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研究

2019-11-27 02:25张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河北乡村振兴

张宁

[摘 要]就当前乡镇发展情况分析,各种矛盾存在于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以及在社会体制进行转轨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总体来看,其发展呈现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委政府应该坚持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出发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纵深发展“三农”产业,厚植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大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河北;乡村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镇振兴战略,发展有效治理,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活的文明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发展目标的体现。就现实情况分析,实现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增效增收,这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体现,农村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达成的是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乡镇社会经济文化的振兴应该也属于乡镇振兴内容的一部分,再有其创新体现还应该包括乡镇治理方面的提升,最后还应该包括乡镇生态文明的进步。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作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分析,对乡村治理予以加强和创新,对乡镇振兴战略予以有效的实施,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是非常重要。

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1.1 适用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

中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报告的精髓体现,同时它还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不均衡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补齐发展中的短板。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对村民自治委员会开展了完善性的建设,同时为了促进乡村治理的稳健发展,国家还在乡村设立了农村社区警务服务站等举措,这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乡村治理。不过人们也应该看到,在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的过程中,问题伴随着治理过程而存在,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其发展短板方面,包括乡村治理的失序性,农村黑恶势力的盛行以及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等相关因素,要想实现并提高农村美好生活,就必须对这些相关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起到一定的领导作用,要及时发展新问题并给予有效的解决。要本着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初衷入手,要激發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对新时代的矛盾予以有效的转化,从激发积极性的角度对群众进行有效引导。

1.2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们首次接触这些内容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并且随着发展的深入,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呈现提升趋势,2018年两会期间,这些内容更是被反复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也对此表现出格外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发布实施,一定程度上告诉人们,一方面国务院和党中央加强了对乡镇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国家在逐渐地完善乡镇振兴战略,对其发展战略做了重大部署和安排。从上述措施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促进作用的应该是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从其实施内涵来分析,乡村产业的振兴应该隶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它同时包含的内容还应该涉及乡村文化和乡村人才,再有就是,它还应该包括乡村组织的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有序性,从这一点上来看,对乡村乱象进行治理,对发展创新体系予以建立,这应该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首要任务体现。

1.3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

维护人民利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宗旨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践行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根本任务的体现,为了让人民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予以维护,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更包括“三权分置”对上述制度的有效替代,这也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体现。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至今,一直把“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做其发展宗旨,这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有体现。在我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点,不仅乡村治理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同时农民的基础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从根本上对农村居民的利益予以维护,这应该是避免农村发展存在短板的主要措施体现。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因此建设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体现。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就新时代乡村发展来分析,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体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质,因此从客观上来说,对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构建,坚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除传统模式的羁绊,这是促进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

(1)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乡村治理需求,这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突出矛盾体现。碎片化、家族化、压制化是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但是这些特征已经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传统垂直治理结构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的发展,许多农民涌入城市,甚至有许多农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人”,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村民自治制度形同虚设。所以说提升农村自治能力,对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予以调动,应该是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关键。

(2)单一性渠道体现在对乡村治理中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中。就当前农村具体情况发展分析,矛盾激发的高频地区应该包括农村,并且只有多元主体进行参与才能够对相关矛盾予以化解。从客观角度分析,有两种解决方式可以对农村机制进行有效调节。①寻求基层组织帮助,不过人们也应该意识到,基层政权管理村中事务是非常繁忙的,并且由于个别村干部本身就处于矛盾漩涡中,所以他们的过多的参与,有时候会起到激化矛盾的反作用。②信访或者上访,但这种方式不利于解决根本矛盾,并且会消耗很长的时间。所以,对矛盾的调节和解决,首先参与对象应该是多维度的,包括基层政府、村民,同时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社会力量,需要多方参与、协同合作,这也是今后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应该侧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从乡村治理制度保障的角度分析,法治基础是关键。从现实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完善乡村法规,提升法律效率问题;二是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避免存在村干部重人情轻法治问题;三是加大农村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人员行为问题。

就上述论述分析可知,现代乡村治理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治理方式,应该从创新的角度实施新的发展模式,对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治理模式予以有效的构建。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当前乡村治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党建的龙头和基础作用不强

随着国家对于乡村治理程度的提升,河北省乡村基层党建工作获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是具体分析,需要提升的重点还应该包括党建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党组织的管党治党要求有待提升,尤其是基层党建工作,这方面非常薄弱,它阻碍着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二是由于对观念和身份意识认识不够,部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无明显发挥;三是乡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规模化和产业化,导致其经营能力无法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态势等。

