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显鲜活,言藏底蕴
——如何让高考作文“有文采”(下)

2019-11-27 04:46毛永健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9年31期
关键词:叠词短句长句

◎毛永健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上一期笔者已经介绍了让高考作文“有文采”的五种方法,即“比一比:让语言形象别致”“移一移:让语言魅力独具”“添一添:让语言情境逼真”“动一动:让语言意趣盎然”“排一排:让语言气势雄浑”,本期接着讲另五种方法。

六挪一挪:让语言新奇鲜活

何为“挪”?就是使用变式句,或者说倒装句,即为了显示强调、突出等效果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而言的一种特殊句子形式,主要是为了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或简省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如此往往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高考应试作文中,变式句一般有主语和宾语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等形式。当然在具体的写作中,考生使用变式句,则需要根据作文的主旨、语境及情感等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予以呈现,突出重点,强调语气,凸显感情,更好地在作文中表情达意。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农之月令》中的两个句子:“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前者妙趣横生,意味深长。考生原本要呈现的常式句,是“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藏着的虫子们都会溜出来”,但是如此一写,语气自然就平淡了,那种原本该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就在瞬间消失掉了。而考生这别具一格的变式句运用,将“躲的、藏的”单独成句予以强调,则有意识地凸显出了虫们的“人格化”行为,将物人化,加之其后着一“溜”字,更是将拟人化的“泛灵”手法演绎到极致,使得整个语段空灵唯美,意蕴十足。后者的描写对象应是“黑土地”,其常式句就理应为“黑土地憋了一个冬天,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考生故意将“憋了一个冬天”这个谓语短语前置作“黑土地”的定语,目的就在于凸显一个“憋”字,也便将“黑土地”意欲破土而出,急不可耐的焦虑情状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加之“等不及”与“急着出来透透气”的拟人化描摹,于是整个句子就被考生写活了,仿佛“黑土地”也有了生命的质地。如此变式句,突破了句式常规,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而且语言流畅、句式灵活,往往能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中的句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如是说。”直接引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是“说”的宾语,常式句本应放在“说”之后,但这样调整之后,语气舒缓了许多,与全文淡定从容、行云流水般的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把常式句改成变式句,就是为了强调凸显某一点,如主谓倒装句,将谓语提到主语前边,也就强调了谓语部分。

七乐一乐:让语言幽默诙谐

何为“乐”?就是运用幽默诙谐的文字行文,让阅卷者“莞尔一笑”。我认为高考作文的质量如果按照阅卷者的反应来界定的话,可分为三种层次,最高层次为“让人哭的”,次之为“让人笑的”,再次之为“让人哭笑不得的”。那什么是幽默诙谐的语言呢?简言之,就是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有趣;二是意味深长。即我们的高考作文语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毫无味道,这样的语言不是幽默而是滑稽。幽默需要借助于影射、讽喻、双关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对高考作文的语言来说,幽默是一种较高境界。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妹妹你为什么这样胖》选段:

我时常托着双重下巴无奈忧伤地唱:“妹妹为什么这样胖?”为什么?长胖的总是我?小时候,我满以为长大后会“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再穿上洁白的连衣裙,让所有的男同胞都为我行注目礼,为我献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事实却令人惨不忍睹:三等残废的个子,体重却令人生畏。再瞧我茁壮成长的大腿横向发展的腰肢,还有那过于丰满的臀部……我所梦寐以求的“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变成了“闲静时如相扑队员行动处似肥肉一团”。

文段之所以幽默,源自于考生十分巧妙地运用了诸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极富时代特征的歌词,以及化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肖像描写的句子,然后将作为胖子的“我”与病态苗条的林黛玉嫁接在一起,陡然间就产生了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艺术效果,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地写出了“我”对胖的苦恼。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选段:

时间不是问题,朝代不是距离。参加2007年重庆高考的有孔庙中学的优秀学生方仲永、闰土、孔乙己、诸葛亮、范进。监考老师也有大名鼎鼎的崔判官和白无常,面无表情地盯着考场,哪怕是一只蚊子也难以飞进来。考场的一角还有一个冷冰冰的监控探头睁着硕大的玻璃眼虎视眈眈。于是闰土耷拉着脑袋,怀里揣着个兔子。孔乙己自言自语地说:“紧张乎哉!害怕乎哉!”方仲永也许紧张吧,在一遍一遍地做深呼吸。诸葛亮的脸上也沁出了汗,用手当羽毛扇,慢慢地摇着。范进毕竟是复读了多年,不知是成竹在胸还是心已麻木,闭着眼睛养神。整个考场出奇的静,谁眨个眼皮都听得见。

文段运用了众多的超时空的跨界人物素材来谈“酸甜苦辣”的高考,原本就有“滑尽天下之大稽”的感觉,加之考生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再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也就成功地将一众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客观而言,文章尽管采用了故事新编的方式,但其构思并不新颖,文字也非出类拔萃,但基于语言的幽默,文章的整个风格就有了一种诙谐的味道,令人捧腹,获得认可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当然,高考作文的语言幽默最好不要流于形式,而要有寓理于微笑、启人于深思的内核才是最佳的。

