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9-11-27 02:25彭永涛马涛刘文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8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高校

彭永涛 马涛 刘文德

[摘 要]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入党积极分子是我党发展强大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已然成为确保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本文立足于新时代对党员的素质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现状,创新地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积极分子;培养模式;创新考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1 提升入黨积极分子政治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目前,高校发展党员的数量和比重不断提升,在为我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培养是保证党员质量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我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 100 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高度看问题,深刻认识改进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基层党委应该从加强和改进积极分子教育管理机制入手,全面了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与问题,打破传统单一的培训形式,建立立体的培养模式,吸纳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高校的党建工作水平。

2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其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的。目前积极分子培训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入党积极分子本身,二是培养联系人制度,三是基层党组织培养机制。

2.1 入党积极分子自身问题

入党动机是每个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发自内心的渴望,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标尺。但是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经历有所差异,现实中人们在思想和政治觉悟上也存在差别, 因而不同人之间的入党动机也不尽相同,如此也使得入党动机存在正确与不正确之分。再加上西方不良文化侵蚀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等综合因素导致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常见的入党动机类型有“利益型”“锻炼型”“情感型”“荣耀型”等。这些功利性的入党动机导致积极分子纯洁性和先进性受到影响,淡化远大理想抱负和梦想。此外,大学生入学以来虽然一直接受党政教育,但是对党的理论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总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地学习党的理论,将其当做是入党的程序,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学习自觉性。部分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后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不及时提交思想汇报,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也是由于缺乏理论学习主动性导致的。

2.2 培养联系人制度问题

培养联系人是积极分子在正式入党之前最直接的引路者、指导者, 培养联系人有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增强培养联系人的职责意识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由于培养联系人配置不完备、职责模糊、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致部分联系人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此外,由于责任意识薄弱,部分培养联系人工作形式化,联系工作只限于表层,不够深入。近一半的培养联系人和自己的积极分子联系次数很少,频率低,大部分都只是通过网上交流沟通,极少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培养联系人作为积极分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应该肩负起监督指导积极分子的责任,对自己培养的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给予高度重视,经常督促积极分子提交思想汇报,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积极分子,为其解决迷惑,指引方向,帮助积极分子端正动机,提升党性。

2.3 基层党组织培养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问题也是影响积极分子培养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新入职的辅导员担兼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日常事务繁重,导致缺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够,在党支部建设和积极分子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发挥作用不足,在推优之后对积极分子的入党启蒙教育不及时,不够全面,致使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性不高,入党动机功利化,不够端正。在培养模式方面,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形式单一,还仅仅局限在其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后,依靠第一课堂理论讲述来完成,往往采用大班集中授课形式,着重于党的理论、基本知识、基础路线等方面,对时政和热点事件涉及较少,缺少实践训练,致使形式大于意义。这就导致对积极分子思想发展关注不够,枯燥乏味的课程对学习者缺少吸引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考核形式方面,高校对积极分子的考核仅仅以党课培训的成绩作为评判依据,致使很多积极分子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培训后的测评上,为了培训而培训。这样一来,部分入党积极分子逐渐变得不思进取,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很难发挥一名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和考察形式上不断创新,让培训变得生动,有吸引力,让考核变得严格,有说服力。

3 新时代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3.1 严把入口环节,控制源头,提升积极分子质量

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表明强烈的入党愿望,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存在功利化心理。正本先清源,正身先正心,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主要的培养和输出基地,应该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不断提升积极分子质量。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了发展党员要做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总用的“十六字总要求”。第一个提到的就是要“控制总量”,高校作为选拔入党积极分子的源头之一,要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同时,将德才兼备作为评判标准,将“质量第一”作为根本理念。要考虑到积极分子作为“关键少数”的身份,积极发挥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入党动机不纯的学生给予拒绝。

3.2 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增强基层党建水平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党培养大学生党员,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平台,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的同时,也要定期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员培训班等针对基层党建队伍的培训,以提高其对党的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工作能力水平,了解掌握工作职责和程序,更能够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入党积极分子更加主动了解党的宗旨、性质和纲领等理论。

