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2019-11-27 02:25王芳赵辉越王琦沈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王芳 赵辉越 王琦 沈滢

[摘 要]吉林省粮食产量排名历来位于我国各省前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以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缩发展趋势,凭借自身的农业原材料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以期能带动自身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僵局。本文基于区位商理论,研究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制约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四大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吉林省未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理论;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是吉林省“三化”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及产业链条化是吉林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一切以人工生产和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总和为原料,进行原料生产加工的工业性活动。但为了方便统计,我国在统计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数据时,采用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概念。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性生产活动。我国在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统计时,把与之相关的行业分为12个,它们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橡胶制品业。其中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在2010年后合并处理。

产业集群是一种近年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增加企业的生产利润、促进技术创新与研发、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是对产业集群的一个细化分支,是指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集中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展开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产业集合体,使区域经济更具竞争优势的现象。

依据区位商理论,计算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2000-2015年的区位商,分析发现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确实存在产业集群现象,产业专业化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发展遇到瓶颈,出现停滞情况。现阶段,吉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但仍存在产业集群空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偏低、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薄弱、政府扶持政策和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打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瓶颈状态?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迈向更高水平。

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生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取决于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大致经历了零散起步、规模成长、整合扩张、高效发展以及转型阶段五个阶段的发展,为吉林省区域发展贡献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东部是长白山区,中部是松辽平原,西临科尔沁草原,气候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自身地理区位,吉林省在东部地区形成了以参茸、中药等特产品为主的产业区域,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加工区域,在西部形成了以乳制品、畜牧品为主的优势区域。近年来,吉林省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使农产品加工业取得巨大发展,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反映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趋势及对经济总产值的贡献程度。吉林省近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整体上对吉林省经济总值的贡献度逐年提高,但近几年对吉林省GDP贡献度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说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遇到瓶颈。2003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348.6238亿,经过十三年发展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高达6382.3966亿元,虽上升速度有所放缓但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经过对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的十二个行业数据分析得出,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贡献率较高的子行业有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具体数据见表1)。以2016年为例说明,2016年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的产值分别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51.53%、15.2%、9.86%和8.81%。

目前吉林省形成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包括玉米加工型企业集群、大豆加工型企业集群、畜禽业加工型企业集群、中药特产品加工型企业集群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型企业集群。与此同时,吉林省已经有34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具体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

图2列举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在空间上的数量分布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均有分布,但在数量上东中西存在差异,仅长春松原两市就在数量上占据50%,长春和松原两市产业集群发展较好,产业集群产值较高,但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相较这两个地区发展较薄弱。吉林省产业集群在各市州分布不平衡是由自然资源禀赋与环境、交通区位情况、人口规模与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等多因素决定的,吉林省未来应该注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合理布局及均衡发展。

3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業产业集群水平,借助区位商理论对吉林省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分析。区位商是衡量一个地区某产业相对于一个参考区域该产业的集中度的度量,通常选择全国为参考区域。区位商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为主导产业、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产值,Ei表示i地区总产值,Ekj表示k国家j产业的产值,Ek表示k国家总产值。当LQij>1 时,说明j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主导产业,j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区位商越大,集群效应越大;当LQij<1时,说明j产业在i地区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以进口为主要导向;如果区位商LQij= 1,则认为i地区j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全国不相上下,j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选取2000—2015年的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吉林省GDP、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和国家GDP数据,运用区位商的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均大于1并逐年增加,这表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的主导优势产业,产业专业化水平逐年提升,优势逐年扩大,对外出口和扩张的实力日益雄厚。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取得如此进展既得益于吉林省的客观区位优势,又得益于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走势看,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遇到瓶颈,产业专业化发展停滞。根据研究分析,产业集群空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偏低、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薄弱、政府扶持政策和体系有待完善是目前制约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的分析以及其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制约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如下:首先,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在吉林省各市州融资水平、人才水平等要素空间发展不均衡,互联互通性较差;其次,产业集群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技术水平较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科研创新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再次,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薄弱、品牌培育意识差,缺乏标准化产品质量体系;最后,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政策和体系有待落实和完善,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1)促进省内优势资源流动,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空间均衡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上,继续推进四大特色区域的構建,以长春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发挥长春市技术和人才优势的溢出效应,带动吉林省其它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吉林省全域内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均衡发展、合理布局的局面。

(2)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自主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农产品副产物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鼓励加工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全产业链,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模式。

(3)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品品牌价值,引入“互联网+”思维,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宣传力度,打破区域限制,变区域市场为全国市场,打造“吉字号”品牌,向更高市场竞争层次进军。与此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产业融合,打造农产品加工业教育、工艺体验、文化设计创意等新业态,深入挖掘农产品加工业的附加价值和文化内涵。

(4)吉林省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支持,落实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准入门槛,促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争取在融资、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环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以便形成更大范围内的产业集群效应。

[参考文献]

[1] 周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 李锐,郝庆升,高可,等.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稳定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4).

[3] 王敬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