八嵌一嵌:让语言错落有致

何为“嵌”?就是长句和短句互相融合在一起。一般而言,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但是,长句修饰成分多,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致使句子结构上有语病,或因修饰不当而发生逻辑错误,或使文章显得浮华。考生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尤其容易出现此类错误。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质朴、明快、有力,但是往往会显得单一,有骨无肉,缺少丰富度。因此,考生在缀句成篇时,最好根据表情达意的实际需要,根据整篇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句结合,使句子各尽其妙,让语句富于变化,使文章的文与质达成平衡,不仅语言能因此增色,文章意蕴也会由此得到凸显。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月河镇的一天》选段:

中午,太阳渐渐高升。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自家后院种的各种蔬菜都会在这里变样。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

段首以两个短句开启,明确了时间及“太阳高升”之景象,简洁明了,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随后,考生以两个叙述性长句将视角聚焦于“厨房”这个美食加工地,在紧扣“中华美食”这个关键词的同时,还对下文的“美食加工”进行了导入,使得“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这一系列连续的动作描写,借助于八个短句一气呵成,准确描绘了美食的烹调过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选段:

美丽的大自然,柳枝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屋外,推开大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

文段词汇丰富,选配精当,句式变化灵活,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错运用,灵活达意,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音韵之美。特别是四字句的运用,两两相对,短促有力,铿然有声,建构了语言的匀称、和谐之美。在整句之中,又间杂有“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两个长句,于是使得整个文段整齐中参差错落、富有变化,气韵流畅,节奏和谐,构成了灵动自然的美感。

九借一借:让语言深沉蕴藉

何为“借”?即借鉴。牛顿曾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缘故。”牛顿的言外之意,无非就是自己是一个懂得借鉴的人,所以才有之后的伟大成就。有人妄言:“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文章靠“抄”的观点固然偏激,但就文章的写作规律而言,成功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从模仿借鉴到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却是肯定的。宋代诗人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歌说:“老杜之诗,无一字无来处。”但杜甫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意味着其诗已经超越了被借鉴者,成了独一无二的“杜诗”。基于此,借鉴是一定要借鉴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借鉴好的问题。重庆一中周鹏老师认为“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譬如思想、素材、结构、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周鹏老师还提出了借鉴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一是不在一处借,二是不在熟处借,三是鼓励借自己,四是提倡自己借。这对高考作文中的借鉴颇有指导意义。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大话作业》选段:

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忆。生亦无所思,生亦无所忆。昨夜晚自习,老师大练兵。卷子十二张,张张明日交。阿爷无大儿,学生无长兄。无人替我做,只好开夜车。

很明显,文章模仿《木兰辞》中的诗句,既关照现实,具有针砭时弊的意蕴,又智慧幽默,令人“含泪地微笑”。事实上,借鉴一般为“旧瓶装新酒”的形式。为此,我们尽量要做到“瓶”是好瓶,最好是镀金的酒瓶,而不是解手用的夜壶;酒也当然要是好酒,最好是茅台酒,而不是两元钱一斤的劣质苞谷酒。如此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冷香飞上语文》选段:

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别忘了这也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文段借鉴了杜甫、姜夔、龚自珍、毛泽东、刘禹锡等人的诗句,但是考生并未直接摘引,而是大胆采用了颇难驾驭的诗词化用方式,仅将诗句中的经典意象提取出来,作为比喻句的喻体,与命题主题词“语文”进行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有机的勾连。如此一来,文段不但营造出了诗意唯美的语境,还以丰富的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主旨。

十叠一叠:让语言音韵和谐

何为“叠”?就是叠词。叠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其中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的叠用较为普遍。在高考作文中,叠词的运用如同一首曲子中旋律变化的音符,可以给人以回环缠绵的感觉。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踮起脚尖》选段: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缓缓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很大的声音,只有母亲那踮起的脚尖,一声声踩在我的心头。

文段用词的最为精妙之处,主要是叠词的运用,“轻轻”“步步”“慢慢”三个叠词不仅写出了母亲那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神态,而且准确地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整个文段中的句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强化了情感,增加了文句的音乐美。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两棵花》选段:

庭内有棵花。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高高大大地立在蓝天下,清清爽爽地撑开一片天地来。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疏密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

文段中叠词的大量运用,有效地增添了语句的音韵美,成了考生行文的一大亮点。“高高大大”凸显了槐树的高大;“清清爽爽”侧面烘托了槐树的茂密;“一嘟噜一嘟噜”写出了花的无比可爱,充满了稚气与童真;“一丝丝、一缕缕”化无形为有形,再现出了“花气”的形态;“叮叮当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呈现出了风铃一般的花的姿态的美好与可爱。可以这么说,因为叠词的巧妙运用,才激活了这原本沉睡的文字,使得整个文段充满了勃勃生机,可谓无声胜有声。

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其《论戏剧创作·剧本》中如此说:“让你珍惜语言,让每一个字都像利箭一样,一直射到观众的心坎上!”延伸到高考作文中,就是要求考生写出“有文采”的文字,如此,方能让考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方能让阅卷者毫不吝惜分数。

猜你喜欢
叠词短句长句
妙用叠词我来说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短句(主语+谓语)
科技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