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赏析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6 13:27周永华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将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赏析法,鼓励学生放开想象,开展典型剖析再加以范文引导和科学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赏析法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们习惯于把“满堂灌”、“人云亦云”之类的语文教学方式当作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指出其“不能开展双边活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体现其主体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等。如果教师一直在一条原路上走,再怎么挞伐它,还是不能改变其弊端的本质,或者不能说走出那种固有陋习的怪圈。而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就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样子。

一.赏析法运用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源头

读过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往往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品格,作家、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寄寓着深层的思想意蕴和精神上的无限象征意义。我国古代文学的这种精神品格内在地决定了接受者在文学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透过作品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去体会和领悟作品的深层蕴含。唯其如此,接受者才能领悟到作品的艺术精髓。

涵泳是我国古代文学解读特别是诗歌解读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涵泳”,最初本来是一个道学概念,但后来用到了文学赏析上也完全适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入深处看”,去探索“里面曲折”,“识得他的好底意思”(见《朱子语类》);就是“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仍见《朱子语类》)。它不同于逻辑思考的审美体验,它强调的是接受者全身心全人格地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中去,并最终与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通,也只有读者全身心地沉潜到作品中,与作品融合,体察之,玩味之,方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当前的语文阅读课,虽不能把它当作完全的文学欣赏课,所选课文也并非全是古代文学作品,但古今相通,大凡是可以用来欣赏的课文无论古今,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沉潜”其中的。

二.引导赏析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赏析,赏,也就是尝。如果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自己亲口尝。同样道理,你如果要品出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滋味也必须自己亲自赏。就在这种“亲自赏”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赏析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需多次深入作品感悟与品味,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性”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主动性,和某些公开课上“作秀”的那种主动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它是一种自觉的“内动”,不仅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而且还具有真正的主体效应。

2.能巧妙拓宽学生作文取材的渠道

现如今,大学生对写作文大多持反感态度。不想写,不会写,或者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成为一种常态。语文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赏析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便写成了赏析文章。这不仅能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做到“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把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写成赏析文章,巧妙拓宽了作文取材的渠道,开辟了一方寫作训练的新天地。同时,又为学生新增了一种语文能力,且为有些学生以后进入欣赏的更高层次打下了初步基础。

3.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面对同一文学作品,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或者知识结构和储备不同,或者性格特征不同,他们的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就不尽相同。只要他不是刻意地去照搬或者抄袭,那么每一篇赏析文章都会是一方与众不同的思维艺术天地。大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赏析法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赏析作品于他们来说还比较生疏。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首先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赏析,或者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文学欣赏。什么是文学欣赏呢?所谓文学欣赏,说简明一点,就是“再创造的艺术天地”。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赏析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

1.素养准备

文学欣赏的方法很多,“放开想象”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如“泡开甘果”,意即通过想象把作品中那些高度浓缩了的生活现象还原到原来的状态中;寻找情思(或称“咀嚼深味”),意即通过想象把作品中那些或是含蓄着的,或是隐喻着的,或是深藏着的,或是象征着的内蕴品味出来;寻找“外韵”,就是把那些作品之外所包含着的韵味寻找出来,诗歌尤其如此;融入自己(又称燃烧自己),就是想办法通过作品引起共鸣,使其在这种“共鸣”中获得美的享受;补充阐发,就是把那些跳跃性很大的与省略了关联词的作品(如诗歌)进行“综合性思考”,使其在这种“综合性思考”中得以完成对作品的赏析等等。待学生有了这些基本的欣赏素养准备之后,便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下一步了。

2.典型剖析

所谓典型剖析,就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这种例证分析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感悟出赏析的具体步骤与程序。展开来说,至少包含以下三步。

第一步,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作品是作者生活、思想、情感的直接反映,了解了作者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也就能比较有效地走进作者的作品和他的内心。作品也是作者生命激情的喷发,是他一定时期的思想、情感、情绪与人生体验等的体现。因时衡文,也必须对有关的背景予以关注。

第二步,解析表层。这里所说的解析表层,指的就是弄清有关课文(作品)的表面意义。这一步虽未深入到内核之中,但却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必经之路。只有这一步走到了位,才能使学生比较顺利地掘出其内在的核,深扎的根,和“昧”着的味。

第三步,咀嚼深味。其具体方法即前文已经谈到的诸如“泡开甘果”那几种。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寻找情思、寻找“外韵”、补充阐发等。通常来讲,走完这几步,学生对赏析对象(课文或作品)的内涵就可以显豁了。

第四步,综合提升。所谓“综合提升”指的就是通过归纳、概括出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使之成为提纲似的东西。因为只有综合提升才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才能进行宏观把握。

归根结底,典型剖析,概括起来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知根知叶知究竟。让他们在这个“知”的过程中打破神秘感,去掉拦路虎,从而轻装上阵,有效的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

3.范文引导

如何让学生习得赏析之法,并乐于接受这种方法。一般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是对经典赏析文章的赏析。比方说,对“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蜀相〉赏析》一文进行再赏析就是这种“赏析的赏析”。这样做的妙处一是把学生引导到这种再创造的艺术天地中来,让其在这种具体的感受中有所领悟,从而加深对赏析这一实践活动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二是可以进一步获得有关的方式与方法。这类精典赏析文章,一旦你进入到它的天地之中,就会感到它是那样的妙不可言,美轮美奂。在这种赏心悦目美文的熏陶下,学生于这种滋滋有味的陶醉中“无师自通”,“不用扬鞭自奋蹄”。

第二是教师自己写赏析文章。写作这种“下水文章”的好处,一是具有无声的号召力;二是自己有了体验后会减少“隔靴搔痒”的毛病;三是“教学相长”;四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因而这一步引导尤受学生欢迎。

如果说,“经典赏析的赏析”是引学生进入名山胜水,教师扮演的只是导游的角色。而自己写作“下水文章”则是自己设置了一处竹篱茅舍,虽是简陋,也别有一点风味。

4.科学训练

学生要掌握赏析之法,光有素养准备、熟知理论方法还远远不夠,还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训练。教师在引导是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易到难,二是由随到规,三是由小到大,四是由粗到精。所谓由易到难,指的是选取的赏析对象(课文或作品),开始时尽量选那些浅近的,贴近学生的,最初还可把学生自己的作文拿来一试。所谓由随到规,指的就是一开始时不一定要那么讲究形式,也不要去考虑它像不像,言之有味,言之成理,一二两句也行,三句五句也可以,读书时偶有所得有感而发更是好样的。古人读书笔记或许就是如此,毛泽东《容斋随笔》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积累厚了,或许就会规范有板有眼起来。至于由小到大,既指赏析篇幅的大小而言,又指赏析文章的长短而言。赏析的对象小,啃起来不觉难;写作的篇幅不大,则不会为长者折枝而退避三舍。由粗到精,这主要是指一个渐进过程,开始时,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如同初学画者一样,不必讲究精雕细刻。

参考文献

[1]金传富.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樊篱[N].语言文字报,2019-03-22(003).

[2]王淑俊.《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探索[J].汉字文化,2019(04):19-21.

[3]李坤.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文阅读与赏析[J].文教资料,2016(08):46-47.朱兵.

[4]比较品味摄取神髓一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赏析策略例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第2期).

(作者介绍:周永华,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