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发展农村山地旅游的思考

2019-11-27 02:25龙鸥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发展

龙鸥

[摘 要]进入新時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旅游的要求不但提高,山地旅游的发展更好地体现了人们天性旅游的需求,本文从山地旅游的发展趋势、山地旅游的产品类型以及发展意义几个方面讨论山地旅游的发展,为促进山地区域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探索“旅游+山地”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常态;农村;山地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业的发展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旅游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是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基本要求,如何利用好区域领域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国家相关部门都进行了相应的部署,2014年国家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旅游发展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促进旅游产品的开发”。2017 年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积极推广‘旅游+等模式,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山地旅游业要注重因地制宜,同时发展应符合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根据山地农、林产业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旅游+山地”模式,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1 山地旅游及山地旅游发展趋势

山地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据旅游业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山地旅游业收入占全世界旅游业收入的15%至20%,每年创造的总产值高达1000亿至1400亿美元。在北美、欧洲、澳洲得许多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出游人员中有约四分之一的游客参加相关山地旅游活动,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投入度的不断提高,山地旅游年均增长率已达到25%至 30%以上。

1.1 山地旅游内涵

山地旅游作为一种不同的旅游形式,国外有比较多的研究,如Nepal认为山地生态旅游是不破坏山地自然和文化环境,并能为当地政府及居民带来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体验的旅游形式。Pomfret构建了山地旅游框架体系,并研究了旅游者生活方式对山地旅游动机的影响,并指出旅游者山地旅游中完成目标后的顶峰体验及不同阶段的情绪特征 。Beedie等分析了山地探险旅游产生过程、特征以及山地旅游者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山地旅游依托山地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借助山体山形,地质、水体、动植物景观,山地多变气候等自然环境资源,以及长期生活在山地环境下的山区居民,为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的山地社会文化、山地民风民俗、山地建筑形式、山地农业等人文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根据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不同,以满足观光、度假、休闲、修养、科考、运动等为一体的现代旅游形式。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山地旅游可形成:山地观光、休闲度假、风情摄影、宗教朝拜等传统旅游产品,以及健康疗养、山居修行、文化体验的深度旅游产品,同时随着健康拓展需求的发展,逐步开发出山地徒步、山地越野、攀岩、登山等特种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 “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1.2 山地旅游发展趋势

山地旅游的发展是随着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不断发展的,从大众旅游到个性旅游、从个性旅游到天性旅游,消费者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个性体验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山地旅游发展的趋势可以体现为:

(1)原生态性:旅游地的真山、真水、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当前旅游消费体验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山地旅游开发以区域山地资源特色为基础,注重生态保护为前提,顺势而为、因地而建、因人居而发展,极大限度保护和传承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低碳:低碳出行、低碳旅游正逐渐成为社会消费时尚,享受山地绿色生态是人们旅游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山地旅游的开发中,遵循山地旅游开发地传统经济发展特点,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建筑设计中秉承绿色低碳理念进行开发。实现当地旅游业、山地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山地旅游产品多样,游客消费目的、消费形式、消费层次不同,因此山地旅游在开发中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根据不同游客心理、心理以及安全需求,结合山地资源自身特点,设计观景、修养、体验、运动等差异化山地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4)社区参与:山地旅游一般以山地居民所居住的村落或乡镇为旅游集散地,旅游人群比较分散,居民与游客的直接互动较多,山地旅游开发应以当地居民生活改善、经济利益提高为基本出发点,调动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自发、主动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最为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体验。实现居民与游客各自利益的的共赢。

(5)国际合作:山地旅游已逐步成为当前国际旅游发展最快的旅游形式,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断探索、研究山地旅游消费者需求,已形成了一些山地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系列。因此,在我国的山地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可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在认真研究与消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地的山地特点、人文特色与发展基础,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在资源利用、发展模式、产品开发上进行创新与深度开发。

2 山地旅游产品类型

我国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主要以下有几个阶段,(1)1978—1992年精英旅游阶段。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商人在发达城市和名胜风景区进行旅游消费,旅游是比较奢侈的消费,是小众人群的消费。(2)1993一2005年大众旅游阶段。在这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及收入较高的部分农村居民加入旅游消费。消费内容逐渐从以城市观光、游览名胜景区为主到休闲、娱乐为主。(3)2006开始个性化旅游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健康、个性体验旅游成为时尚,特别是80后、90后的成长,自助游能力的改善、户外拓展的流行。天性旅游成为当下旅游者和旅游研究者的主要内容。

山地旅游的发展应结合山地区域特点,游客消费需求发展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做到产品的差异化与多元化,从游客的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产品形式:

2.1 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满足观光、休闲、度假需求

山地旅游资源区域很多已作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规划。山地生态环境自然、空气宜人,大众闲暇之余,可进行春游、观景、深呼吸、慢跑健身、四季摄影等不同的旅游休闲活动,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达到身体与心灵的休闲与放松。满足大众观光、休闲需求。

