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人宴”的文化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

2019-11-26 13:27白妙婷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文化价值

白妙婷

内容摘要:在《舌尖3》中,“中国雅集之父”叶放以其典雅的方式和如朱自清的散文般细腻的笔法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优雅与精致,苏州“文人宴”是我们选取于其中的代表,其中不仅介绍了苏州菜的一些特点和文人宴的历史渊源,还介绍了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文人宴 文化价值 继承与发展 苏州菜

一.“文人宴”的历史渊源

为了对我们国家的宴席文化能够有一个更为深刻、细致的了解,我和我的组员开始了对中国宴席文化的调查和研究,而在众多的宴席文化中,我们发现对于“文会宴”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开始研究“文会宴”,至此才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我们最早认识到“文人宴”这种宴会形式是在《舌尖3》上,在《舌尖3》中,“中国雅集之父 ”叶放以其典雅的方式和如朱自清的散文般的细腻的笔法让我们等在尘世中的俗人再次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优雅与精致,这让我们一下子就对这种文人间的宴会产生了兴趣,于是也开启了我们对“文人宴”的探索之路。“文人宴”实为古代文人兴办的“文会宴”,此处,我们为了突出“人”的价值,故将“文会宴”称之为“文人宴”。

“文人宴”在中国的宴史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痕迹,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孔府宴,而最早有史料上记载的是在唐朝,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备文酒之宴”。

东晋时有兰亭集,也是文人的雅集。为了更好的了解苏州的“文人宴”,我们和我们的合作者张丽洁有幸采访到了吴越美食的推广者、吴越美食推广会的会长蒋洪先生,在采访中蒋洪先生言“文會宴”为:“文会,即以文会友。是文人的集会或聚会,后亦称雅集。文会之宴,重点在于文会,宴饮只是助兴工具。而文会宴,则可理解为以宴作为媒介,抒发文人情怀。如美酒微醺时文人们各以擅长展风采,诗歌琴棋书画皆为助兴。”他还说道“文会宴”须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可称之为“文会宴”:第一,宴席要有主题。第二,宴席主人是文人或宾客以文人为主。第三,宴席菜肴须符合文人审美或菜式出自文人著作。

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 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和风景优美的地点。席间珍肴美酒, 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作出来的,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宴上写成的[1]。在“文人宴”中有一道菜我们认为最是具有历史典故价值——莼鲈之思,出自《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仅仅是一道菜,竟让张季鹰不惜放弃官位也要回家尝一尝,这到底该是多吸引人的一道美味呀!于是此菜便引起了众多文人才子竞相模仿,后人也多用“莼鲈之思”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像辛弃疾、陆游、苏东坡等都用过这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像是著名的作家陶方宣说到“莼鲈之思”这道菜,还说“这个叫季鹰的男人倒是真的由此开始大红大紫,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谁没有抬头看过这只季节的鹰啊?他从西晋飞来,朝宋元飞去,嘴巴里死死衔着一颗莼菜”[2]也是生动有趣。诸如此类的菜还有很多。另外,除了我们们熟悉的书法家、散文家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写“文人宴”的宴会过程,可见“文人宴”的历史之悠久、传承之广泛及其形式之多样。

二.苏州“文人宴”的文化价值

苏州“文人宴”在当代最为闻名的体现莫过于《舌尖3》的播出中的登场,被称为“中国雅集之父”的叶放是本次宴会的召集人,而与叶放一起制作《舌尖3》文会宴的是苏帮菜十大宗师之一的潘小敏,这次“文人宴”的出现不仅是让中国的普通民众们更加的了解了中国的宴会传统和历史,还是让普通民众有了对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意识和想要了解的欲望。

“以文会友”,是我们们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民众所最为需要的一剂良药,当“老人摔倒扶不扶”“孩子出事救不救”的问题成为常态时,我们想人与人之间心的隔阂该是多大的一个鸿沟,“文人宴”,既是让人们体验到了美食,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文人宴”不仅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更是当代文人对古代文人的一种致敬和交流,仅以《舌尖3》中的“文会宴”为例,叶放与他的友人们一起同食古人之菜便是当代文人对古人的一种溯源和一份情怀。为了能够追寻这份最为纯真的味道,叶放还特地深入到市井之间去寻找古籍中的食材,而这宴也从“花鲈”的寻找开始讲起。在采访蒋洪先生之时,我们有幸讨要到了这份食单,与各位分享,他开的食单如下所示:

《舌尖3》的文会宴,菜谱名为《文会食单》,内容如下:

酒菜:醉蟹、羊糕、虾籽白鱼、桂花糖藕、花生拌香干、茄鮝、混蛋。

汤羹:四美羹。

热菜:金齑玉脍、虾松、蜜火腿、芙蓉花、云林鹅(配点心馄饨)、炉焙鸡、红煨鳗、蒸糟鲥鱼。

时蔬:鲜菱、百果、栗子、荸荠、慈姑合炒

主食:秃黄油金饭

甜品:奶酪芡实

酒水:蜜酒

在这些菜肴中,无不体现着当代文人对古代文人的一种尊崇,“混蛋”取自清朝童岳荐《调鼎集》,“四美羹”来自清朝李渔《闲情偶寄》,“金齑玉脍”是吴郡进献给隋炀帝的贡品,“蜜火腿”和“红煨鳗”取自清朝袁枚《随园食单》,“芙蓉花”取自清朝顾仲《养小录》,“云林鹅”取自元朝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而“炉焙鸡”则最早见于南宋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后记载明朝韩奕《易牙遗意》等。还有“茄鲞”这道菜,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故事的重点,记得当时在《红楼梦》中第一次看到这道菜时,还十分惊叹于这道菜的造价之昂贵和制作工序之繁琐。

