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9-11-26 23:59刘海燕
儿童大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的音乐能力

刘海燕

(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第一小学,辽宁 盘锦 124211)

美感主要是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悦耳动听”“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扣人心弦”这些形容音乐美的词语大多离不开人的感观,音乐的美感也同样取决于人的感观。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的作用,好的音乐能够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实施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审美”与音乐包涵的文化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听觉是大部分人从生下来都具有的感知能力,通过听觉我们能初步感知到美,哦,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都要依靠于听觉。听,音乐视最基本的特征。小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够在音乐活动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中逐步形成。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耳朵去感受、去发现、去探索美的过程。

例如:在上六年级《美丽的草原》这章节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音乐融入到PPT和教学课件之中,通过音乐和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到大草原的美、音乐的美、音乐中的情感变化。能够达到音乐“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音乐创作的源泉,音乐也同样能够给予人无限的遐想。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曲调,表达情感也格不相同,就是一首音乐也有高潮与低谷。几乎每个音乐背后都有它相应的故事。例如:《茉莉花》旋律轻快优美,讲的是美丽、活泼、热爱生活的采茶女的故事。而《美丽的夏牧场》旋律优美,让人感觉到新疆的民族气息与草原的优美。教师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音乐想象,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力

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独奏,合唱合奏等表现形式,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些音乐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合作完成音乐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力。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共同进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在音乐的教学中,光听老师讲知识点或者只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学生觉得无聊,去了学习的乐趣。如果老师能在学习中,加入适当的游戏如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全班二重唱、小组竞争等形式,不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能提升学生合作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以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对审美对象的属性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审美活动中表现不同。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自我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力。例如: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后让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评价。在课堂上抽人唱完所学歌曲后,让其对自我表现做出评价,让其他学生点评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二、音乐教学能减缓学生压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一些教师和家长一味施加压力,“填鸭式教学”,“重需要考试科目轻艺术类教学”的传统应试类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压力过大,甚至造成一些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传统应试类教育同样造成学生“有理论无实践”,综合能力差的问题出现。因而国家近年来对于小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很重视。而学习音乐能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评价、鉴赏等方面能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开展音乐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美,并体验到美。音乐,能够给予人感观上(尤其是听觉上)愉悦的感觉,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音乐中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宣泄情绪,从而减缓学习负担过重带来的压力。

总之,音乐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作为这种美的传播者我们应当竭尽所能带给学生更好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带学生去发现、去理解音乐的美。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注意通过音乐去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气质,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当多多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音乐,让学生能够爱上音乐、爱上艺术、热爱生活。

猜你喜欢
美的音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音乐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音乐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