3.2 乡村治理资源供应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乡村治理在使用资源方面有明显的匮乏现象,这不仅体现在乡村基础建设方面,同时由于发展的不均衡特征的明显存在,乡村信息化建设也相对落后,基层组织建设资金更多地源自于政府的投入。而好多农民的收入源自于土地租赁管理的费用,还有就是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费,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经济方式的出现,农民的收入正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尤其发生在农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之后。

3.3 乡村治理理念滞后

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新农村的发展,部分乡村基层干部没有及时地更新管理理念,依旧沿用僵化的行政干预手段实施乡村管理,乡政府和村委会仍担任治理主体职责,这在很多乡村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社区建制已经出现在部分乡村中,但遗憾的是其管理模式并没有随着体制的变化而产生改变,只是对社区服务职能予以了承担,这远远不足以形成村、居合一的社区治理的服务要求。

3.4 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

诸多新型乡村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新农村的形成过程中,河北省乡村也不例外,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开始被大众接受。但是受传统相关因素影响,对于乡村治理的参与,社区居民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积极性。因此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乡村各类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积极性的带动问题。

3.5 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随着农民社区居民身份的转变,像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性的现实问题被呈现人们面前。社会公共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就目前情况来看,它们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尤其是其服务方式以及其便民性,与社区群众多方面需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3.6 乡村治理的人才不足

就当前情况分析,乡村人口的流失和流動是河北省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乡村治理人才的缺乏。并且由于待遇偏低、条件艰苦,所以更多的人宁愿进入体制内考乡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也不会选择来农村应聘职位,因此在当前农村治理过程中,其参与管理的人大都没有丰富管理经验,也有部分管理者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4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策略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深刻的总结,他指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是乡镇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改进中产生内生性的演化。乡村治理体系采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结合方式,这对解决乡村治理难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随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也会被有效推进。

4.1 探索村民自治道路,健全自治管理体系

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建立,能够有效促进村民之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自治”目标应该是村民自治道路发展的重点,它能促进农村民主决策机制的有效完善。乡村的振兴需要自治规章制度的建立,同时也需要对落后农村农耕社会制度的摒弃,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呼唤规范自治治理体系的规范建立与健全,需要村民的各方面的参与,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农村各利益主体间的纠纷,提升村级领导干部的办事效率,这应该是现代农村村民自治道路建设的重点。

4.2 落实基本德治准则,彰显传统德治价值

道德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对此的观点是“君子进德修业。......在下位而不忧。”也就是说,君子事业的建立需要道德辅助,需要忠信与人,需要以德待物。人立业的根基必须建立在德行提升的基础上,心情不能随着职位的高低而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乡村德治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模范的领头作用在乡村治理发展中会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会对新农村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3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发挥法治核心作用

只有得到人们认可的法律才能体现其权威性,只有这样的法律条款才能对人民的利益予以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此进行了重申,指出法律会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权益。因此农村法治工作的开展应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对农村干部的办事能力予以提升,对社区事务进行有效治理,对农民的信访工作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实践证明,乡村法治的关键是对村中的群体性事件以及基层干部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解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提升农民法律意识的同时,对法治的宣传力度予以提升,帮助他们用法律的武器解决身边的纠纷与矛盾,用公平公正的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5 结语

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乡村振兴首先体现系统性。要保证尤其实施的大环境,要运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促进。对于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的推行,人们应该抱着坚决支持的态度,一方面体现治理的现代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总体上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予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榆次区委书记张祖祁.关于榆次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N].晋中日报,2019-06-28(004).

[2]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04).

[3] 本报评论员商寅泉.乡村治理、脱贫攻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N].中国产经新闻,2019-06-26(001).

[4] 陈孝斌.提高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N].中国商报,2019-06-26(01).

[5] 本报特约评论员.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治理基础[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9-06-26(A01).

[6] 董娜.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乡村体验式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分析[J].智库时代,2019(27).

[7] 王丽敏.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实践探索——基于河南省先进村镇的实证分析[J].领导科学,2019(14).

[8] 罗增斌.落实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N].山西政协报,2019-06-21(003).

[9]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课题组,王超.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调研[J].重庆行政,2019(03).

[10] 毛平,张禧.基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目标实现路径探讨[J].现代化农业,2019(06).

[11] 陈丹薇.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8(03).

猜你喜欢
河北乡村振兴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王大根
梁丛
孙婷婷
李天锁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