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化驱动的高考作文价值探究

2019-11-28 02:39朱再枝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交际意识作文

朱再枝

“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是2019年高考语文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新课标(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可见,情境化设题是高考语文改革的价值导向,它摒弃了教考分离的痼疾,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贴合学生实际、着眼于高中生精神成长的情境化设题又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满足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如果从读者(听者)、目的、任务、背景、功能等视角来分析考量2019年高考作文9道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情境化是高考全国卷作文的命题特点,更是其价值选择。因此,探究高考全国卷作文情境化设题特点、价值取向,归纳总结应对策略意识与路径选择,不仅有助于作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利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价值实现。

一、情境化: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的价值特征

新课标提出的“具体的情境”,实际上指向“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真实性是情境化设题的价值特征。探究高考作文设题的“真实性”,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清并理解作文命题的思路与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启发学生于情境中展开联想与想象,拓展审辨空间。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情境化设计基本由背景、任务、问题、目的等要素选择性组合而成,其“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景材料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实际

学生生活与认知实际不仅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与“我”有关联的他人实际、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背景材料能激发学生所思所想,获得真切体验。学生以此为思维原点,经由能思能想,抵达应思应想,进而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

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呈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箴言警句,以及当下社会中一些学生不理解、不尊重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对于新时代的高中生来说,这些现象或许发生在身边,或许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经历过且很熟悉,有真实体验与价值判断。全国Ⅱ卷精选了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历史背景虽然宏大,但学生在学习历史或观看影片时多有感触与思考,再以身份代入的方式置身其中,缩短了与历史、与未来的心理距离。不仅如此,学生于情境中观照历史、思考未来,其现实选择自然贴合实际。全国Ⅲ卷用漫画形式展现了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图文结合,形象直观,与学生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贴合,表现出浓浓的师生情长。

(二)真实的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的“真实性”表明,写作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的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或策略,也指向在对现实意义事件的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明确了自身责任与使命担当。

全国Ⅰ卷“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提出希望与建议”,“倡议”与“提出”是两项指令性动作,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社会一些学生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尚。全国Ⅱ卷的五大写作任务为:“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會后的观后感”“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要求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写出“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中“我”的生命感悟与使命担当。全国Ⅲ卷“阅读漫画材料”“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写作,学生于场景代入中体验师生之间的真情实感。

(三)真实的交际情境

“为交际而写作”是写作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构建真实的交际情境是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价值追求。交际情境的“真实性”指作者与读者(听者)身份明确,作者不仅有明确的写作意图与写作行为,也有确定的写作对象。换言之,作者不仅明确“为什么写”与“写什么”,还知道“为谁写”或“写给谁”。如此,作者与读者(听者)才能进行真实的情感沟通与观点表达。

全国Ⅰ卷的交际情境为“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全国Ⅱ卷的交际情境为“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写给“集会上的学生”“家人”“同学”“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全国Ⅲ卷中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隐含,但漫画内容已经构建了一个交际情境。毕业前最后一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学生没有言语表达,但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老师的期待,画面中渗透着难以割舍的“师生情长”。

二、情境化: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应对的策略意识与路径选择

情境化作文试题的任务指令既是写作“镣铐”,又是写作“引擎”,它规约着写作的“各项规定动作”,又提供了写作思维路径。学生作文时“戴着镣铐跳舞”,能写出符合题意、感情真挚、观点独特、构思新颖、个性鲜明的文章。

根据情境化作文的命题特点,结合多年阅卷经验,笔者认为,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写作需要落实文体意识、身份意识、主题意识与思辨意识等,并以此为思维原点,构建写作路径。

(一)文体意识

文体特征有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形式特征,也有关联生活、言为心声、个性鲜明等方面的内容特征。它是写作的任务指令,也为写作打开了思维   空间。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两项任务指令中文体的模糊性虽然提供了多维写作向度,但写作的针对性不强。相比较而言,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文体明确,如“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等。全国Ⅲ卷虽然文体要求不明确,但根据漫画内容与表现主题,学生也可采用“书信体”来表情  达意。

学生作文要符合文体特征,同样,也可依照文体特征的规定进行说理与思辨、联想与想象。以全国Ⅰ卷的“演讲稿”为例,演讲稿要求语言有感染力、口语化、现场感等特质。不仅如此,内容的现实性、情感的真挚性、观点的个性化、论据的说服性等因素都不可或缺。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写“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时,可结合Ⅰ卷的材料内容和任务驱动指令,构建如下写作思路:(1)联系当下学生实际,结合“啃老族”“佛系青年”等现实问题,缘事析理,由果溯因,探究科技进步的新时代与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劳动的偏差、错误认识的原因;(2)从具体问题入手,阐述“我”对劳动的理解,提出观点;(3)联系生活实际,从正面论证观点,并反驳错误观点;(4)提出希望和建议。

(二)身份意识

身份意识包括主体参与意识和读者(听者)意识,主体参与意识指作者兼具事件叙述者与参与者、情感表达者与体验者、时代思考者与担当者等多重身份,而读者意识指“写作时心中有特定的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以及有利于对象接受和目的达成的表达方式”(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P28.)。概言之,情境化作文的写作要明确谁写给谁或为谁而写。