2.2 深度旅游产品开发,满足体验、修养、禅悟需求

体验经济强调消费行为的参与性、价值性、持久性,传统旅游消费的基本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旅游消费者不断地寻求更好的“个性体验、审美体验、文化体验、心灵体验”,不同区域山地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各有所长,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开发,满足消费者个性体验需求。

2.3 天性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自助、拓展、极限运动需求

天性旅游研究时间不长,是一种基于人类健康、天性、心灵探索的旅游文化。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人类对自由心性与情性的追求;(2)生命境界中真、善、美、爱的探求;(3)自然环境下,人类对自身极限的认识;(4)体验、探索不同文化,享受大自然的馈赠;(5)通过自然与身体的融合,唤醒内心的愉悦和美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助旅游能力的提高,山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为天性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结合国内外对人类天性旅游研究成果开发相应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天性探索的需求。

3 山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我国不同类型的山地分布极广,其间分布着不同民族的居住地,发展山地旅游,促进了山地间分布的村落经济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同时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村民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旅游业与乡村经济有重要意义。

3.1 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旅游业带来人流、物流,山地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山地的特色产业具有宣传、带动作用,“旅游+山地产业”的产品开发,无疑为山地农、林产业走出大山提供了新的思路,各自在利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拓宽相应的产业链,丰富产品内容,产业间实现共同发展。

3.2 摆脱旅游业门票经济的约束

山地旅游的发展,由于山地的广阔性、分散性,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与山地特征的结合比较密切,如有的适合徒步、有的适合漂流,还有的适合攀岩、滑翔伞运动等,产品先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传统的景区开发,收取门票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显然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业如何在山地旅游开发中得到发展、获得效益,为旅游业發展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机遇。

3.3 促进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山地旅游的发展不同于景区开发,主要依托分布于山地间的的乡镇与村落,游客的旅游集散地相对地落户在这些乡镇与村落,山民自然地承担了旅游接待与服务的功能,在传统山地生产的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接待服务增加收入,无疑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觉地改善与提高服务意识。

3.4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旅游业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为其基本要素,发展旅游业无疑将对旅游地所在的乡镇、村落进行规划、建设,山地村落、乡镇多为民族聚居地,具有民族建筑、生活特点,还有不少的村落为国家保护的古村落。在规划、建设的同时保护好地方村落特色,也将满足旅游业与村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非常契合,发展山地旅游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引资搭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进行。

3.5 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从旅游消费的发展过程和山地旅游的发展水平、类型来看,发展水平越高,对山地旅游的设备、旅游模式的创新要求也就越高,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山地旅游的成功经验,促进本地区山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合作也就越广泛,山地旅游活动的交流也越充分,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也就越大。

4 山地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政府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护

在山地旅游发展中,政府根据山地区域的特色做好地区山地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做好旅游不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相关投资的顺利实现。同时在旅游地开发中明确资源开发建设标准、制定相关开发标准与规范。合理利用和保护好山地生态资源,保护好山地村落原生态的民族特色,使开发有序、有利、可持续。同时杜绝旅游开发对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的破坏。为开发明确方向、制定标准。

4.2 产业融合,实现投资渠道多元化、产业链拓展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山地农业+旅游”“旅游+特色山地产业”为山地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多元的投资渠道,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互利互惠,有机融合。

4.3 产品导向,满足不同旅游消费需求、产业持续发展

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带来了对旅游消  费产品供给的不同需求,山地区域的特点与资源的丰富性,使得产品的开发具有多元的基础,各地区、村落根据山地自身的特点,打造“一山一特色”“一村一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需求,分散游客的集中消费,实现真正的慢游体验,逐步回归天性旅游。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4 旅游营销,促进山地区域整体形象提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是山地经济最好的营销名片,游客的亲口所尝、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以及对以上感受的“亲自发布”是对山地旅游的最好营销,而山地旅游所依托的山地农业产业、农业产品、山货可根据游客的消费特点开发出相应的“伴手礼”,在旅游之末,随手携带,自用、送人又进一步对山地产品进行了营销。扩大了山地旅游地及相关山地产业产品的知名度,产业与旅游业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

4.5 国际合作,促进山地旅游品质提高、提升产品知名度

山地拓展、山地极限运动都是当下流行的山地旅游项目,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刚起步,旅游的设备、设施产品质量、功能上都还需要不断提高,山地旅游业发展的模型也还需要不断尝试,与欧洲、美国等山地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交流合作,能尽快提高我们的山地旅游发展水平,一方面有力地宣传了我国的山地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实现不同国家山地旅游爱好者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共赢。

我国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助游能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山地旅游的不同产品体验,同时国家大力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而我国许多村落、乡镇分布在群山之间,因地制宜,因资源而开发相应的山地旅游产品,是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错选择。

[参考文献]

[1] 程进.山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0(01).

[2] 胡叶星寒.国内外山地旅游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9).

[3] 张小军.何谓旅游——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7(32).

[4] 余大富.山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J].山地学报,2001(10).

[5] 陈兴,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猜你喜欢
新常态农村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