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悲剧比较

2019-11-26 21:52卜春凯郑晓烨焦胤凯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悲剧

卜春凯 郑晓烨 焦胤凯

《静静的顿河》是作家肖洛霍夫花了十四五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的长篇巨著,作品一经发表,便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肖洛霍夫因此荣获诺贝尔奖。作品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个善良、率真、正直、有良知而又固执的哥萨克青年,一个始终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世界,但却渴望独立、自由和真理的探索者,一个富有艺术魅力的复杂形象。他虽然肉体上是群居但精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独行者,他拥有其他哥萨克人所没有的觉醒,现实与精神的矛盾使他迷茫无助,也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

长篇经典小说《日瓦戈医生》描述了主人公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其妻子冬妮娅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三人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创作的总结,是他晚年呕心沥血的结晶。这部小说曾引起苏联和世界文坛数十年的激烈争论。西方的苏俄文学专家们把它称为“一部不朽的史诗”,“开启俄国文化宝库和知识分子心扉的专门钥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述说了俄国两次革命战争间的残酷历史。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医生满怀抱负,达则欲有所为、崇尚自由,穷则独善其身。但却无论是在思想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爱情方面日瓦戈都没有找到出路。在医学上他失去了自己的职业技巧,在生活中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女人。最后,他死在了莫斯科的一个电车车站上。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在历史事件面前,他没有抱怨,没有抵抗,只是任其发生。

一.《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悲剧命运

1.个人感情悲剧

娜塔莉娅是葛利高里的原配妻子,是邻村首富的女儿,出落得端庄美丽,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葛利高里。娜塔莉亚一生的痛苦,就是没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葛利高里的一次次背叛与出走伤透了娜塔莉亚的心,因而私自堕胎。怀着温情和惋惜,也带着她自己对丈夫的钟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所留恋的人间。葛利高里闻讯,策马回乡,然而他只能徒增烦恼,留下无限的遗憾和悲伤。葛利高里追求纯洁的爱情,却导致无辜的娜塔莉亚凄惨地凋零,自己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悲伤之中。

主人公的情人阿克西妮亚是邻居家的已婚女人,不瞒自己婚姻的她爱上了葛利高里,当向往爱情的哥萨克姑娘的爱得到葛利高里的激烈回应的时候,就决心死心塌地地与他生死与共,白头偕老。但不幸的是在逃跑的路上,阿克西妮娅不幸中枪身亡,葛利高里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从此日渐颓废。葛利高里对阿克西妮娅的爱肆无忌惮、不顾一切,为了追求自己自主的理想爱情,不听从家人的告诫,不顾邻里的流言蜚语。但最终葛利高里却接连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让他倍尝爱情的苦果。

2.个人事业奋斗悲剧

葛利高里出生于哥萨克的一个中农家庭。哥萨克人以军人为天职,他和其他哥萨克战士一样把哥萨克人的荣誉视为生命。在一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的社会背景下,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直升到红军团长,在白军甚至做到了师长。“三心二意”、漂泊不定的葛利高里生性善良、秉性骄傲、追求思想人性独立的葛利高里,是一个真诚而又迷惘的真理追寻者和人生道路的探索者。他不断地寻找正确的道路,却一次次陷入迷惘、矛盾、苦闷。四五年间,葛利高里参加红军两次,三次投身白军,葛利高里的徘徊动摇导致他陷入反革命深渊,进而毁灭。穷途末路之际,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一切的葛利高里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这样的人生结局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苦楚。葛利高里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而是一个碍于他的出身,思想狭隘,而是处于剧变时代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性思考者。

二.《日瓦戈医生》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1.个人爱情的悲剧

日瓦戈是时代的独行者,他因处处得不到亲友的理解而感到灵魂的寂寞,因此他不停地写作,以写作的方式抒发自己苦闷。直到他遇到了拉拉,当两人在微弱的烛火下进行心灵交流时:“你和我是这几千年来世界上所创造的、无数伟大的事物中最后的两个灵魂,而正是为了怀念这些已经消失的奇迹我们才呼吸、相爱,哭泣,并彼此依恋。”拉拉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日瓦戈,他感觉找到了自己人生真正的知己伴侣,他和妻子冬妮娅是“和正常的夫妻般”,冬妮娅给他的更多地是亲情的温暖。但他与拉拉两人却是心灵上的相爱相知,互相理解。“日瓦戈病逝后,拉拉在他灵柩前的那一通独白,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段落:“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魅力,朴素美的魅力——是的,是的,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可是实际生活中的琐屑忧烦——像重新瓜分世界之类——这些事情不是为我们而设的,不是,谢谢你。”[2]两个相爱相惜的人的爱情之花却无法结出爱情之果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个人实现的悲剧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追求未来的最高成就,但因为自身与外界的种种影响和干扰,自我实现的道路总是艰难险阻的,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少数,但每个人还是竭力地去追求,这就是个人实现的悲剧。主人公日瓦戈纵观他的一生,一如他的心灵总是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中度过。从一开始他两母子便被遗弃,每当他将要过上稳定美满的生活时,命运便调皮地跑出来打乱了他的一切节奏。战争、革命使他流浪各地,因动乱被迫离开,又被逼无奈走上战场,被游击队挟持到西伯利亚,逃离游击队却最后与家人失散。贫困潦倒死在了颠簸的马路上。有人将《日瓦戈医生》视为否定十月革命的小说,其实主人公日瓦戈并不是出于阶级本性而反对十月革命的人,他是个内心真挚、善良坦诚的人。但现实的悲惨景象却让他对革命产生了隔膜。再后来,看到的红军和白军互相杀害,最后只能彻底放弃了革命——他的信仰。

