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历史地图资源培养史学素养

2019-11-27 22:23
中学政史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国史料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历史地图,设计合理的探究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有着积极意义。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利用历史地图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谈一点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一、历史地图与时空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就要对历史地图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发展的空间特点与演变趋势,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历史地图,可以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例如,人民版必修2中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专题,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一共提供了五幅历史地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查找地图,可以明确地找到不同时期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的建立时间、具体位置、分布特点、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几幅历史地图,概括民族工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近代民族工业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启示等。

二、历史地图与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在历史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中,要求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历史地图,从形式上看属于图表类史料,是学习探究历史的主要辅助资源。因此,历史地图类资源的充分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学科素养,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文综试题,也明显加大了对历史地图类史料的考查力度,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如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Ⅱ卷第41题:解读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与相关文字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此题考查了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课程标准与高考试题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利用历史地图类资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只是对历史事物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定位,还应该深入挖掘地图类资源的史料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以及独立地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地图与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历史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中,家国情怀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历史地图类资源,可以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海南诸岛、台湾及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分别设定为研究主题,进行历史考察,搜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分区地图,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这些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图的变迁,可以梳理出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历程,学生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为欧亚文明的交流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进而理解现在中国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中国对欧亚空间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开阔情怀,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欧亚战略空间发展与合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外传播路线图中,学生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的对外传播时间、路线,认识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方寸之间显乾坤,历史地图类资源的充分有效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能力。

猜你喜欢
家国史料情怀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史料二则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