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2019-11-27 22:23
中学政史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袁世凯史料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原则与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史料解读、甄别中还原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料就是一种证据,是历史教学的凭借、依据,是历史教学的根基。脱离史料,历史就是空洞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搜集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一、搜集史料,以“证据”澄清史实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历史所依据的材料,包括各种典籍、碑文等。对于初中生来说,教材是最为权威的史料。但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史料还远远不够,因为教材史料往往具有概括性,对一些事件的具体过程,教材描述得往往很粗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史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学习历史,就应以史实为基础,以史料为载体,以史感为归宿。

在介绍“文化大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大革命”,从而理性地看待、分析历史,笔者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史料。学生借助互联网,下载了大量的历史文献。通过搜集史料,学生能总结一些历史悲剧的经验与教训。

二、分析史料,以证据培养史感

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还要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史料。史料是具体的、独立的,也是整体的、贯通相联的。对史料的解读、分析要完整,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应将史料置于历史背景、场域之中。这样,史料才不是死的史料、机械的史料,而是鲜活、灵动的史料。学生在解读、分析史料的过程中,要展开思考,要带着问题来审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

教材中有关辛亥革命的部分,沿用传统的说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人教版高中教材却是换了一种说法: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应该说,后一种说法是较为慎重的。为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援引了许多史料,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唐在礼的《辛亥以后的袁世凯》、季云飞的《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姜新的《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等。通过对诸多史料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通过研究,有学生认为,袁世凯之所以有帝国主义支持,是因为:1.帝国主义看中了袁世凯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能维护其在华利益;2.袁世凯善于施展权术和阴谋;3.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政治胸怀宽广;等等。这种对史料的多元分析、多元解读是深刻的,让学生拥有了一种历史理性。

三、运用史料,以证据发展史观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一直是历史学科的社会之功能。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反思,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以及《百家讲坛》《档案解密》等栏目。通过观看这些史料视频,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发展学生的史观。进行历史学习、研究需要一种“使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史实。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容易让学生生厌,但如果给予学生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思考,就能开阔学生视野。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探究。如:怎样理解社会主义?你眼中的中国特色是什么?如何才能让社会主义有特色?这样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学生能够结合现实,以过去诠释现在,以现在展望未来。有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这里,有必要厘清两个概念,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这样的概念思辨,有助于学生认识党的先进理论的发展历程。有学生还谈到了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史料,让学生更加懂得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这样的历史学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史学思维。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要让学生搜集史料,从而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袁世凯史料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等候袁世凯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