此外,基层党委在确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要将“程序规范,依据无疑”作为最基本的原则,不能够一味地扩大积极分子群体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力求“优中选优”。可以建立“积极分子培训档案”,将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积极分子培训以及日常生活学生上的表现都记录其中,形成积极分子分阶段的成长日志,不断规范积极分子的行为举止。

3.3 完善联系人制,职责明确,实施“三导师”培养制

培养联系人是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最直接的生活引导者和思想指路人,承担着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任务,直接影响着积极分子的发展与成长。目前,由于工作繁重,培养人配备不合理,职责不明确,部分培养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实施“三导师制”,即高年级正式党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混合培养的模式,培养联系人要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结合学生特点,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合理分配培养任务,做到“谁培养谁负责,谁联系谁管理”。

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端正积极分子入党动机,辅导员在平日生活中监督观察积极分子行为表现,促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高年级党员学生通过“走进寝室,走进课堂,走进网络”全方位关心、指导积极分子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足够重视其提交的思想汇报,帮助积极分子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其树立榜样和示范作用,使积极分子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向党组织靠拢。

3.4 创新培养机制,与时俱进,线上线下搭建平台

高校基层党委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应结合培训内容,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采取案例式、启发式、讲授式、研讨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培训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显性化、平实化、生活化,通过形式活泼、入心入脑、入情入理、触及灵魂的教育手段达到教育目的,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1)创新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对95后和00后大学生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创新培訓内容和形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是要使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语言进行教学,增强党课吸引力;其次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充分利用大学生习惯的碎片化形式拆分党课内容,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最后是把重大节日节点作为培训抓手,多采用情景模拟和研讨式教学方式,端正积极分子入党动机。

(2)结合新媒体,占领网络阵地。首先,由于网络平台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学校的红色培训网站,开设网上党校,突出网站培训的学习性、及时性、互动性和服务性,使网站学习成为常态化。其次,搭建微信平台,创建微信公众号,深化对积极分子思想动态的把控。党建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党建知识、理论和重要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党的声音,不断增强积极分子对党的认同感。

(3)建立实践锻炼平台,将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只有在实践中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真正锻炼积极分子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要结合积极分子的专业特色,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服务,实行体验式的实践教学。让入党积极分子将理性信念不仅仅止于口头,而是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可以建立积极分子实践团队、支教团,去福利院和养老院做义工让积极分子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

(4)完善考评方式,动态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培养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成熟与否,既要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自身素质,更要有高效正确的培养方案。首先,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积极分子考评现状,影响入党积极分子成熟程度的因素,尤其是基本状态、机制体制、考核实效等方面系统分析当前培养体系,通过组织行为学的绩效分析方法,利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系统,提出全维度、全方面开展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与培养工作的策略。

其次,根据罗宾斯的“结果、行为、特质因素会影响评估方案的成效”理论,将入党积极分子成熟影响变量进行提炼和筛选。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绩效分析理论,制定一套完善的入党积极分子考评体系。在评价维度和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思想、知识、行为、能力和环境进行分析;在评价方法和主体方面,引入组织行为学中的360度评估方法,将考察对象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人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其思想行为表现;在评价周期和工具方面,高校应注意对积极分子考察的频次,至少每半年一次。在评价过程中,党支部可采用“行为定位评定量表法”结合党员评议,形成“五维度雷达图”,即评估结果;最后在结果分析和应用上,党支部可以据此筛选入党积极分子,并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差异来判断其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对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调整。

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是建设高质量党员队伍的基础。新时期,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任重道远,如何在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多元存在的背景下不断做好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难题之一。只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挖掘积极分子的潜力,动态调整培养联系人的身份地位,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队伍的工作实力,不断完善考评制度,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培养模式,才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对积极分子的全方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从而为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员队伍注入新鲜的力量,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宋广强,单中元.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研究[J].社科纵横,2015(04).

[2] 孙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现状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3(06).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培养模式高校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