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都是以身份代入的形式思考问题、提出观点、表达情感,交际情境中交际主体都为学生,交际对象为同学、老师、家人等。交际身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思考与表达。以全国Ⅲ卷作文为例,在表达“师生情长”这一主题时,以身份代入的形式,通过联想与想象,既可以写学生向老师诉说此情此景时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借用身份错位,写老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表达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此构思,与以叙述者视角描述漫画情境、叙述画面表达的情感相比较,前者表达的情感更真挚、更感人。

(三)主题意识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取向。情境化高考作文的主题意识不同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表达,它包括命题者的主题意识和考生作文的主题意识。命题者的主题意识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育人目标与选人取向,如“立德树人”与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等,而考生写作的主题意识是育人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完美融合,以“小我”为立足点,表达“大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主题为“热爱劳动”“强国有我”“师生情长”。从命题取向来看,大而言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倡导德行修养,厚置家国情怀;小而言之,满足学生精神成长需求。写作时如何落实这些主题意识?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例,主题表达思路可以为:点面结合,将大主题、大情怀与“我”的成长实际、所思所感相结合,如广东一考场优秀作文“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紧扣“劳动”,揭示“小我之劳”与“大国之梦”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落实“小我”在追逐、实践“大国之梦”过程中的现实思考与奋斗情怀。

(四)思辨意识

思辨是培育学生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思辨力是基于现象或问题的质疑、比较、分析、判断、求证、推理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问题或现象思辨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作文优劣的价值尺度。

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以应用性为主,材料为现象陈述或事件罗列。写作时,如果堆砌事例,就事论事,作文必然滑向平面化、浅表化的泥淖。如何就事论理、具体分析?如何思辨?以高考全国Ⅰ卷作文为例,其任务指令有“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落实这一指令,可以从正与反、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维度进行思辨。如从“正与反”的维度来思辨,可以从“劳动”的积极意义与“不劳动”的负面影响展开论证,两相对比,消除青少年学生对“劳动”认识上、思想上的偏差。从现象与本质的角度来分析,探究“不劳动”的表现形式及相关性质。从“因与果”的维度来审视“劳动”的积极因素,陈述原因及其作用,“不劳动”的负面效应及其原因。

三、情境化:写作教学的价值启示

高考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其命题变化自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谈及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改变时指出:“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可见,“任务型指令”既是学生写作的价值导向,也成为学生作文得分之“理”与“据”。此项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无论是日常写作教学,还是高考作文复习备考,“任务型指令”的创设不容小觑。

(一)基于教材内容,创设任务情境,实现读写结合

写作主要属于“表达与交流”的范畴,新课标没有将写作课程内容单列,而是渗透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实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新课标对写作要求有两种导向:(1)实用性寫作;(2)文学类写作,包括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基于交际语境的实用性写作要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任务情境,如此,才能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动机,实现真实写作。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教材设置的训练题为:“以‘我也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份演讲稿,800字左右。”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所谈内容多为脱离实际的远大理想,不能将“我的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以体现家国情怀,演讲稿的文体特征也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鉴于此,笔者设计的任务情境为:“高一学习即将结束,每一位同学都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们将如何选择与规划自己的人生?结合自身实际、专业选择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我也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向同学和老师诉说你心中的梦想。”

(二)基于生活素材,创设任务情境,实现多文本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尝试多种文本的写作。”生活素材包括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公共话题等。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写作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典型性、情境化写作任务的创设。情境化任务能驱动学生多维审视、深入思考现象或问题的本质,理性表达,从而实现多文本写作。

以热点文章《感谢贫穷》为例,笔者通过任务情境的创设,训练学生的多文本写作。写作情境如下:

近日,一名高考取得707分、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女生王心仪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不少网友被文章打动,为这个乐现自信的姑娘点赞;也有一种反对的声音,认为贫穷根本不值得感谢。

写作任务如下:

演讲稿写作任务:王心仪同学以“谢谢你,贫穷”诉说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的确,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总有困难、挫折、失败等。请以“逆境中成长”为话题,向本班同学诉说你的困难、挫折或失败。要求:写出你对困难、挫折或失败的理解,及应对的态度与方法。

时评写作任务:王心仪同学的“谢谢你,贫穷”,你赞同吗?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联系实际,写一篇时评文,谈谈你的看法的根据和理由,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论述文写作任务:王心仪同学《感谢贫穷》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后,《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为《感谢贫穷是对生活的态度,并非赞成贫穷》;《南方都市报》发表的评论文章为《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与思考?写一篇表明立场的论述文。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表达”是交流,是和读者(听者)交流,让读者(听者)明白“我”的真实内心与丰富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表达”是为了交流,为了和读者(听者)交流,为了读者(听者)能读懂“我”的观点与丰富内心,“我”要真实表达。“交流”也是表达,为了表达,在交流分享中,“我”的观点渐趋明晰化、深刻化,“我”的情感渐趋理性化、内蕴化。而这一切活动都需要在真实情境中才能生发,才能升腾。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情境化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为“真实写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因此,对此进行分析、考量、判断,无论对于日常写作教学还是复习备考,都不无裨益。

(安徽省无为第三中学;238300)

猜你喜欢
交际意识作文
情景交际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交际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