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

2019-11-27 22:23
中学政史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家国乡土情怀

历史学科素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真正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综合能力、学科品质和经验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具备历史学科素养就能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判断、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并具备历史学科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历史学科素养培养途径除了平日的修养与生活外,还有对历史现象的习惯性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毫无疑问,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战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素养。

一、引入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密码。“它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民族、人民的一种深情大爱,同时也是一个人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理想追求。”家乡的风光、物产、人物、民俗、过去是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鲜活教学工具,是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最生动教育资源。历史课堂上,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将会产生对故土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进而由对家乡的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

例如,教师可以参照地方志、地方史编辑校本乡土教材,然后,利用乡土教材向学生传授乡土知识,增进学生的乡土认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故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学校还可以开展寻访乡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各种纪念馆、纪念园、博物馆,对本地原住居民进行访谈,探寻先人的足迹,向先辈学习。这种对乡土文化的寻访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精选历史材料,渗透素养基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用合适的教学材料,以材料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既能激发兴趣、突出重点,也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合适的教学材料的使用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感受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例如,教师在介绍抗战历史时,不能轻易把有关抗战的文艺作品用作解释历史的依据,但我们可以尝试将“抗日神剧”等与真实的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教师准备好充足、可信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抗日神剧”到底犯了哪些错误,从而学会辨析历史信息的真实性。让学生用事实来论证“抗日神剧”没有尊重历史实际,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体会到抗战最终胜利是全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而取得的。这种不同信息资料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深刻、客观的认识。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围绕素养主体

历史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之一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形成学科素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以课堂为主。教师的作用为组织活动、解答疑难、归纳点评。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要通过动脑、动手来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多动手。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到两晋演变简图”,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投影展示,现场点评。学生动手绘制的过程,也是了解三国的地理位置、战略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国间的矛盾,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在各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绘制历史时间尺,将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连成一条完整的线索,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时间概念。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渗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培养应做到自然而不生硬,全面而不遗漏,灵活而不僵化,让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逐步内化为学科品格。

猜你喜欢
家国乡土情怀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乡土中国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读《乡土中国》后感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