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9-11-27 09:26李静彭琦郭婧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6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管理

李静 彭琦 郭婧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 该文研究对象为儿科患儿,研究例数一共200例,儿科患儿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儿科患儿)、对照组一组(100例儿科患儿),对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实施分析,再分别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常规管理,将两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儿科患儿症状改善时间(6.01±1.21)d、住院时间(9.45±1.28)d短于对照组儿科患者(P<0.05);观察组儿科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1例、所占比为1.00%;不满意患者9例、所占比为9.00%)高于對照组满意度(P<0.05)。结论 通过分析儿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后,再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取得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b)-0033-02

研究显示,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实践中存在的损害性、不确定性事件,易给患者带来影响,儿科护理则是高风险工作,与临床成人护理相比,易导致护理纠纷发生[1]。因此,该次研究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取200例患儿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儿科患儿均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

观察组100例儿科患儿;年龄1~10岁内,平均年龄(5.12±1.01)岁,其中儿科患儿男性有50例、女性患者50例。

对照组100例儿科患儿;年龄1~11岁内,平均年龄(5.16±1.25)岁,其中儿科患儿男性有51例、女性患儿49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平均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100例患儿使用常规管理。

在儿科对患儿实施常规措施,为每位儿科患儿进行用药指导。

观察组100例患儿使用全程护理管理。

①对每位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儿科科室人员均需参与到考核制定方案中,首先应由护理人员个人对该方案进行申请,并进行资格审查,对于符合考核标准者,考核内容主要以多个方面为主,比如儿科理论知识的考试、儿科操作技能、民主测评等,护士长还需对儿科岗位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和分析,考核内容以护理人员评价、专科理论以及操作技术为主。若护理人员考核成绩符合,应直接聘用,对于考核未合格者,应给予其试用期,试用期为年之后根据上述流程继续进行考核,直至每位护理人员的考核结果均为合格为止[2]。

②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防控医院感染风险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在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做好物体表面、空气的消毒和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发生,使用后的器械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回收,并实施分类处理[3]。

③制定儿科管理制度,依据医院下发的绩效考核指导方案,并由全体护理人员参与讨论,将符合科室实际情况的各项制度进行制定,并将月考核、奖惩制度、工作风险制度以及护理工作量纳入其中,同时根据每位儿科护理人员的不同班次合理安排,对于工作量大并且夜班风险高的班次,应适当进行倾斜[4]。

④在儿科患儿住院第1天,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儿科病房,并送往患者前往指定床位,为患者家属讲解医院相关制度,在患儿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可对患儿进行体温测量,并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询问儿科患儿有无过敏史,告知患儿应按时用药。遵医嘱为儿科患儿进行常规检验,应根据每位儿科患儿病情进行健康指导,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关于儿科疾病的各项知识,同时告知患者家属药物服用注意事项和药物服用方式[5]。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儿科患儿以及对照组儿科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

对比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儿科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指标,给予每位儿科患儿家属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一共发放200份、回收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

满意:儿科患者家属对护理管理措施、管理内容制定满意程度在100分之下、80分以上。一般:儿科患者家属对护理管理措施、管理内容制定满意程度在60~79分。不满意:儿科患者家属对护理管理措施、管理内容制定满意程度在59分以下。满意率加一般率等于满意度[6]。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儿科患儿症状改善时间(6.01±1.21)d、住院时间(9.45±1.28)d短于对照组儿科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P<0.05),见表1。

2.2  对比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儿科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1例、所占比为1.00%;不满意患者9例、所占比为9.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P<0.05),见表2。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科护理管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多种;①护理人员因素:由于儿科护理难度大,家属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较高,无论是技术操作、病情观察,均需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扎实基本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专业知识不足,易导致护理差错情况发生。②意外因素: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均较小、其活泼好动,在治疗过程中常常易发生烫伤、跌倒、坠床等情况。③患者因素:由于患者自身年纪小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导致感染情况发生,再加上患者血管难以看清,从而导致重复穿刺或者穿刺困难情况,导致意外伤害风险增加。④沟通不足: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之间缺乏沟通,部分护理人员说话时医学术语过多、语言使用不当,易导致患者家属产生概念上的误解。

通过分析上述风险因素后,再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通过不断完善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儿科日常管理方式,能显著降低儿科护理工作风险,能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预防护理纠纷情况发生,保障儿科患者安全[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儿科患者症状改善时间(6.01±1.21)d、住院时间(9.45±1.28)d短于对照组儿科患者(P<0.05);观察组儿科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满意患者90例、所占比为90.00%;一般患者1例、所占比为1.00%;不满意患者9例、所占比为9.00%)高于对照组满意度(P<0.0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儿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后,再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2]  熊诗思,梁敏,李弯,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SF-36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0):2850-2853.

[3]  周文娟,彭丽媛,龙艳丽,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16,40(4):252-254.

[4]  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85-186.

[5]  曾倩,劉经飘,曾秋月,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6]  郭玉变.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27-128.

[7]  牟志玲,韩衍臣,曲爱丽,等.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3):157-159.

(收稿日期:2019-06-10)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论综合性ICU的护理风险与防控
循环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