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019-11-27 18:09饶树涛
关键词: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饶树涛

(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中心学校)

一、当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普遍问题

(一)流于表面

由于新课标的倡导,如今的活动形式看似百花齐放,但多是“花瓶式”活动,学生动手很多但动脑却很少。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着多种多样的活动,想要抓住活动的外衣来包装自己,却忘记了活动的本质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热衷于充当“指挥官”,学生只是一步步模仿教师的演示步骤,并没有进行思维上的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太大的帮助作用,时间一长就会让学生和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而且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不偿失。

(二)场面乱而杂

在实践活动中,不少教师采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方式,但没有掌握好度,导致活动时长经常超出预计,场面混乱,学生手忙脚乱等问题。而一旦涉及对数学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活动,课堂就成了尖子生的舞台,大多数普通学生只能扮演“观众”或“帮手”的角色。尽管活动气氛看上去热闹非凡,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实践活动更像是一场游戏,并没有对他们数学学习产生多大的帮助。可见,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数学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种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三)形式机械单一

据观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基本上是由教师先做示范和讲解,学生再进行模仿和操作,这样不容易出错但是也不容易出新意。所有的操作和实践最终的结果都指向一处, 这也就失去了实践的乐趣,脱离了实践的本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实践的兴趣。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尽管努力将现实生活中的部分素材融入到了活动设计中,但由于操作复杂、缺乏参与性和合作性,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作用也不大。

二、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活动目的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相应地,我们的实践活动也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把具体的操作内容与当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找来家里用过的空包装纸盒,数一数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再用剪刀沿着棱将纸盒剪开,看看它们的每个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带来长方体纸盒和带来正方体纸盒的学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性质概念的教学,同时为其不同的表面积算法和体积算法埋下伏笔,让学生认识到只是边长不一样就可能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图形。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算法之后,再反过来开展制作包装纸盒的实践活动,教师给出需要包装的礼物的长、宽、高,然后要求学生给出最节省纸板材料的设计方案,并动手制作出相应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包装盒。两个活动相互呼应也相互辅助,前一个活动帮助学生从直观角度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他们能亲历性质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后一个活动则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和巩固,让学生养成“验真”的思想与习惯,同时也是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查,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有积极影响。

(二)重视操作指导

在确定了活动主题、明确了活动目的之后,制定活动规则和分配活动任务是数学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确立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具体任务,是对活动目的的具体化。这一步骤能保证学生的操作规范有效、实践活动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让他们内部协商各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在操作学具时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认真记录各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活动的评价和总结做准备。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物理方式测量圆锥的体积,即用不同大小的圆锥形模具装满水,通过比较水的重量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一个负责计算、一个负责称重、一个负责打水和倒水,还有一个负责协调和记录,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协作性,也展现了数学的实操性,令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实验中来,亲历猜想、实验、证明的过程,全面调动各个感官,抽象的问题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理解的程度自然也就加深了。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并形成《数学课实践活动操作制度》贴在教室内,让学生能够随时看到,具有提醒和强化记忆的功能 ;同时建立《学生实验档案》,认真写下对每名学生在每次数学实践活动中的评语,指导他们改进不足,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这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为数学老师加上“感情分”,进而爱屋及乌地对数学课也产生好感,逐渐爱上数学课。

(三)提升参与趣味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动态影音大大满足了这种需求,它能够在小小的一方屏幕之上轻松实现静态到动态、平面到立体、无声到有声的转化,让数学课本中抽象又刻板的知识变得形象又可爱。比如在“圆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车轮的运转,让学生建立“车轮旋转 360°所行驶的距离 = 圆的周长”这一概念,然后利用小圆片学具和红墨水来模拟这一过程,自主探究圆的周长公式。学生用小圆片的边缘蘸取一点儿红墨水,然后将其立在白纸上,作车轮状向前滚一圈;圆片在纸上留下红色轨迹,学生用直尺测量。由于每名学生所使用的圆片大小不一,所以他们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视觉可直接观察到圆的周长与其半径之间的关系: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当他们认识到这一规律之后,就需要探究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比例关系、比值是多少,这时候就很自然地引入“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此外,引入生活经验也是提升活动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用切西瓜来进行导入。当教师抱着一个大西瓜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目光一下就被吸引住,这时教师委屈地向学生求助:“要让每名同学都能够吃到同样多的西瓜,我应该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合情又合理,而且关系到每名学生的“切身利益”,“平均分”的呼声脱口而出,学生们争着要来切西瓜,保证每个人都分得一样多。在欢乐吃西瓜的过程中,“分数”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陌生了。而在学了“利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去银行查看利率标示牌的任务,根据标示牌的利率详细地计算,为自己和家庭制订理财计划。这样生活化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空洞和乏味的,真正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同时还能强化他们的理财意识,建立起节约金钱的概念,一举两得。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教师要彻底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体系,引导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又动脑,并把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得活泼有趣又不失内涵,指导学生有序合作、规范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齐飞。

猜你喜欢
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制作长方体盒子
圆的周长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方方正正的正方体
谁和谁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