对作者在语言选择、组合及韵律中隐含的情意的挖掘。”更多地要求阅读者在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之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推想力。

三.以苏轼的一首蝶恋花为例,分析问题:文学鉴赏中为什么需要审美的阅读?以及文学文本阅读的一般过程。

摘录原词如下: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当我们以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1.杏花含苞时为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这一点与“花褪残红”恰好吻合,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入微。

2.杏花的花期为3-4月,与词中所描写的其他带有季节特征的事物确实出现在同一时期,作者真是严谨。

这样一首词读下来,总感觉缺点什么,虽然这可以证明,苏轼是个兼具才华与严谨精神的学者,除此之外呢,却并没有什么值得品味。

当我们以实用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看到燕子在天上飞,那杏花才刚刚谢,对柳絮过敏的人最好不要去看杏花雨,因为这个时候,柳絮也在飞……

我为什么要看诗词来了解这些呢?百科全书上什么都有啊。

当我们以审美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时,我们可以知道的是:

1.这首词押尾韵,而且节奏舒缓,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宛如天成的音乐美。

2.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一幅晴和、慵懒、舒缓、优美的春景:小河岸上小桥边,杏花褪去残红,露出青青小小的果实,树下是如茵的青草,树上是来往的燕子,和燕子一起飞的,还有洁白的柳絮。光是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就是一种享受。

3.词的下阕写了一个哀而不伤的故事,淡淡的忧郁融进晴朗的春景之中,如糖入水,产生一种融洽和谐的自然的美感。

综上所述,在这首词中,如果不采用审美的角度来阅读,那么所获甚少,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浪费了作者如此之高的才情,正如买椟还珠。

接下来分析文学文本阅读的一般过程: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首词,68个字,字都不难,都认识。

然后,我们会读一遍,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们没了兴趣,可能就停了。到此为止,都属于“见”的阶段。

读的同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每个词、每一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花褪残红”,它和“青杏小”是同时发生的吗,“绿水人家绕”是什么意思,应该是倒装吧,“绿水绕人家”的意思……到这一步,我们处于“视”的阶段,也是释义阶段。这时最主要运用的是我们的艺术感受力。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词的韵律、节奏、意象、情感……这才到了“观”的境界,也是辨味阶段。这时,我们在释义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的特殊意蕴和情致。

猜你喜欢
阅读者杏花角度
杏花树下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杏花
杏花弦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