除了这些文学大家,还有许多的文学爱好者对此也是十分热衷,对此,我们曾做有一个调查问卷,问卷显示有53.85%愿意和古代文人一起同食同饮,而另有37.18%的人表示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和古人一起同食同饮,因此我们认为若是加以辅助以经济手段让“文人宴”与旅游业等结合起来,定能将“文人宴”的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发展更大程度的结合起来,但文会宴的受众或者是主体一般都是文人,这就是决定了他发展的局限性,若是作为一种体验偶然为之,我认为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我们所就读的大学河池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河池市的经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一直都是属于比较靠后的水平,在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而交通的不便、名片的缺失性和宣传力度的软弱性我们认为是河池市的发展造成短板的一个重大因素之一,其中宜州区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河池市发展的中心城市,尽管如此,宜州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也是不尽理想,虽然宜州区有着“刘三姐故里”、“山歌之乡”等的旅游名片,但也许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政府并没能够将这张名片充分地应用起来。宜州除了是“刘三姐故里”之外,他的文化气息和文学氛围有着历史的蕴养,因此当地的文学氛围较为浓厚。于是我们认为宜州区当地或许可以充分发挥这张文学的名片,将其好好发展,引入苏州“文人宴”,将其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把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切实地运用起来,成为宜州区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因这是更多地属于经济价值方面的范畴,至此,我们不再过多的进行叙述,在我们团队的另一篇论文成果中将会有更为具体详尽的介绍。

在苏州菜中,时令和酥烂是要务,这体现了苏州菜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比如“金齑玉脍”这道菜,其中就充分展现了苏州菜“软糯”的特點,但在具体的“文人宴”中,宴会的主题是根据举办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因此不同的菜品中也体现着不同的思想,比如苏州菜中,一般情况下,宴会中上的第一道菜是虾,为什么会是虾呢?这是因为虾在苏州话中与“欢迎”的音相似,所以每逢有客人来到时总会先上一道虾来表达主人家对客人的欢迎,这也是从侧面表现出了苏州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在宴会中,你可以亲情为题、可以友情为题,亦可以爱情为题,总之全都根据主人家的愿望,不存在什么一定要是这个主题之说。

在“文人宴”中,其中的菜品还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文会宴”中食物的取材都是采用当地当季的最为新鲜的食物,现如今我们的科技条件发达了,我们人民都能够吃到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好是好,但总是觉得少了那份期待和守候的幸福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正是江南这等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才能够有如“四美羹”这般精致的食物,也正是因为江南的富庶,江南的才子佳人们才有了诞生的可能,有了这般书香四溢的食物。食物之中都有药性,只是其中的药性都较为平和,平常不大为人们所熟知,此才有了药膳一说,就如“文人宴”中的菜肴,体现出的就是菜肴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顺应自然,注重饮食养生。

三.苏州“文人宴”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我们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大约有82%的人都知道有这个“文人宴”这种宴会形式,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他,虽然鉴于我们们自身调查者主体的局限性,我们们调查的受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但是这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我们们国家传统文化认识的一个不足,作为我们们全国乃至全世界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竟然对此也仅仅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地步,古今五大宴,满汉全席、孔府宴、全鸭宴、文会宴、烧尾宴[3]。文会宴便是其中之一,但我们们当代的大学生们对此却知之甚少,也确实是一个而令人堪忧的状况;其次,我们们的调研地区不仅是广西河池市这一个地区,还包括着贵港市、北海市、玉林市等多个广西自治区内的多个城市,除此之外在广东、江苏、福建、湖南、北京、浙江、重庆等多个省市我们们也有受众群体(如图一所示)为了调研群体的多样性,我们甚至要邀请了外国朋友来帮助我们来做这个调研,结果显然可知,特别是外国朋友,对这个更加是一脸懵,真的是“确认过眼神,不是我们找的人”,而这就总的体现出了一个社会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并且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形式;最后,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继承人的发展的问题,中国会做菜的厨师有很多,能做好菜的厨师也不少,但是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出一桌地道的“文会宴”菜品的人却很少。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我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通过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人对于“文人宴”这种文化还是愿意去了解和尝试的,只是苦于无门,找不到途径和方法。当地政府或是有关组织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让普通民众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力,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不仅是在电视中、网络中传播这些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或者是小短片,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我们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你可以不仅仅是了解这种文化,还可以亲身实践来学习如何制作这种菜肴;其次,将其与经济发展拧成团。我们们可以将这种文化与餐饮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餐饮业不消多说,食客找寻的自然就是吃了,有许多人吃过全鸭宴、饺子宴,但是很少人吃过文会宴,这也是将其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之一;而旅游业,美食定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民以食为天”,有什么比“吃”还重要的呢?然后,相关的高校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开设相关的“宴席厨师”专业。就如有专门开设“吃河豚”的专业一般,我们中国传统的宴席文化也应到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与发展;最后,积极发挥当地文人的作用。“文人宴”,最大的受众就是文人,这是厨师与文人之间高度配合的成果,文化可以引领风尚,影响时代氛围,所以文人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报[N]2005年11月18日

[2]中国食品质量报[N]/2003年3月29日

[3]蒋洪.寻找美食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187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201810605045,指导老师:谭为宜 欧造杰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文化价值
对民歌《龙船调》及两首《新龙船调》的音乐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服装服饰的舞台表达形式
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代产业化可能性初探
瑶族舞蹈的道具运用与形象塑造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