三.《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根源

哥萨克是一个酷爱自由的部族。在哥萨克人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葛利高里把社会主义革命当作洪水猛兽,把红军当作哥萨克追求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像沙皇旧时代给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挡路人。这种偏见使他步入连他自己也模糊不清的、充满矛盾的理想追求中。他把自己的才智、自己的英雄气概花费在探索所谓哥萨克自治的第三条道路上,抗击人类历史的发展。因此,他越执着于这种追求,就越是堕入深渊。更为可悲的是,葛利高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继承了哥萨克优秀品质的同时,也深深地受到了哥萨克传统的等级偏见和腐败习俗的毒害。他可以爱自己的情人爱得那么执着强烈,然而对真诚爱他的妻子却是那么冷酷无情;他可以为了一只被自己失手砍死的小野鸭而伤心难过,却对同村的穷苦工人“丁钩”凶声恶语、骄横霸道。他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心灵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理解自己抗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部悲剧性,更无法找到摆脱困境的正确道路,因此,他不可避免地经受了痛苦的悲剧过程。

葛利高里命运的悲剧还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冲突,莎士比亚把情绪贯穿于哈姆雷特性格的理想框架中,奥赛罗是在情感最强烈的时刻勒死苔丝狄蒙娜的。肖洛霍夫也是让葛利高里经常处于情感和理性的冲突中。葛利高里任凭冲动的情绪把自己推向悲剧的深渊。

四.《日瓦戈医生》主人公悲剧人生的根源

个人的悲剧来自于悲剧的时代。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流浪”与“追寻”。日瓦戈生活在堪称俄国的恐怖时代,“人为”的战争、必然的革命和暴力的政权使那个时代缺乏精神给养,因此可以说这种动荡的局面、文化的缺乏正是当时人们心灵痛苦和民悲剧的根源。

个人的性格与三观也是造成日瓦戈悲剧的因素。日瓦戈究其一生的流浪都是对自由精神的追逐。在他看来,幸福安静的乡村硝烟频繁,没看到任何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社会改变的向好之处,得到的只有苦痛的经历。他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对俄国未来的命运变得迷茫。尽管现实中日瓦戈对社会深感不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是他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只是对此感到愤然,进而采取了最消极的方式—独善其身或无为对待。“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了冲突而得不到解决”,日瓦戈的这种处理方式很有针对性的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对待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的选择,预示着民族精神的悲剧,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3]

细看《静静的顿河》与《日瓦戈医生》,两部作品创作时间甚至创作者虽不同,但它们同处于一个时代背景,因此这两部作品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出现了相似的人生轨迹。葛利高里徘徊于红军白军之间,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日瓦戈将自己视为革命的局外人,希望脱离革命斗争,追求个人安定的生活和维护个人的自由信仰。”[4]两人都是被大时代所影响,葛利高里在布尔什维克和哥萨克战争中飘浮不定,战争破坏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践踏了他的家园,打乱了他的生活轨迹,使他失去了挚爱的人,最后幡然醒悟的他回归了草原与土地。日瓦戈在战争中颠沛潦倒,同样希冀能找到一处远离硝烟战争的地方生活,但现实却不允许有脱离社会的人存在,无论他在哪里,都会被卷入现实的斗争中。悲剧的社会同是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

此外,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不断追求探索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个人的独立自由,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人生的知音。因此,造成他们悲剧的一个共同原因还是他们桀骜、渴望独立自由的性格,他们所寻找的“出路”不被大时代所容,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上的先行者,他们追求和理念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相悖,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离时代的影响束缚而独善其身。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他们各自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他们悲剧人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葛利高里是一个勇敢正直,热爱土地的哥萨克人,他出身于哥萨克中产阶级,哥萨克的传统观念在他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就像为了爱人一样,为了土地而进行斗争。”他无法丢弃哥萨克人的骄傲和特殊传统,以至于他参加了反叛军阵营抵抗红军,从此便被卷入了悲剧命运的车轮。日瓦戈出身中落的富贵家庭,因此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是促使他强大的动力。但他终究不是底层阶级,没有真正认识到底层阶级的被压迫和苦难,尽管他看透了沙皇政府的腐朽,拥护苏维埃政权,但他那看不惯杀戮和善良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底层工农阶级那样积极地投身革命,想独善其身却最终不被双方所接纳。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猜你喜欢
悲剧
第23章连环悲剧
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苏轼涉酒词悲剧意识探析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