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探析

2019-11-27 02:25李春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群体性事件基层政府

李春雨

[摘 要]近几年,中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政治稳定造成影响,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自身治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群体性事件是否发生。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出只注重事件发生而忽略预防,注重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监督,以及注重治理方式而忽略信息公开等,由此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本文首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概念界定,回顾基层政府以往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惯用模式,指出治理方式上的不足,提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治认同;基层政府;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过去20多年,群体性事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但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至今未达统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进入海内外学术界的视野,并迅速成为了一个热点领域。群体性事件在每个历史时期,其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体性事件被称为“群体闹事”“聚众闹事”,这一时期的称谓具有很明显的政治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则被称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等,直到2004年,“群体性事件”才被国家正式使用。学术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其一是行政管理学会将群体性事件阐述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所引起的部分公众参与的、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基本价值产生严重威胁的事件”。其二是学者从分析制度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在现代民族国家里,该国家的制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集体行动的特征类型和发展方向”。

综上可知,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经历几个阶段,学术界从多方面进行定义。本文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提供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即:群体性事件是指群体在受到社会刺激下为谋取共同利益而突然爆发,采取有序或无序的聚众手段进行对抗的活动。

2 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过程中的不足

2.1 重视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而忽略预防

公共危机管理中,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中,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基层政府一般都能及时赶往现场进行解决。普遍情况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看似突然爆发,但追根溯源往往是社会公众利益长期得不到合理满足的必然结果,内心深处郁积了不满。基层政府由于手中的权力有限,同时对资源分配可能不是很到位,就容易造成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诉求,时间一久,群众对“真相”已不太看重,便会通过群体性事件来宣泄内心的诉求与不满需求。这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由于基层政府忽略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才重视。

2.2 政府信息不公开激起官民矛盾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电脑及微信等媒介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使公民参与国家政务的形式变得多样化,而公民通过网络对政府政务的影响也变得愈来愈大。但基层政府对此网络化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了很多的“僵尸网站”,许多政府官方网站更新信息的速度极慢,甚至有些从未更新过。政府这种信息不能及时做到公开,容易导致群众对政府产生误解,以为决策都是政府在背后暗箱操控,不能满足群众的好奇心及知情权的需要。而且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仍然采取以封锁消息、记者禁入的方式,这些都易导致群众的不满,激起官民矛盾。

2.3 基层政府自身应对能力不足

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初发时通常不具有对抗性。但部分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往往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平息事件,趋向于依赖采取打压控制的措施。这些都显示出,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可能存在自身能力不足。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基层政府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事端,不能从根本上来消除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各种隐患。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部分则是刚毕业下基层的大学生,其自身社会经验不足,在群体性事件这样的危机发生时,会显得措手不及,慌了阵脚。他们第一时间考虑是不是要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而是要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阻碍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却不知留下的隐患可能会滋长成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导致群众与官员之间产生嫌隙。

3 构建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路径

3.1 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在公共危機管理过程中,危机预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基层政府进行有效治理的前提之一。基层政府常常重视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过程,而忽略了对其进行预防和警示,最后导致群体性事件“发酵”。因此,基层政府首先要重视对于危机到来前的预防准备工作,其次还要健全危机预警的机制。具体地来说,可以从运行成本出发,在各地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有针对地做预警工作,将预防工作放在危机管理工作的第一位,让群体和政务官员都对其十分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的作用。

3.2 建立官方有效网络平台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看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实际上都是由一部分又一部分的小事聚齐起来,最后爆发在一瞬间。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会有一个滋长的过程,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发酵”的过程。在群体性事件“发酵”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封锁信息的无效性必将导致谣言四起、真相难辨”。因此,基层政府应该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将信息及时地在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更新,做到有效地“释放”信息。以往的基层政府不太注重信息的传播,相关部门对社会舆情与信息的报告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哪些信息应报告,应通过什么渠道报告,应报告到什么机关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信息无法有效地传达到群众。要解决这一弊端,基层政府就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随时第一时间对信息在相关网络平台进行更新。

3.3 加强基层政府自身能力的培养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能否很好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素质有助于维护基层政府形象。要对基层政务人员进行培养,可以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这两方面进行培养。一是加强基层政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学习党的十九大,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二是加强政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基层政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例如进行危机事件相关的演练,参加专家的各类讲座等。通过这两方面,从思想和行为上来提高基层政务人员的各项能力,今后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便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的处理。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加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基层政府是国家在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官方第一人,其自身的作为全部都是代表着国家和中央。因此,本文笔者对基层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分析了其表现出的不足,从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建立有效网络平台和加强基层政府自身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解决,从而维护群众、政府和政治三者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冯仕政.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衍生[J].社会学研究,2015(05).

[2] 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吴开松.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4] 薛澜,张扬.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J].江苏社会科学,2006(04).

[5] 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孙义鹏,李斌.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16(08).

[7]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8] 陈侃.群体性事件与地方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9] 李红星,刘念南,苏荷.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群体性事件基层政府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