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流水,可曾记否

2019-11-28 05:06周俊芳
山西文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流水公安小说

周俊芳

仲夏酷暑,午后端坐读张暄的小说《中元流水》,中篇不长,2万字而已。从标题开始就犹疑不定,思绪纷扰。中元是鬼节,流水是匆匆之意,人世繁华莫不是虚幻一场,水流一般不舍昼夜,去而不返。

幼年在农村,鬼故事几乎是最早的开蒙。“人晚上走路朝后不能左右同时看,会吹灭肩头的灯,容易招鬼……”“不乖乖睡觉,后半夜会被女鬼带走……”“池塘里淹死的人会变成鬼,找到下一个替死鬼,才能托生,进入另一个轮回。”糊涂如我,自记事起,就惊恐于有鬼,青面獠牙,缁衣长舌。于是,害怕去久不住人的老屋,不敢从坟地穿行而过,担心夜归人带回不洁之物,到清明、中元、寒衣节要早回家,以免被冲撞……

《中元流水》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中元节回乡祭祖,开启了与家族亲人交集的闸门。讲述了小村钱家庄几辈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说的是家长,论的是人情,谈的是鸡毛蒜皮,缘深缘浅,归根结底,逃不开一个生老病死。

“去年,他还满脸活泛,短短一年,就成了这副样子,岁月,让他所有的光华消失殆尽,只剩一具枯槁的形体和一双茫然的双眼。”村庄作为生命的一个载体,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有贫穷与富裕,有难堪与幸运,有不甘与满足,自然也有新生与死亡。

张暄只选择了几个场景,就囊括了爷爷、父辈、自己和儿子。既是家族更替的延续,也是村庄发展变迁的必然。是的,大多数家庭就是这样,父一辈子一辈,传承着家风,淡忘了恩怨,传递着情暖,消弭了抵牾。写好这样的文章,不仅需要精密的构思能力,更需要博大的悲悯情怀。所谓故乡,浓厚的情感背后,隐匿着一种复杂而难以厘清的渊源。故事很长,可以长到像一棵树那样,枝枝杈杈,盘根错节。故事也短,可以放在中元节一天说清楚。

古人最忌讳人说背祖忘宗,在道德层面,忘本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于是,清明、中元节、寒衣节,城里人都要返乡祭祖,展现伦理孝道,祈求保佑平安。这些怕是目下,人们自发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习俗。

人类的智慧在于,该祭拜了祭拜,该种田了种田,互不侵扰,相安无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欣欣然,与所忌惮的鬼魅和平相处,祖坟就在院子后面高崖之上,淹死过人的池塘是全村人赖以生活的水源,彻夜啼哭的婴儿也会慢慢长大,传说被鬼附过身的人仍谈笑风生……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怕鬼的?

人活着活着,就不怕了。人死了会变成鬼,那么多身边活生生的人,去了,岂不是也成了鬼,如此想想又有什么可怕?明了生死这件事不容易,没有人会手把手地教,决绝的离别是最好的教材。常常被叽叽喳喳的人聒噪到烦厌,猛一日再无此声,查无此人。那种茫然四顾,潸然泪下的无措,像被丢进了荒原、冰窖。如此往复,终将豁然,那些去而不返的人都变成鬼。变成鬼或可一聚,如此甚好。又有何惧?无畏生死这门课太痛,上得好辛苦。

写《中元流水》的张暄小我几岁,是名警察,更是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述著达百万字,出版散文集《溯》《卷帘天自高》、小说集《病症》。散文《母亲的市民之路》,荣获了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其创作的公安题材的小说,情节细腻,入木三分,颇受各界喜爱。6月末,山西文学月刊社以“小说与经验”为题,为张暄召开了作品研讨会。所邀嘉宾和省内作家、评论家,围绕张暄的一组公安题材小说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张暄捕捉到了案件中的细节和生活中的褶皱,以精妙的文学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张暄作品的意义,在于深刻地还原了公安工作和从事公安工作个体的社会责任,还原了他们在当今社会中的使命,以及他们的尴尬、困顿和挣扎。”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到会作了主题发言。

虽在警界,得天独厚,但张暄并不局限创作公安题材的小说,甚至有些刻意疏远,避免雷同和重复。他的视角更廣阔,所谋也更深远。他始终关注的还是世道人心,时代隐情,从日常经验出发,描摹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既有温暖的情感底色,又有通透的表达呈现,具备了独属于自己小说风格的可能性。“小说是经验的产物,虚构依据经验并创造经验。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艾丽丝·门罗,威廉·特雷弗和伊丽莎白·斯特劳特。他们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俗世出发,满怀悲悯又目光如炬,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抵达他们心中的神性。我的作品,还缺乏他们那种在从容沉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含的惊心动魄力量,那是睿智和耐心的结合体,我打算用一生的时间努力向他们靠近。”面对鼓励,张暄操着戏曲味十足的晋城普通话,讲得幽默而坚定。

《山西文学》编辑、小说家苏二花夸赞张暄是个编席匠,而《中元流水》就是个编席子的过程。“他把熟视的生活一片片破开,十指纷弹,一丝不乱,把一个庞大家族的人际、故事、渊源、来龙去脉一一编织,最后呈现出一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的小说。”

好文章不仅要好读精彩,更应耐读,经得住反复嚼。翻回头再读《中元流水》,莫名想起一句很经典的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人生如逆水行舟,惊涛骇浪也好,大雨滂沱也罢,人到中年,也该了然于胸,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那些“曾记否”……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聪明如斯,张暄四两拨千斤,《中元流水》文末,一句“车一拐弯,就上了二级公路,我再次把故乡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作者:三晋都市报记者)

猜你喜欢
流水公安小说
流水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流水有心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公安
落红只逐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