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思考

2019-11-26 07:35牛涛涛郑州大学
灌篮 2019年11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运动体育

牛涛涛 郑州大学

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概念,“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随后在2016 年国务院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充分显示出党和政府对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寄予的殷切期望。事实上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作用来看,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公体课程,它是全民健身的源头和基础,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普通高校公体课程进行重新审视与构建,以便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现实窘境

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要实现五个基本的课程目标,它们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随后众多学者对《纲要》进行解读和论辩,掀起新的一轮公体课程改革热潮。学校体育思想有从“无人”到“无体”的发展趋势。一些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实践者也在做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尝试,比如原来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公体课,也逐渐往体育文化传承上转变,来尽可能的实现其它四个目标。但是结果却造成了体育的本质功能的弱化,其中大学生体质连续20年的下降就是一个明证。既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课程存在的意义无从体现,那么能不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废止呢?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忽视了我国的特殊国情,如果废止,它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如果加大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力度,又受到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我国的普通高校公体课程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一)有限的学时制约了公体课程的施展空间

《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换句话也就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周上1次体育课,每次90分钟。可以做一个计算,平均每学期按18个教学周计算,除去刮风下雨耽误1周,节假日耽误1周,教师请假耽误1周,也就剩下15周的体育课。如果每节课的运动密度按40%计算[1]。一个学生每学期在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时间=15*90*40%=540分钟=9时,可以想象通过学生每学期9个小时体育课运动时间来实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有人不禁要问,不是有阳光体育运动,课外体育活动吗?是的,几乎每个普通高校都在提倡阳光体育运动,推广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这些口号和活动由于缺乏严密监督和量化考核,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二)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很难在体育课程中恰当运用

众所周知,对当今教育领域影响最深的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它掀起了21世纪我国教育的巨大变革。我国普通高校的公体课教师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行着这一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理论上是积极和正确的,但是实际贯彻起来难度很大。体育的功能往往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游戏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规则,因此体育课程必然是一个充满规则的课程[2]。同时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用规则来约束不同差异的学生,必然会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地抵触情绪,这势必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目前,我国的几乎所有的普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评教成绩占很大比重,这在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中表现尤为突出。体育课堂本来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应该承受较高负荷的,只有这样才能强健身体、磨练意志。但是目前的这种机制使许多体育教师变成了“好好先生”,表面上和学生打成一片了,体育课堂热热闹闹的,往往导致体育课程中运动强度不高,达不到健身的目的。体育课程失去它的学科地位和本质特征而变得无足轻重了。

二、我国普通高校公体课程开设的独有价值性

(一)现行的考试制度造成普通高校必须开设公体课程

在国外高等教育阶段,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已经养成,只需要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俱乐部即可。而我国的情况则不同,现行地严酷地选拔考试制度,比如中考和高考,逼迫着学校、家庭和学生努力追求考试课程的高分,才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这些实际情况让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课程形同虚设,有些学校根本就不上体育课,这对学生运动技能或体育意识的培养几乎为零。因此在现阶段中国必须坚持在大学开设必修体育课,但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3]。

(二)国人的观念痼疾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开设公体课程

大学对于广大十年寒窗的学生来说,似乎是轻松多了,没有了中学老师的日夜督促,没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压力,带给他们的不是轻松,而是放纵,他们不分昼夜,昏天黑地的玩,不仅荒废了学业,也毁坏了自己的身体。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的落后也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这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溺爱上。在中国,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个人和国家利益是一体的,读书就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四个现代化,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等等,因此当他们成才之后努力拼搏,而疏忽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和西方国家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同的。德国《高校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高校学生的身体不属于民族和国家,而是属于个体,个体有充分的权利决定参加或不参加体育活动[4]。

(三)我国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影响需要普通高校开设公体课程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人的社会属性以前所未有的凸显了。中国人社会化的程度连自己都认识了,2016年的夏天,最流行的话是“我的命是空调给的”。难道以往的夏天,天气就不热了吗?人们对炎热的耐受性在下降,人作为自然人的自然属性越来越背离了,以至于人们离不开人造世界,几乎完全依靠人造世界。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越来享受这个时代的快捷与便利,前两年互联网上流行两张图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流行躺在床上吸食鸦片,到了现在中国人流行躺在床上玩手机。“世界3”像魔鬼一样创造着奇迹,也创造着分裂。[5]人们不再喜欢作为自然人的运动,越来享受社会和时代给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高校学生是新事物的最快接受者,他们享受着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慷慨馈赠,也在承受这个社会和时代对自己健康身体的侵蚀。如果普通高校再不开设公体必修课能行吗?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三位一体的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构建思考

(一)通过运动技能课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

运动技能课,在这里也可以叫做体质课,它是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健康。这项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运动密度大,运动强度高,技术要求程度高。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安排学生必须无条件执行。考核机构应当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方来承担,第三方主要是由熟悉这一运动项目的老师组成,考试学生的任课老师必须回避。由于学生基础的个体差异性,建议学生们在选择运动技术项目上要慎重。

(二)通过素质拓展运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素质拓展运动课程在项目设置上,不是固定项目的练习,而是每次课体育教师都会给学生设置不同的活动情景,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项目的设置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考核方式采用学生评教和学校体育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方评教相结合的形式,各占考核结果的50%。

(三)通过体育文化与健康课程来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

体育文化与健康课程主要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学生们体育人文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健康与其他因素关系、运动处方制定、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和体育文化的欣赏能力等。课程的组织方式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不限,但是一定要突出课程的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学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试卷的信息量要大,主观性要强,要旨在考察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的了解以及对体育运动的情感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运动体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