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试题特点 优化教学对策
——高中历史选修6的备考启示

2019-11-27 22:23
中学政史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藻井试题考查

● ●

浙江高考历史选考已经进行过多次。如何有效处理选修教材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师中存在着不小的争议。生源较好的学校教师认为应该重视选修教材的教学,但由于时间有限,对选修教材的处理应采取不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方法;生源较差的学校教师则认为学生能够掌握三门必修教材,拿到相应的分数就足够了,选修教材可以略讲。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处理选修教材内容呢?笔者认为,关于选修教材的教学应在认真研究近几次浙江高考历史选考试题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教材、提炼方法、有效训练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复习。笔者在本文以人教版历史选修6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试题分布,析命制特点

1.试题组织形式不同,但设问方式相似。纵观近几次浙江高考历史选考试题,不同年份相应试题的组织形式不同,有的年份兼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有的年份仅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查。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侧重于学科能力的考查,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这是什么(遗产的名称)?如2015年10月卷第34题(2)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考查、2016年4月卷第34题(1)对奴隶堡的考查等。第二,该遗产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或功能?如2015年10月卷第30题考查颐和园的特点、2016年10月卷第33(1)对长城防御功能的考查等。第三,该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遗产的价值)是什么?如2016年4月卷第34题(1)考查奴隶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2017年11月第33题(1)对故宫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的考查等。由此可见,试题逻辑关系清晰,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

2.试题解答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从问题和题干材料的关系看,问题的解答与所学教材联系较为密切,秉承了浙江高考多年来的传统,答案主要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既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较强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如2015年10月卷第34(2)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读不仅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2016年4月卷第34(1)对奴隶堡的考查、2016年10月卷第33(1)对长城的考查亦如此。

3.试题命制考查能力,更追求素养立意。试题所选材料多来自于选修6教材或者相关研究领域的论著,信度较高,且材料以摘编的形式组合,较好地呈现了相应历史事件的完整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从学科核心素养看,关于选修6试题的命制已渐入佳境,切合和昭示了核心素养测评的指向。(1)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要求学生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并且“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2017年4月卷第30题将罗马文化遗产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观念和时序意识。(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辨析并理解历史文献、历史遗迹、历史资料和图片等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关于选修6试题的考查史料呈现形式多样,体现了“用史料说话,渗透了史唯求真的实证精神”。如2016年10月卷第34题对西斯廷小教堂壁画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要具备史料实证意识。(3)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其关键还在于解释,是基于史实认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2016年10月卷第33题考查长城的设问“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意在引导学生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二、据考情学情,寻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我们就选修6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立足基础,整合教材。浙江高考历史选考试题秉持着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且呈现出由“考难度”到“考细节”方向的转变,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落实。同时,由于现行教材采用模块加专题式的教学编排,有些历史知识之间缺乏明晰的时空观念和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选修与必修模块之间相应知识点的必要整合。以《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的教学为例。首先,关注遗产本身。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各自的名称、特点或功能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等等。其次,关注遗产与遗产之间的联系。既可以将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作比较,了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将雅典卫城建筑布局特点与中国颐和园的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点及反映的文化内涵,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再次,关注遗产与必修教材的联系。将遗产置于特定时空中解读,了解其政治、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知识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最后,关注遗产与文明的内在联系。解读遗产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2.拓展教材,提升素养。选修6教材内容对多数学生而言相对陌生,补充并拓展相应知识点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以中国古代的建筑精华“藻井”教学为例。《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以及《瑰丽的夏宫——颐和园》等课均涉及藻井的教学内容。因此,解读藻井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上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解。首先,藻井与中国建筑。藻井装饰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疏朗到繁密、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具体形态分为汉代的斗四藻井、宋代的斗八藻井和明清的龙井等。“藻井的发展与古代建筑形制的发展是同步的,从藻井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其次,藻井与中国文化。藻井的造型上圆下方,合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藻井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定,只有在最尊贵的建筑(宫殿和佛寺等)中才能使用,是礼制的象征,体现传统的等级观念;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藻井屋檐、屋顶的装饰都赋予了防火的意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观念;藻井作为汉民族的建筑特色,为少数民族建筑(布达拉宫等)所采用,成为民族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再次,藻井与世界文化。中国宫殿、佛寺的藻井装饰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方神庙、教堂的穹顶设计则是“神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理念不同,建筑艺术也不同,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如此解读,既为学科教学寻找到支撑点,又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3.精选试题,有效训练。选取合适的试题进行训练,方能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思考代替简单的重复,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审题、答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试题的选取要符合浙江高考历史选考题的命制特点,以本地区高三某次阶段性考试材料题为例。

中国宫殿是建筑中的精品,它的修筑及留存,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这座比颐和园大一倍的皇家园林,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场所。它融合了很多蒙古、西藏的民族风格,其重要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它兴建后,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据人民版《世界文化遗产》、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慈禧太后挪用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建造了颐和园。仅修筑德和园,就历时三年,耗费七十余万两银子。为了赶在慈禧六十大寿之前竣工,德和园的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可是战争的步伐迈得还要快些: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海战打响了。

关于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②宫殿修筑有利于巩固统治,也可能误国扰民。

——摘编自陈文海主编《世界文化遗产导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功能。康熙帝为了团结蒙藏人民,采取了哪些“修得民心”的举措。(4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于哪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和殿为例加以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本题的设问方式、答案来源以及命题立意与选考卷类似,考查学生基于材料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学科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问中“概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康熙帝为了团结蒙藏人民,采取了哪些‘修得民心’的举措”则与选修6、选修4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之历史理解,题目开放性明显,学生答题自由度高,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理性评判,而且需要较好的知识储备和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教学复习环节能经常甄选或命制类似试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甚至学科素养或许就能得到较大提升。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选考试题,从中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和选考的需要,才能实现有效备考和学生成长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藻井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浅析中国古建筑中“藻井”的文化特征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藻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